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苗药八百单方

三千苗药 八百单方

苗药品种数量繁多苗族药物到底有多少种,这些年来仍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80年代以来对苗族医药的调查,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那个地方苗族药物搜集起来进行整理,并制成药物标本,如年到雷公山调查时就制作了号标本,然后再进行研究,并认定其中多种为常用苗药。

标本是苗药的实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当时写的《苗族药物集》〔2〕一书,记有种苗药。后来出版的《苗族医药学》〔3〕载药种,这不是苗药的实际数目,上述二书的药物是经过整理后确认的常

用重要药物,离苗药的实际数字有很大差距。近来冉氏〔4〕等认为

苗族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共有余种,但实际上仍然不止于这个数目。贵州东部和中西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古老歌谣,较能反映苗药的实际数目。这是因为近年的调查,加上实际制作的标本,综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地调查统计,已经超过了“三千苗药”这个歌谣中的数字。苗族居住地域很广,气候及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气候是立体型的,居住地理环境有高山、河谷,也有坝子、丘陵,这是形成苗药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据近年对苗族医学史的研究论文,认为苗族早期医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医药活动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遍性,〔5〕由于知医知药者甚多,在历史上苗药也有过很兴旺的时期。苗族深厚的医药传统,现在仍可看到明显的痕迹。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庭前屋后,均种植一种常用草药,各家均有所谓的“看家药”(即疗效独特的秘验方),这些均可以证明,苗药在历史上是很兴旺的。

百草皆药 人人会医

苗医和苗药密不可分由于苗族知医行医者甚多,较早地形成了一支苗医队伍。如今贵州关岭、镇宁、紫云—带的苗医,每年远出行医者极多,足迹遍于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广州等地。关岭县五岗乡有一苗寨,人中有多人能看病,被誉为“苗医之乡”。他

们外出一般以3~5人为一组,配售自己采集的传统草药,用完就边走边采,就地取材。据年张光富等人统计,〔6〕贵州苗医有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据贵州15个县调查结果,发现民族医(以苗医为主)即有人,以此作保守的推算,贵州苗医至少有六、七千人,或接近一万人左右,苗医在贵州被城乡人民称之为“草药医”,在地方上影响较大,治病有一定的威信。这些广大的苗医同苗药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苗医是苗药的主要开发应用者。他们土生土长,生活于群众中,具有实践经验,并有一技之长,以应用苗族草药为主,广泛使用简、廉价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们口授心传,又是苗药的普及传授者。如果没有他们,苗药的开发应用等于是一句空话。由于苗药主要是苗医在实践中发现的,这也就是当地群众对苗医的称呼要在苗医“医”字前加上“草药”两个字的缘故。贵州苗医在苗药应用上有如下特点:一是医药不分家,苗医懂医懂药,常用祖传药,自栽自采自用,多就地取材。二是用药多为生用或鲜用,一般不加工炮制,原因是生药药性好,见效快,而且容易识别。即使要加工,也较为简单,如“石灰水渍法”、“尿渍法”等。三是药物应用方法及剂型较多,具有简易灵活速效的特点,如香囊剂、口含剂、熏洗剂以及口嚼给药法等。四是立方简要,多为一方一病,复方较少,一药一方,以单验方为主,并以祖传、父子相传的验方为主。苗医单验方很多,方即是药,方名即是药名与病名,单验方为苗族药物研究应用上提供了线索。五是苗医很重视药物功效,紫云县苗医即总结出:“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打得一身垮,离不开四块瓦;要得一身松,离不开木通;周身发麻,离不开乱头发。”六是苗医同贵州汉族草药医和其它民族医在用药上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在治疗上有许多难以区别的共同特点。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苗药的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i/3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