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老家那些与房子有关的往事

那些与房子有关的往事

文/故乡的云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是农村老百姓千百年来最纯朴的向往与憧憬。八十年代初,村里土地分到户,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干劲与热情,温饱问题解决了。好多人家开始修新房,我们家是村里最早修新房的三户人家之一。

年,我们一大家人就筹划修新房,幺幺(幺爸)当时还没结婚成家,与爷爷奶奶同住。我们一家四口人已与爷爷奶奶分家而居。整个大家庭有两间清朝末年的老房子和一间七十年代修的石柱头房子。当时农村结婚也开始有讲究:男方要准备两间房子。幺幺快到结婚的年龄,我和弟弟虽然才几岁,考虑我们长大后,在农村结新客也需要房子。于是爷爷奶奶和我父母商量修新房,有了修房打算,我们家就开始为修新房做积极准备。

那是年的西充农村,人们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奋斗,要自家修房,谈何容易。首先要解决砌墙盖房的砖瓦问题。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三户人家(杜伯伦,杜伯承,杜伯雍爷爷辈的老辈子)硬是靠手挖镐刨,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历时月余终于挖好本村第一口烧砖窑。下步是备坯,大人们到地里取粘性好的黄泥巴,站在泥巴上边踩边加水,把泥巴踩柔踩粘做成制砖制瓦的坯料。我们小孩们围在泥堆下看大人踩泥,觉得好玩。顺便挖块泥,做个带小轮子的小车子一玩一整天。接下来打砖坯,在一块平石板上,撒好草木灰,打砖人把一块重约二十斤的泥坯高高举过头顶,使劲砸进木制的砖盒子里,发出啪的一声闷响。打砖人熟练地用绷着钢丝的弓刀在砖盒子的中间和上下切割后,垫上小木板,脱坯,晾晒。熟练的打砖工做起来快速敏捷,如行云流水,一气喝成,绝不拖泥带水。如果一天打六百块砖,需要把二十斤重的泥坯举过头顶三百次,还要使劲砸下,真心的力气活啊。我家当年的砖大部分是大姨和大舅家的孩子帮打的,他们如今已五十多岁了。每念及此,心存感激。

做瓦坯得请瓦匠,记得当年请的是永清的郭姓瓦匠,瓦匠师傅在踩好的泥堆上用弓刀取下约一公分厚的长方形泥坯,围在圆桶形瓦车上旋转。用圆弧形的瓦刀蘸水刮平表面,好似今天的制陶工艺。不知这门手艺是否传承下来。做好瓦桶坯子,放在平地上阴干,不能曝晒,瓦坯比砖坯娇气,曝晒坯薄易裂。瓦坯干透后,掌握好力度用双掌拍击,一个瓦桶坯变为四块瓦片。备好砖瓦坯,就可以烧窑了。烧窑是一项非常神圣和有风险的活动,最忌讳下雨,结果好坏得开窑后才知道。所以小时候过年三天,长辈会告诫我们洗脸水不要乱洒乱倒,要倒在桶里。否则打谷子,烧窑要下雨。烧窑匠要请名声口牌好,手艺有保障的。首先是装窑,他们把生的砖坯,瓦坯按一定规则砌在窑内,主要原则是坯与坯之间要有缝隙,利于烟气通透。待全部砖瓦坯装满窑,就可以点火烧窑了。记得当时烧一窑六千块砖约需三吨煤,连续不断烧两天两夜。两个烧窑师傅是轮班作业,他们需要持继将煤抛入砖窑的炉膛,真是满面尘灰烟火色。所以小时候几天不洗脸,花眉皂眼的小孩,村里人会说你像烧窑匠。熊熊的炭火在窑中升腾,像太上老君八卦炉炼仙丹似的。直到全窑烧透,整窑通红。当窑顶冒出的煤气一点就着,发出蓝色的火苗。说明已炉火纯青,火候已到,可以封窑门。窑顶生坯此时已通红烧透,铺上厚厚的炭渣和细土,围成一个圆圆的小水池。往里挑水倒入,让水慢慢浸入窑内冷却。窑顶的水池雾气蒸腾,像冒着热气的温泉。据老辈人讲,这水洗澡洗脚非常好。七天以后开窑,浅黄色的泥坯砖瓦已变成浅灰色的青砖青瓦。它们经历了上千度高温的考验与水深火热的煎熬,已彻底发生了质的升华,以前是雨水一淋就垮的泥坯,如今烈火焚烧,脱胎换骨,浑身坚硬无比,发出金属的钢响。任凭风吹雨打,坚不可摧矣!我们人啊,多像这砖瓦土坯,也许只有经历了非同一般的磨难历练,提升自己,发生质的升华,才能傲立于世,不再惧怕世间风雨。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修房盖屋必须打牢基础。当时我家请了石匠上山采石,石窠里叮当的錾锤声,高举大锤砸铁楔的吆喝声交织一片,石匠师傅们齐心协力,将一块块石头从整块岩石上取下。爷爷,父亲,幺幺和亲戚及村里的青壮年抬石头下山,沉重的木杠将他们的肩膀磨得红肿皮破。但他们喊着号子,干劲十足。备足石料,挑好宅基地,请石匠掌墨师用罗盘照好方位,看看风水,找好向山,背山。洒上白灰线,开挖地基。挖到石底,铺上条石,安好每根柱子的赏凳和砌墙的基础。用水平仪测量,保证基础水平。石匠活基本结束。此时砖匠和木匠陆续进场,砖匠砌柱头和墙面,木匠上梁,铺檩子,钉格子,安门窗。上梁那天是非常隆重的日子,又叫‘’扯椫‘’,请村里教书的杜文彬老先生(曾在占山弥勒寺,凤鸣迦释院教书)在大红纸上挥毫泼墨,上书‘’紫微高照‘’四个大字挂于刚架上的房梁之上。木匠掌墨师站在房顶,端着盛有水果糖和镍币钱的筛子,此时房下已聚集了看热闹的全村男女老少。掌墨师口中念念有词,鞭炮一响,掌墨师就开始向下抛洒分币和水果糖,大伙在地上抢的不亦乐乎,把建新房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中午办一顿丰盛午餐招待匠人师傅和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上完中梁,铺檩子,再钉格子,就可以铺瓦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四间崭新的宽敞明亮的瓦房盖好。

