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音乐总编吴家骙先生的策划与邀请,本人根据早期由冯子存先生亲授的《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三首乐曲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再次结合二人台的音乐风格,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的二人台笛子音乐,由中央台资深录音大师刘书蓝先生录制了一套共计9首作品的《陈涛二人台笛子音乐》专辑。9首作品全部由中国电影乐团的一级作曲家张福全先生编配(中国电影乐团现已与其他乐团合并),乐队伴奏人员则以原中国电影乐团的成员为根基,加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和中央民族乐团的著名演奏家。其中四胡由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刘长福先生主奏,二胡则由中央音乐学院田再励教授演奏,而二人台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四块瓦则由中央民族乐团的著名演奏家赵立成老师担任。作曲家张福全本人曾是生活在东北的笛子演奏家,而刘长福和田再励两位老师更是长期生活在内蒙,长期从事二人台音乐演奏的专家。他们对于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娴熟驾驭,为我这个《陈涛二人台音乐》的专辑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与光彩。可惜,鉴于当时录音设备的原因(当时还没有数码录音),目前大部分保留下来的音乐,是传统的录音设备录制的。但无论如何,与我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这些二人台音乐的专家基本都散居在世界各地,再要想录制这样一辑地道的音乐,已经只能是想象和期盼了。好在,其中的五首在我后来的两张数码专辑《神曲-华夏玉笛飞声》和《秋蝶恋花》中被分别收录。本推文中的《南绣荷包》收录在《秋蝶恋花》专辑中,这是由著名的录音大师刘怀萱先生于年7月在北京芭团录音棚录制的。
选自陈涛笛子独奏专辑《秋蝶恋花》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张家口。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忻州地区。
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所唱的多是小曲。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原始曲调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传统民歌、晋北民歌、陕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变而来;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选自陈涛笛子教学_第六十二讲(南绣荷包_二人台)
二人台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传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的秧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二人台主乐器有“三大件”——枚(笛子)、四胡、洋琴。艺人称“枚为骨,四胡为肉,洋琴为衣着,“三大件”互相配合,互相填补,各抒所长,成为协调,统一丰满华丽的音乐,此外还有梆子、四块瓦、唢呐、锣、小堂鼓等伴奏乐器。之外,后来在“三大件”之外还增加了二胡,中胡,琵琶、笙、阮、大提琴、等管弦乐器等,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链接:
《牡丹亭-寻梦》
小八路勇闯封锁线
笛子协奏曲《越王勾践》
清明上河图-古筝与低音笛
探病二人台陈涛记谱整理/演奏
敦煌情思陈涛作曲/演奏
鹧鸪飞陆春龄版陈涛演奏
走西口陈涛演奏
竹迹--一枝笛子的独白谭盾曲陈涛演奏
春到湘江陈涛演奏
姑苏行陈涛演奏
秋蝶恋花朱毅曲陈涛演奏
秦川抒怀陈涛演奏
————————————————
纽约神州中乐团,成立于年。由著名笛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现任乐团团长及艺术指导陈涛创立。乐团创始之初即由定居纽约的一流中国器乐演奏家组成超强的演出与 教学阵容。乐团成立的宗旨是:以音乐为桥梁,来促进中美 两国间音乐文化的交流。挖掘,整理传统优秀的中国音乐文化,使其得以在美国发扬,光大。
乐团官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