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荟萃,文脉绵长,先人在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5项,分别是:秧歌戏(朔州秧歌)、道情戏(晋北道情)、赛戏、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春节(怀仁旺火习俗);省级代表性项目19项,分别是:朔州秧歌戏、赛戏、踢鼓秧歌(朔城区)、朔州喜乐、骡驮轿、广武传说、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晋北道情戏、怀仁旺火习俗、杀虎口传说、右玉剪纸、晋北鼓吹、怀仁陶瓷制作工艺、传统鎏金工艺、门神信俗----尉迟敬德、踢鼓秧歌(平鲁区)、雁北耍孩儿、应县王氏中医正骨术、右玉民俗剪纸。市级项目名录项;县级项目名录项。
晋北道情
晋北道情戏流行于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分右玉、神池、代县三个艺术流派。道情音乐约于金代流入晋北一带,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活动于民间,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清代中叶,搬上舞台,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其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3种96曲,如《大红袍》、《皂罗袍》等。其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等,武场有渔鼓、简板、单皮鼓、大锣等。
晋北道情是我国北方道情的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耍孩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朔州地区观众所喜爱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
耍孩儿约起源于元代,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它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被专家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一开始,耍孩儿主要在应县、怀仁一带活动,后来演出活动区域逐渐扩大,南到忻州地区,北至同绥铁路,直到黄河后套一带。年,怀仁组织起了一个耍孩儿戏剧团,之后又成立了应县耍孩儿剧团,长年流动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大,所以,以后把晋北的耍孩儿戏称为应县耍孩儿戏。
怀仁旺火习俗怀仁社火--大旺火,俗称拢火龙,是春节、元宵节期间流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民俗活动。怀仁地处雁门关外、大同盆地中西部,历史上曾先后是匈奴、鲜卑、突厥、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往来活动的地域,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地区;加之该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拢旺火就是当地一种风俗习惯,如今,拢旺火不但在节庆时拢,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拢。大旺火是怀仁地区乃至朔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千余年社火文化实践的总结,是历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是古老的傩礼文化与社火艺术结合的遗存,为研究我国传统民俗艺术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它是边塞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
朔州踢鼓秧歌踢鼓秧歌是晋北地区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据清末老艺人口传:因梁山好汉“招安”沦落之后,董平、刘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带和当地“舞坊”群众共同编排梁山好汉“备马出征”、“刀杀四门”等故事,进而使踢鼓秧歌融入了武术(拳术)的动作招式和古代步兵布阵的阵法和路线,因此,形成了朔州独具地方特色的踢鼓秧歌的基本舞蹈形式。
踢鼓秧歌男角称踢鼓子,女角称拉花,男女成对,全部演出人员一百零八人,一般为三十人或五十人的,根据条件而定。
踢鼓秧歌在整个晋北地区都占有重要地位,是黄河系列边塞地方文化的缩影,是古老的民间舞蹈与群体艺术结合的遗存,保护整理发展踢鼓秧歌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整个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朔州喜乐朔州喜乐最早源于对抗各种自然灾害的祭祀活动,后成为神事活动,到唐、宋时期演变为禳神驱鬼还愿,明清演变为多人歌舞。解放后逐渐演变为民间传说叙事、民间小歌舞等。
传统朔州喜乐活动没有固定日期,而是按许愿人家所择吉日而定。活动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请神”、“打五弄”、“观坛”、“观山”、“下后场”。其中“打五弄”和“下后场”的某些段落,如《救救民众》、《种洋烟》等以舞蹈表演为主,其它部分主要是演唱。喜乐融舞蹈、艺术、杂技、曲艺、民歌、戏曲于一体,其表演形式主要是打、唱、舞,其道具主要是扇鼓、四块瓦、筷子、竹板、纸鞭、手绢等。唱腔主要有十五种、鼓点主要有十三套、鼓花主要有十五种。
骡驮轿平鲁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带,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为骡驮轿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传在汉代,平鲁的一户汉族人家与一户少数民族人家订立婚约,到了完婚的日子,新郎家早早按照汉族人的习俗抬着花轿到女方家迎亲,因路程较远,女方父母为了不延误拜堂的时辰,就从自家畜棚里拉来两头骡子,又用皮绳绑上两根长长的木杆把花轿架在中间,打发女儿到婆家完婚去了。从此以后,“骡驮轿”就成为了平鲁当地娶媳妇的一种固定模式,一辈辈地流传下来。骡驮轿既继承了汉民族坐轿的习惯,又有游牧民族骑畜的特点,是汉民族乘轿与少数民族骑畜完美结合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平鲁山区仍有骡驮轿为周边的群众服务。
应县木塔传说