小时候特别喜欢家里修房子请匠人干活,因为这些手艺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晚饭时,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匠人师傅边吃菜边喝酒,边讲故事,跳跃闪烁的油灯照得他们微醺的脸黑里透红,他们讲行侠仗义,讲因果报应,讲不义之财不可取……,我就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有他们道听途说的,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奇闻异事,还有让人恐怖的鬼怪故事,又想听,听了又吓得不敢睡觉。记得一位匠人师傅说:每个人睡觉前脱下的鞋,不知道第二天早上还能不能穿上。我那时不到十岁,想着这话不敢入睡,硬撑着到眼皮打架,终于睡去,第二天早晨醒来,太阳依旧升起。

年冬天修的新房,爷爷奶奶幺幺住两间,我家住两间。由于我们是兄弟两个,一个儿子要准备两间房结新客。年,刚好小伙伴青娃全家迁到重庆。父母借款买了他家两间平房,第二年又在上面修了一层。这几年全家节衣缩食,养猪,种棉花海椒卖的钱全部用来还帐,真是一月不知肉味。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年国道线扩建,把房后的山一剖两半,新公路正好从我家年修的房子穿过,经历千辛万苦,一砖一瓦都是自家亲自做的房子拆掉了。父母搬到后买的房里居住。时光流逝到年,建新农村,把我家仅存的两间房又拆了。经过统一规划,新房终于在年交付使用,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新楼,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

追求幸福美好,改善居住条件是父辈同时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三十多年前刚刚跨越温饱线,父辈们敢于白手起家,迎着困难而上,吃苦耐劳,一切自己动手,埋头苦干,吃尽千辛万苦修房制屋。父辈们有担当,负责任的优良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不禁想起老家春光明媚的季节,燕子在空中欢快地追逐,在屋檐下交头接耳亲密呢喃,在屋檐下筑巢,小巧漂亮的窝是燕子口含泥土和唾液一点一点垒起来的,它们得往返飞行多少遍啊,为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家饱含艰辛与血汗。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每每回想起我家修房子的往事,就觉得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记载了祖辈,父辈的血汗与荣光,值得我辈铭记在心。

作者简介

故乡的云:西充凤鸣人士,西充人公众平台签约作者。热爱文学,热爱家乡。欢迎投稿,小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西充精彩

故乡的云

原创不易,鼓励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i/3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