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勾栏文化的形成对元杂剧繁盛的影响

导语:

中国古代戏剧的历史渊远流长,上古时期在宗教仪式中表演的歌舞,这种歌舞具有祭祀性却是古代戏剧的雏形,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了中国古代戏剧的萌芽,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发展,直至宋代商业文化的背景下完成历史性蜕变并趋向成熟。其中,宋朝坊市合一的格局形成及由此推进勾栏瓦舍的创设和商业文化驱动平民娱乐兴趣高涨,促使瓦舍文化形成,逐渐在宋朝平民间兴盛,直至元朝时出现了新杂剧。

勾栏瓦舍的演变与形成

中国古代戏剧的演出场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国最早的戏剧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舞,最早记载于《尚书·尧典》中的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种舞可能为出猎前的祭祀的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归来时的庆祝仪式。

除这种狩猎舞外,还有各种农事庆典的歌舞,是在《山海经》中描述是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后来有了专门表演歌舞的场地——宛丘,据《诗经·陈风·宛丘》和《汉书·地理志》可知宛丘是一个表演祭神的场所,其地形为四方高,中央下,如此看来宛丘作为中国的一座古剧场,大概是不错的。

原始社会狩猎的壁

直至汉代时,出现了人工修建的大型露天剧场,由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的百戏兴盛起来,因此出现了大型露天广场——平乐观。经历唐朝的安史之乱后,许多梨园、宫廷艺人,以及为贵族服务的艺人流落民间,靠在民间卖艺为生,而寺庙中的人流量比较大。在《尚书故实》中写道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但庙宇虽可以进行表演,但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剧场,因此直到宋朝时期出现了商业化、剧场化的场地——瓦舍勾栏。

在露天场地上表演各种杂戏的场面

瓦舍又叫瓦肆、瓦子出自宋朝吴自牧《梁梦录》中瓦舍者,谓其来者时瓦合,出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舍是宋朝城市中的青楼、酒肆、茶肆、杂货买卖和娱乐集中的地方,可见瓦舍是一种集商业、服务与娱乐设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设施,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娱乐之城。而瓦舍中又设置里许多演出的场所——勾栏,其原意是指花纹和图案相勾连的曲折的栏杆,在《营造法式》中明确指出勾栏即是栏杆,并且具体谈及勾栏的制作、尺寸和方法等。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描写:汴京皇城东南角的潘楼街有南街的桑家瓦子,靠近北部有个中瓦,之后是次瓦,这其中的勾栏共有五十余座。勾栏是棚木结构,有其顶盖,可以遮风挡雨,其内有戏台和戏房,戏台为伸出式,三面向观众,观众的座椅是围绕着戏台从里向外、逐层加高,最多可容数千观众。勾栏是中国演出场所商业化的开始,其兴盛的原因与其宋朝的时代特征有关。

宋朝的瓦舍勾栏,三面向观众

瓦舍勾栏文化兴盛的原因

在宋朝人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一篇中有记载道崇、观以来东京瓦肆伎艺。而崇宁、大观是宋朝徽宗的年号,那时京城汴梁的瓦肆很兴旺了。此书描写了汴梁瓦肆遍布四城,尤其是城东南角的商业区的潘楼街附近,有朱家桥瓦舍、州南瓦舍、州北瓦舍等,其中以皇城东南角潘楼街的瓦舍最多,其规模也是最大,最大的瓦舍可容纳数千人。然而瓦舍的兴起在何时呢?在《中国戏曲通史》中写的是大约在熙宁年间(-年间)坊制崩毁期间吧。

中国古代的市井格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被沿用到唐朝,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里,皇城以南和两侧则是被划分成整齐的一百零八个小方块,而这种方块则是里坊,城市的商业区叫市。两个偌大的市分布在皇城前的东西两端,又叫东市和西市,并且严格而整齐的坊市制,坊只能是居民区,市是商业交易区,坊与市要分隔,两者之间有道墙,并且市场的设置必须根据官府的法令设于固定的区域,同时对商业交易的时间有所限制,在《唐会要》中记载为京夜市宜令禁断,规定黄昏后坊门关闭,禁人夜行。

唐朝长安城图

宋初时,由于战争,坊墙遭受长期侵蚀和破坏而未修缮,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贸易区,加之统治者未言明沿袭坊市制,因此坊市制就此崩毁,也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紧随着宵禁也被打破,汴梁城出现了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的景象,商品经济在此背景下快速发展,为市民文化的兴起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文化娱乐最终也会受经济影响走向商业化道路,出现了集演出、市集于一体的大型娱乐场——瓦舍,而勾栏则是在宋朝时固定的演艺场所,标志着我国戏剧的发展进入质变的时代。

