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文山濒危失传的奇异文化

《文化文山——丘北》

奇异的文化

僰人是中国西南的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曾聚居川、滇、黔接壤一带。他们创造了璀璨夺目、底蕴丰厚的僰人文化,在西南民族的历史舞台上名震一时。四川宜宾的珙县、兴文和云南昭通的镇雄、盐津一带曾是僰人的聚居地,但早已不见僰人的踪迹,僰人只留下悬棺、崖画、铜鼓等文化遗迹让人追思。

串满海贝的头饰

据《丘北僰人迁徙歌》显示,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民族,途经清水河、核桃寨、罗平白腊山、泸西锁密洛,几经周折之后于清雍正年间落籍丘北境内。僰人自战败之后,逃到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土地,最后逃到人迹罕至、条件恶劣的地方才居住下来。长期以来,丘北僰人由于受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经济十分落后,是众多民族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僰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僰人文化特征保留得还相对完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速度的加快,丘北僰人的民族民间文化濒危失传。

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有精神文明的内涵。丘北僰人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展示着他们从古至今的传统、生活习俗、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等,至今仍然光彩照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科考价值。

奇异的服饰

丘北僰人男子传统的服饰是棕麻鞋,白色麻布裤,立领对襟,领口及衣角绣有花边的麻布褂。僰人妇女头戴麻布制套头,从头顶至下颚有一条宽约6厘米,长约50厘米的帽箍,上面坠满白色带横齿的海贝及彩色料珠,整个头饰形似鸡冠,十分鲜艳夺目。上衣前短而后长,衣袖、衣领、衣肩、衣尾皆有刺绣,前配一块与衣尾同长的围腰,腰系一条15—20厘米宽、长约1.2米的绣花腰带,节日喜庆时脚穿翘头的绣花鞋。

僰人服饰有两种格调,一是白色麻布作衣料,缀以红、绿、蓝、黑四色丝线的刺绣;二是蓝色卡子布,缀以红、绿、黑、白四色丝线的刺绣。丘北僰人服饰的总体格调偏白,偏红,其他颜色仅为点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丘北僰人的服饰在不断演变。直至解放初期,丘北僰人男子穿的是半截麻布裤,女子穿齐膝半截裙(俗称“四块瓦”),男女都打绑腿。

彝家辣妹子

现在僰人男子的服饰除了立领对襟麻布褂外基本与汉族的无异,女子服饰还保留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但都是逢重大节日或婚丧嫁娶时才穿,在全县范围内,妇女的“四块瓦”半截裙基本消失。

丘北僰人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子的头饰,女子头饰俗称“马龙套”,其形制及上面色泽如玉的海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海贝是海洋中一种生物的外壳,云南不产贝,云南地区出土或现存的海贝是从我国东南沿海或东南亚、南亚沿海国家流入的。对于地处内陆的丘北僰人来说,他们缘何以海贝为饰?

跳弦子

海贝曾是一种古老的货币,在中原地区盛行于商周时期,在春秋时期衰落,秦统一后被彻底废除,但在云南地区,贝币却长时间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直至明清之际。僰人以海贝为饰,是对族群发源地海洋的记忆,还是将贝币置于头上以示富贵?其中充满种种难解的谜团。无独有偶,丘北僰人以海贝为饰,川南僰人悬棺内发掘出的衣物也有海贝作装饰的现象。

僰语称海贝为“涅目渣”,僰人民间还流传着捕获海贝的方法。据介绍,僰人的祖先是这样捕获海贝的:将带肉的狗骨丢于大海浅滩,几个小时后将狗骨捞起,狗骨上自然就会粘满海贝。僰人服饰上的海贝似乎说明了,这个颠沛流离的民族曾居于我国南方沿海一带。

 

石头垒成的僰人民居

丘北僰人多居于偏僻边远的高寒石山区,其石头垒成的民居,鲜明体现出僰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风格,同时,它也强烈表达出僰人对石头的敬畏和热爱。他们用石头垒砌的栖居住所,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舍得白泥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寨。