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东接浑源县,西邻山阴县,南和繁峙、代县相连,北与怀仁相毗。由于民族纷争,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应县木塔的史载多有断层,木塔的建筑年代,为什么建,是谁建的,怎样建的,史料无从考证,是千古之谜,因此关于应县木塔的传说甚多。一些传承人讲,木塔传说清朝中期已形成规模,至民国兴盛至极,有6个方面40多个篇目,其中反映建筑年代有4个,具有神话色彩的16个,反映木塔建筑过程的有4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和反映木塔奇异现象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传说20余个。应县木塔传说是木塔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搜集、整理、研究应县木塔传说,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学(特别是口头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杀口虎传说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杀虎口占地约4平方公里,现存明长城遗址90公里、北魏长城遗址8公里、古堡90多座、烽燧多个,是我国关隘城池文化和军事防御工程较为集中而完整的体现。
杀口虎传说不仅承担着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和桥梁作用,而且它有着多元、独特的文化特点,诸如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等。对于研究西口历史渊源,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遗产,研究创作文化产品提供了基本素材,是边塞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
莜面制作技艺自古以来,莜麦(学名燕麦,又名铃当麦)就是平鲁人民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据考证秦汉时期这里就开始种植莜麦,距今有近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平鲁人民种的是莜麦,吃的是莜面,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食用习俗,积淀了一种浓厚的莜面饮食文化,流传至今有7大系列30多种制法。
平鲁人民莜面制作历史深远,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积淀了浓厚的区域民族饮食文化,时至今日,尽管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冲击,但仍具有较强大较广阔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发掘和保护它对丰富人民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化悲岩寺传说化悲岩寺始建于辽金时期,续建于元至正(公元-)十五年间。又名化悲庙、化悲岩、羊驮寺,位于山阴县城南35公里处,坐落在翠微山东麓西侧山腰。寺院依山傍势,寺内石窟别致相连,成就了奇特的八大景观:“悲岩晚照”、“孤松独石”、“两山夹一楼”、“香山滴翠”、“朱沙河”、“佛灯明”、“二泉映月”、“钟鸣百里”。一条羊肠小道是通向化悲岩寺的唯一路径,独特地理使之生态环境得以完整保存,神秘的古石窟成就了优美的民间传说。
化悲岩寺传说,是晋北塞外民族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晋北塞外文化渊源,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神文化平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诞生了像大唐名将尉迟恭、金朝大夫虞仲文、明代大将李良材、清代武官刘诏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军事将领和文人墨客。平鲁也因尉迟恭的故里,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与“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就牺牲在这块土地上,“李林精神”成为平鲁人民代代相传、光照后人的“传家宝”。
右玉剪纸右玉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相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右玉县农民艺术家继承吸收和借鉴全国剪纸艺术以及当地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
右玉剪纸风格粗犷、独具特色,她洋溢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显示着黄河文化的古老文明,既有别于江南剪纸之纤秀,又包含着土、粗、野的原始风味。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民间传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样样生动传神,件件引人入胜。
银饰制作银饰的制作与使用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那时候古人就发现银器具有延年益寿及辩毒之神效。祁盛银匠铺创业于年,是一家以民间手工艺为主的自设、自产、自销的银匠老店,其纯银饰品,深受平鲁及周边地区消费者的喜爱。
银器制作主要环节有:化银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上翠蓝等十多道工序,具有很高的金属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祁氏银饰的特点是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晋式地毯羊毛地毯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织造独特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产品。晋北地区的毛织地毯,远在春秋战国赵武灵王设郡之时就已经开始生产,东汉时期已经具有很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能够用红、褐、紫、绿等各种颜色织出各种花纹图案。晋式地毯以其优良的毛质、精细的做工、新颖的图案、色泽调和、经久耐用为特点,所产毯型四角对称,中间图案常为山水风景、奇花异草、鸳鸯戏水等。它不仅用着舒适、隔潮保温,还能除邪去寒、冬暖夏凉、是一种环保健康的保健产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更有储存价值。
怀仁陶瓷釉下茶色彩绘八世纪,湖南首创高温釉下彩技术,有緑、褐、赭三色彩。宋代传到磁州等北方窑口,产出黑褐彩绘作品。清末民初,湖南礼陵创五彩,作品获巴拿马奖。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吴寿祺为代表的釉下五彩达到一个高峰,七十年代雁北陶研所李石志师承吴寿祺之女弟子陈福东师傅,从业陶瓷釉下五彩,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挖掘古代原始釉下黑褐彩特色风格,创制茶色釉下彩绘。陶瓷釉下茶色彩绘,是以铁、锰、铬、硅等金属氧化物为颜料,用传统的勾线、分水或没骨画等技法,绘制泥坯上,覆施透明釉,经度左右高温烧成,呈茶褐色。
茶色与北方瓷质白里泛黄特色相一致,是古代陶瓷文明的再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衍,历史比青花更悠久,是陈设、收藏、纪念、礼赠的高品位艺术瓷,极具地方特色,极具开发价值。
最后
让我们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