燕赵传奇民俗第二十九回emsp尧帝留

来源:燕赵传奇

声明:致力于新闻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前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上一回说到了那一首哀婉动人的《小白菜》,唱起了那一曲朗朗上口的《小放牛》。在咱们河北大地上,除了口口相传的老歌,还有代代相传的器乐,那热热闹闹的锣鼓点,喜气洋洋的唢呐腔,记录着多少燕赵往事,包含着多少传奇故事?

从古到今,器乐不单单是生活的佐料,它已经成了老百姓的小日子当中少不了的一部分,在有着“鼓吹乐之乡”的河北永年、大名这一带,老乡们把唢呐、管子当成了拜把子的好哥们,离不开的好朋友。一个人,一辈子,生娃娃、送老人、娶媳妇、聘闺女这几件大事,都要请出这几种器乐见证一下。在这里的乡亲们看来,红白喜事上的饭菜、礼钱都是小事,只有鼓乐队是顶了天的重头戏,这不是有句老话吗?说的就是:“银钱百两,顶不上唢呐一声!”

在这里,赶上谁家有喜事,少了唢呐一声响,新媳妇不出娘家门;遇上哪家有白事,缺了鼓乐一队人,远亲近邻的都不来给你帮这个忙。小小的器乐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担上这么重的纲,它到底承担了多少种角色呢?

明清时期,官老爷的衙门里边都有专属的鼓吹乐队,当官的出门要有乐队迎接,离任的时候也得有小曲送行,这就是老百姓说的“官喇叭”。相传,当年乾隆爷下江南,道上路过了永年,那一任上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就把周遭这几个县里的吹鼓手聚在了一块,吹吹打打,夹道欢迎。乾隆本来就是个好热闹的人,他一看这场面,心里也是乐开了花,不光赏了吹鼓手大把的银子,对方观承也是青眼有加。这故事就道出了古时候民间器乐的头一种用处——迎官接道。

再有一种功能跟老百姓的饭碗息息相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庄稼是百姓的心尖子。赶上老天爷不下雨,禾苗没水喝,最着急的就是田里的庄稼汉。这时候,他们头一个想到的也是自己的鼓乐班。老少爷们排成队,拿上自家的锣鼓、唢呐,一块到龙王庙里求雨去。大伙到了龙王庙,先把龙王爷的神像抬出来,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拉开架势就是一出现场音乐秀。乐手们鼓着劲吹拉弹奏,观众们可着劲鼓掌叫好,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百姓们敬神仙,拜神像,都指着各路神明保个平安。不少农村当还有各式各样的神庙,摆着红脸绿脸的神仙。到了初一、十五这一类的大日子,老乡们带着瓜果点心,来为神仙点一炷香。这样的日子里,自然也得有鼓乐齐鸣,唢呐声声,哄着神仙高兴了,没准才能显显灵。这就是民间器乐的第三宗用处——敬神“游庙”。实际上这是老百姓娱神同时自娱自乐的智慧啊。

吹拉弹奏,一曲悠扬送给哪路神佛?

鼓乐齐鸣,一夜欢唱但为哪日佳节?

民间的鼓乐队吹吹打打,总要有个名头,不管说是要敬神,还是要祭鬼,对咱们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场赏心乐事。在大山深处,或者是边远的农村,几个老乡,几件乐器,操持起来就是一场好听好看的风情音乐会。尤其是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老远也见不着几个人影,几里地也没有多少人家,最稀罕的就是热闹。当地的乡亲们最喜欢一种名叫二人台的牌子曲,平时最亲近的老少几位聚在一堆,拿上一支长笛子,抄上一把老胡琴,再加一架子叮叮咚咚的扬琴,一个劈啪作响的四块瓦,就组成了送戏上门的小分队。

这其中的笛子、胡琴和扬琴,一说您就能知道是什么,没准那耳朵边上立马就响起来它的声音。不过,提到这“四块瓦”,估计有很多朋友闹不清这到底是什么物件。要说这东西,它做起来简单,看起来平常,材料用的就是四块一拃来长,一寸来宽的竹片,单看起来就像是房顶屋檐的旧瓦片,谁能想到,它竟然是一件挺有历史的民间乐器呢?

这几位乡间的乐手拿上自己最心爱的家伙事,凑在一块走街串巷,他们往张家的炕头一坐,在李家的院里一蹲,远远近近的几户人家听着乐声就聚了过来,姑娘媳妇、老人小孩都能听得笑开了花。从这一番山村即景当中,就能看得出民间器乐在满足老百姓文化娱乐上的需要。

在河北老乡的心里,好曲好调不单要送给天边的神仙,还可以送给身边的好人。十里八村的有了什么好人好事,大伙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好人白忙活,一定要办上一场热热闹闹的“感动山村”音乐会。比方说有人出钱修桥铺路,有谁出力整修小学,都有乡亲们组起来一班鼓乐队,吹吹打打绕着村子走上一整圈,最后到了事主的门口,点上一挂红红火火的鞭炮,挂上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再有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围成了一圈鼓掌叫好。这样的场面里鼓乐齐鸣,真正是一件让人开心又开眼的事。