静谧

传统的僰人民居向阳而建,一般比较低矮,墙体是石头,中间是简单的人字形木头框架,房顶是茅草,僰人称其为“蘑菇房”。僰人民居分主屋和小屋,主屋集做饭、吃饭、烤火、待客、家人休息等多功能于一体,小房或作厨房或关养牲畜。由于僰人没有多少粮食储备,二楼比较低矮,通风较差。僰人居住区风大,其民居四周所置的窗户比较小,比较少,采光很差。这充分体现了僰人民居只求经济、坚固、温暖、实用的建筑心态,同时也表现僰人经济收入少、建盖房屋的经济能力低等现实。僰人旧时的民居,仅是主人避风、避雨、居住的简单住所而已,有人对僰人旧时的民居作过估价,僰人普通的一间民居造价不会超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丘北僰人发展扶持项目实施以来,僰人民居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茅草房变瓦房,有条件的还盖钢筋混凝土房,唯一没变的是,墙体依旧是石头墙,那成片的石头房彰显着僰人和石头不解的情结。僰人的民居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烙印。

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

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可以用能歌善舞来形容,丘北僰人也不例外。丘北僰人的民间歌舞,是僰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1.调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歌

僰人民歌可分为迁徙歌、祭祀歌、情歌、酒歌四大类,曲调不同,各有特点。古老的僰人民歌以三言、四言以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组成,唱如说的特点较浓。僰人民歌多为角调式和羽调式,其节奏比较自由,曲调古朴沧桑,句尾出现的下滑音较多。不论是迁徙歌、祭祀歌还是情歌、酒歌,听起来都是哀婉凄凉、低沉忧郁、如泣如诉的,和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有较大的区别。同样的曲调,可填入内容不同的歌词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僰人民歌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形式,有较强的抒情功能和叙事功能。独唱主要用于个人抒发情感,讲述故事,对唱主要用于逢人就有歌,逢事就有歌,用歌讲僰人的历史,用歌表意传情,用歌阐述人间交往礼仪。

石垒的民居

例如僰人办婚事时,邻村的青年十分流行找淡酒吃,对于主人家来说,有人来是好事,但要喝酒要吃饭是有条件的,必须先对歌。对歌的开篇一般是这样的,问:你是哪儿的?你是什么民族?你到我们村干什么?对方答:我是来自某某村的,是僰人,听说你们村办婚事,我们来找淡酒吃,来祝贺的。问:你说你是僰人,你说说,僰人起源于哪儿?迁徙时经历了哪些地方?最后在什么地方落脚(定居)?如果来者答对了,主人家就会摆出酒肉热情款待。

僰人与僰人的交往,对歌贯穿始终。恋爱要对歌,喝酒要对歌,娶亲要对歌,交友要对歌。在僰人不喜欢和外族交往的年代,不懂僰人语言的人找不到水喝,不会唱僰人歌曲的找不到酒喝。对歌,是僰人相互交往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2.最古老的舞蹈——跳乐

“跳乐”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欢乐地跳的意思,是僰人流传至今最古老的舞蹈,也是僰人村寨现存的唯一一个舞蹈。跳乐时,在中间燃一堆篝火,由手持月琴或笛子的男青年引导,众人围成圆圈踏足击掌,边唱边舞。

跳弦子

僰人跳乐的动作十分简单,仅有右斜跨步,由上至下击掌两个动作构成,似乎自形成之日就没发生过多大的变化。尤其奇怪的是,月琴所弹奏的旋律和笛子、人声的旋律是不一样的,但十分协和。丘北僰人跳乐不论男女老幼皆可参与,跳乐过程中,由一男和一女领唱,众人配以“啊滋呀滋,啊火呀火”的和声,整个场面极为热烈和欢快。

劳作间隙跳乐

僰人跳乐场是僰人社交的圣地,僰人男女青年在跳乐的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加深情感,自由恋爱。

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媒体招商:7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i/3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