钱湖门瓦舍的分布图

瓦舍勾栏文化的突出特征

瓦舍勾栏文化的兴起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其发展过程体现为商业性。瓦舍勾栏中的艺人出于谋生的需要,将自己的才艺表演展示出来,而观赏者要通过交付货币,才可以换取欣赏伎艺的机会,元代杜仁杰的杂剧《庄家不识勾栏》中,写到一个庄稼汉进入勾栏看戏的过程,其中花了两百钱,这种买卖需求体现了商业性。瓦舍勾栏的商业化促使行会的出现,有些落魄的书生或者是才子进入为戏班编写戏剧的行会组织,书会作为卖方会将编写好的剧本卖给戏班,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瓦舍勾栏文化是一种市井文化,娱乐性是其突出特征。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要表现为活泼自由、无清规戒律,艺人牟利的功利性与大众的娱乐性要相对等。浓烈的娱乐性才会使消费者愿意走入瓦舍勾栏中,而瓦舍勾栏是个大型的消费娱乐市场,各个商家必须体现其独特的娱乐性,因此商家要增强伎艺的娱乐性,为其增加票房的价值,在《庄家不识勾栏》中描写的庄稼汉巧遇勾栏演出,买票进场观看后,被滑稽的表演逗笑,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以娱乐性为重,这与当时元朝统治者灭掉了宋朝之后进行专制统治的社会现实有关系。

瓦舍勾栏中的戏曲表演

瓦舍勾栏促进元杂剧的兴盛

宋朝由于瓦舍勾栏的兴起,各种戏曲艺术同时演出、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相互掺和,宋杂剧在北方吸收了外来民族文化演变为金院本,金院本有进一步吸收了诸宫调和各种词曲、伎艺,逐渐演变为北曲杂剧,又叫北杂剧。

其过程吸收了各种艺术因素,在北部的瓦舍勾栏中完成其融合的。直到元朝时期,元杂剧迎来了成熟与兴盛的时代,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艺术成就,还是作家、艺人的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瓦舍中的勾栏是作为杂剧的主要场地,它的作用是巨大的。

宋初简陋的勾栏

宋朝后期由于战乱,国家动荡不安,许多文人才由于科举制被迫停止,长期的苦闷与压抑相长而生,失落与困窘相携而来,为了能解决谋生的需求与释放压抑的心,他们选择走进瓦舍勾栏,在这里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去赚取维持自己或者一家人的生计,这样残酷的现实下,文人才子开始品味下层人的悲欢忧,从而创作出曲尽周折、细致入微的普通市井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儿女情长的通俗戏曲剧本,使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促使元杂剧等大众文化在瓦舍勾栏中流传开来。

在瓦舍勾栏文化影响下的女怜对元杂剧的发展繁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元杂剧的兼有唱、念、做、打、舞于一身,展现出综合的伎艺表演故事情节,此时需要一个女子兼万人之所为,可见对女子的表演伎艺要何其精湛,才能以一己之身塑造万千身份。在元代夏庭芝编写的《青楼记》中记述了一共一百一十多名女怜,他在瓦舍勾栏中结识了无数表演杂剧的女怜。书中的女怜深谙杂剧表演之道,凭借精湛的演绎伎艺获得满堂喝彩,同时也促进了音乐与文学的传承和沿袭,元杂剧因有女怜的加入,舞台被大众接受,从而走向繁荣时期。

图中女子正在表演节目

宋代以前的戏剧演出多为上层社会的演出,直到瓦舍勾栏的出现,才可以视为戏剧平民化的标志。当戏剧为上层社会表演时,其表现为严肃性和教化性,其不能表现出热闹和趣味,而当戏剧流落民间时,只有百姓都喜欢乐意消费,才能称为繁荣。

同时城市平民和游人称为消费瓦舍勾栏文化的主体,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写杭州瓦舍有十三座,并且勾栏终日不得空闲,可见当时瓦舍自南宋后就不分昼夜营业,终日都有游客观看。庞大的市民消费主体给予元杂剧思想倾向和喜好方面的参考。

图中为表演戏曲的艺人正在化妆图

结语:

伴随着歌舞产生的演出场所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长,最终在宋朝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为以娱乐为消费的戏剧公众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戏剧由宫廷走向民间,风格由严肃性走向娱乐性,此时演出场所也开始被重视,瓦舍勾栏由此而产生并逐渐呈现兴旺之势,瓦舍勾栏为大型娱乐场,集文化娱乐、商业为一体,在固定的演出场所——勾栏里,各种歌曲百花齐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元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此外,瓦舍勾栏文化是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因而呈现出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点,元杂剧也因此深受影响并表现出娱乐性、平民化、商业化等特点。元杂剧在瓦舍勾栏里完成了与各种戏曲的融合,并走向繁荣,因此可以说是瓦舍勾栏文化孕育了元杂剧,而瓦舍勾栏里的文人、书会、女怜、消费者成就了元杂剧的兴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8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