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说起二人台
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走西口》
一曲《走西口》凄婉缠绵
唱出了依依惜别
也唱尽了艰苦岁月
可以说,二人台是在“走西口”时期
由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
所产生的艺术形式
今天,小编就带您感受一下
当时真实的二人台表演是什么样的
点击视频坐上时光机▼
这段影像拍摄于年6月26日
地点在百灵庙附近
拍摄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那一天
他们突然造访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营地
被斯文·赫定误认为是
土匪的探子
斯文·赫定《从紫禁城到楼兰》节选
6月26日星期天,我们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节日。一群陌生人进入了营地——5个男子、3个女子和6个孩子。他们说自己是一个巡游剧团,想给我们表演几个拿手节目。我们的人认为他们是乔装打扮的土匪的探子,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装得倒很像。一个可以到全中国去的演艺团为什么偏偏游荡到蒙古的荒漠中来呢?也许是竞争太激烈,因而只要给钱,他们也可以给蒙古人演出。这样的冒险者无需害怕土匪——抢劫他们得不到报酬。再说,土匪们也需要娱乐。
在当时
二人台艺人多为贫穷之人
他们为了生存到处流浪
合伙“打地摊”演唱
影像虽然无声
但斯文·赫定
对当时这段二人台表演十分着迷
斯文·赫定《长征记》节选
音乐也不坏,是亚洲音乐中的单音调,这样的调子我是聆听不倦的。整个亚洲,自西向东我都听过他们的声调了,在这种迷离昏睡的音乐里,令人梦想到玫瑰色的时代,它温存着一颗不安的心,把思想引到宁静中去……
关于二人台
↓↓↓↓↓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老包头二人台属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是内蒙古西部土生土长起来的戏种,基本上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唱腔,一部分是牌子曲(即器乐曲)。
二人台牌子曲
↓↓↓↓↓
二人台牌子曲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创的民间音乐形式,多年来为歌唱劳动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的音乐创作是蒙汉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体现。二人台牌子曲近90余个,大部分来源于民歌,而且以明清以前的曲牌为最多,如柳青娘、柳摇金、西江月、绣荷包、丝罗带、水龙吟等。
二人台唱腔
↓↓↓↓↓
二人台音乐的唱腔与蒙古民歌有着血缘关系,例森吉德玛(牌子曲)原系由同名的一支蒙古民歌演变而成。蒙古族早已流行“小曲儿坐腔”,每当婚姻喜事,亲朋聚会能奏便奏,会唱则唱。
二人台小班
↓↓↓↓↓
二人台小班的乐器有笛子(枚)、四胡、扬琴、四块瓦等伴奏,表演者一个扮旦角(称“抹粉的”),一个扮丑角(称“滚边的”)。他们演出的剧目贴近当地生活,且随时随地演出,足迹遍及土默川和后山、草地等地区,使得二人台民间艺术在塞北广泛流传。
▲二人台老艺人樊六《探病》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台民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二人台艺人得到尊重。年,老艺人樊六演出《探病》,剧作家老舍先生看后称樊六是“民间艺术家”。二人台民间艺术也从那时起走向全国。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包头老城》《一座塞外古城的变迁——老包头城市建筑留影》《包头史记》《从紫禁城到楼兰》等相关文史资料。
未完待续
“走西口”的浪潮中
产生了“二人台”艺术
也成就了一个特殊的团体
旅蒙商
旅蒙商和他们的驼队
在老包头留下了哪些影像和故事?
《包头记忆》将近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