在村里乡间,婚丧嫁娶都是了不得的大事,赶上了这样的事,那也一准少不了鼓乐队的参与。要说这样的习俗可是有年头了,在永年、大名、巨鹿、抚宁等等这些地方的县志上记着:早在明清时期,民间有了红事、白事,都有鼓乐班或者是民间的“音乐会”来开道。现如今,虽然说结婚的大红花轿改成了油光锃亮的小汽车,不过,车队前面走着的依然是那一支鼓乐队,乐手们演奏的也是那一首首最经典的曲目。

在燕赵之地,逢着正月一、元宵节、二月二、小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寒食节、年三十儿等等这样的大日子,都有吹拉弹奏的器乐表演。尤其是从除夕夜到龙抬头,地里没什么庄稼活儿,正是热热闹闹弹琴奏乐,乡里乡亲乐呵乐呵的好时节。

按着民间的说法,早睡早起才是正理,不过,到了大年三十,这个规矩就不作数了,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说上一宿的贴心话,这才叫做过年呢。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样的讲究呢?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有老辈人说:除夕这天晚上精精神神地不睡觉,就是人寿年丰的好兆头。大伙为了整宿地提着精气神,就请到了有名的鼓乐班,或者干脆自己组成一支乐队,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一,从天黑一直演到天亮。

正月里还有一个大节庆,这就是元宵节,打从头一天,家家户户都是张灯结彩,街头路边都是鼓乐喧天,舞龙灯的、滚狮子的、抬花桌的、踩高跷的、跑竹马的、跑旱船的、放焰火的……能把你看个眼花缭乱。这一队一队的精彩演出,都有锣鼓、唢呐跟着助兴。这一演就是三天三夜,虽然正赶上天寒地冻的大冷天,不过这村里的气氛就像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河北平原舞龙灯

再往后数,就到了不那么热闹的清明节,这样的日子里,大伙都要去祭祖扫墓,焚香烧纸,虽说这是个挺庄严、挺肃穆的时节,不过,鼓乐班也要在这里一展身手。他们演的是悲悲凉凉的曲目,奏的是凄凄婉婉的调子,让人听起着就直想掉眼泪。

早年间,赶到草长莺飞的四月初八,河北霸州的锣鼓点可就响起来了。男女老少都打扮地利利索索,三五成群地到了街上。没准得问了,这是要干嘛呢?相传,这一天是玉皇大帝他老人家的忌日,大伙就是为了纪念他,才整出来这么一场热闹事。要是您碰巧没赶上这个大场合,等到六月二十六火神爷忌日的时候,也能补上这一段遗憾。

到了建国之后,老乡们的就把火神爷的纪念大会改到了正月里,每逢正月初三到初六,正月十三到十六,就把老辈儿的玩意全都搬了出来。这一是为了让火神爷在正月里乐呵一回,好在来年保佑平安;二也是因为一年的正月里是大伙最清闲的时间。在这样的日子里,不光能看见练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也有各式各样的乐器一起上阵。耳边听着唢呐声,脚下踩着锣鼓点,来到了这样的民间狂欢节,保管你所有的烦心事都跟着乐曲一块飞到了九霄云外。

唢呐争鸣,庙会上演何种精彩赛事?

锣鼓争锋,舞台出演哪般激烈比拼?

多少年前,各家各户的没有电视,没有电脑,逢年过节也看不着晚会表演,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最热闹的场合就是赶庙会。那庙会上能看见拉洋片的、卖糖人的,还有民间的艺人们各亮绝活,唱歌跳舞、吹拉弹奏、舞狮子、演杂耍……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简直就是一场民间艺术大汇演。

赶上有名气的大庙会,出场亮相的鼓乐班可就不止那么一个半个了,几十个职业乐队搭起五彩的棚子,奏响各式的曲目,相互之间就有了那么一点“打擂台”的架势。虽说不像是比武擂台上的火药味那么冲,不过,从各家乐班鼓着精神奏响的小调之中也能听出来几分争第一的劲头。这在民间也有个说法,就叫做“打对台”——当面锣,对面鼓,比的是谁的锣鼓热烈,拼的是谁的曲调好听。

在冀东一带,“打对台”的事情当中还有挺多的门道,讲究描曲、要曲、活对等等的形式。就说这“描曲”吧,其实跟小孩写大字的“描红”差不多一个意思,就是你演过的曲目,我也能照样来上一遍。“要曲”呢,就是说我演奏了这么一个曲子,你也得来一首难度系数差不离的作品。再说这“活对”,就是要两方选手一块演奏一首曲目,你一段来我一段,谁也不能出上一星半点的差错,谁接不上来就得低头认输,要是两边谁也没出岔子,就得比拼鼓掌叫好的人气指数了。

棚子底下的乐手们鼓着劲亮本事,争的不单是一把人气,要知道,“打对台”实际是在打造各家乐班的品牌价值。要是能在庙会里当上一个人气状元,往后这鼓乐班的生意指定就好做了。你想呀,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哪村有了大事小情,不都想着能请一个有真本事的鼓乐班吗?

乡间村头的锣鼓点敲出来一年接着一年的好年景,悠扬动听的唢呐声吹出了一件又一件的大喜事。千百年来,民间的器乐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把乡亲们的小日子唱得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正是:

唢呐声声锣鼓响,乡间田野乐声亮。

河北民乐留千年,燕赵古韵传四方。

(邢洁主讲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i/3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