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bdfyy/bdfyw/
在明代刘基的《初食槟榔》一诗中提到,“槟榔红白文,包以青扶留”。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槟榔果实多为长圆形或卵球形,生的槟榔外皮是青色的,包裹着果实。槟榔果实切开后,槟榔切面上分布着红色的纹理。槟榔因其圆滚滚的外形,又名大白、大腹子;棕毛状的纤维外皮——槟榔皮又被称为大腹皮、大腹毛。
槟榔作为口嚼的一种零食被人们所熟知。其果实和果皮均能入药,槟榔果实入药称为“槟榔”或“大腹子”,槟榔皮入药一般称为“大腹皮”。
槟榔饮片为类圆形薄片;表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周边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质坚脆易碎;气微,味涩微苦。炒槟榔表面呈淡黄色。焦槟榔表面呈焦黄色。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的功效。
槟榔首载于《上林赋》,名“仁频”。入药始载于李当之《药录》,时称为“宾门”。槟榔的炮制虽然《雷公炮炙论》就已言及,但主张生用——生槟榔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后,用水浸泡3~5天后。唐代始用煮熟的方法;宋代后有炒制、火炮、煨法、烧存性等方法,直至明清两代对槟榔的炮制目的有较多的论述。历代虽然炮制方法都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只有始于宋代的炒法被沿用至今,并对炒制的火候和程度有不同要求而分为炒槟榔和焦槟榔:炒槟榔为槟榔片,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而焦槟榔则是槟榔片,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少数存在槟榔炭这类炮制品:《证类本草》:“烧灰细研”;《济阴纲目》:“烧存性,研末。”现行,取净槟榔片,用武火炒成焦黑色,即可。
槟榔生品作用较猛,以杀虫、降气、行水消肿、截疟力胜;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耗气伤正,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炒槟榔与焦槟榔作用相似,长于消积行滞。用于食积不消,痢疾后重。但炒槟榔较焦槟榔作用稍强,而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较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选用焦槟榔。
槟榔皮,又称大腹皮,是槟榔的干燥果皮,饮片为不规则的小段,呈纤维性,黄白色或黄棕色,有时带有外果和内果皮碎片。体轻松,质柔韧,无臭,味淡。制大腹皮色稍深,味微甜。大腹皮味辛,性微温,入脾、胃、大肠、小肠经,能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生品大腹皮取原药材洗净杂质后,经干燥、碾松、去硬皮、切段而成。制大腹皮在古代炮制方法中,以采用各种辅料汁水反复洗涤的方法最多,其中先以酒洗,然后再用黑豆汁洗的方法为历代所采用,但现代制大腹皮仅保留了甘草水洗的方法——即先将原药材槟榔皮用甘草水略浸后洗净、晒干、碾松、切段而成。
大腹皮生品行气除满的作用较强,并能利水消肿。生品虽然行气除胀作用较强,但亦能泄真气;而制大腹皮行气作用缓和,利水而不易伤正,并有清洁药物的作用。可用于脾虚腹胀,虚证水肿。古代炮制方法中用辅料汁水洗大腹皮的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去毒,如张景岳云:“凡用时,必须酒洗,炒过,恐有鸩毒也。”所以古方中大腹皮制用者亦较多,近代用甘草水洗,亦云为了去其毒性。
槟榔嚼块致癌近年来多有报导。由于咀嚼槟榔会使人产生欣快感,并使人感觉体力充沛,提高耐力和警觉性等,目前,全世界近7亿的人口以不同形式食用槟榔(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0%),尤其在南亚和东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岛屿非常普遍,在我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在食用槟榔。近期的研究显示,食用槟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长期食用不但使人产生依赖性,还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以及口腔癌等疾病。
国内外关于槟榔的食用方法基本以直接咀嚼为主,槟榔咀嚼块一般是由槟榔、烟草、槟榔叶、蒌叶、花序、石灰粉及一些特殊的调味剂组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槟榔咀嚼块的组成及加工方法不一,但槟榔和烟草是槟榔咀嚼块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人们槟榔咀嚼块并非是单一的物质,包含多种添加物,成分非常复杂,而食用槟榔的习惯是个复杂的行为,调查研究显示吸烟、饮酒与食用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吸烟、饮酒、食用槟榔的人群口腔癌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倍。其中槟榔咀嚼块中各种添加物的毒性与致癌机制相同与否、各成分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或相互作用与否、槟榔不同部位所含化学物质相同与否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但由于槟榔作为中药药材,用药历史悠久,且经过众多医家的经验检验以及现代研究,槟榔还是有相当多的良性作用和明确疗效的,尤其在治疗寄生虫疾病的方面有突出的疗效,四磨汤与槟榔四消丸、木香槟榔丸是治疗寄生虫的名方。古代文献中未涉及槟榔毒性记载,普遍认为无毒,在部分典籍中提及“发热、伤元气、损真气”的副作用,使用禁忌中有:气虚体弱者不宜使用、非适应症者禁用。
且由于入药用槟榔需要经过有统一炮制规范的加工,经炮制后的槟榔毒性降低,且药理研究发现,随着槟榔炒制程度的加深,其毒性逐渐降低。经炮制后的要用槟榔更符合临床用药需求。
综上所述,食用槟榔与药用槟榔在使用部位、炮制、用量用法、疗程、适应症及槟榔碱含量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也不同,故食用与药用槟榔的安全性风险应区别对待。
注意:以上诸药需在正规中医医师指导下遵医嘱使用,切勿自行处方。
文案:李婧
编辑:佟常青
参考书籍:《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
参考文献:
[1]邵小钧,席庆.食用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42(06):-.
[2]吕俊辰,弓宝,孙佩文.槟榔药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概况[J].中草药,,48(02):-.
[3]孙露,宋海波,张力,黄举凯,王景霞,杨晓晖,孙桂波,高学敏,孙晓波.中药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42(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