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故乡人之光禹三哥
光禹三哥,一九五一年三月初二,出生在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水坝组石掌坡下的水井坝新公馆,是张之麟二伯伯的三儿子,光禹三哥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
光禹三哥五姊妹(张光碧、张光书、张光友、张光禹、张光志)
光禹三哥,性格开朗,生长在梧村新公馆良好家风世家,受到父母亲的高尚品质的濡染,为人谦和,脸上常挂微笑,使人与他相处感到特别亲切。从小聪明,遇事爱动脑筋,7岁时与生产队的游先国、张光照、余帮强等一起在家乡永安小学读书,记得当时是韩光瑜老师教的毕业班,那时有朱辉珍、肖义忠、邓少芳、曹元珍、唐新文、蒲安玉等老师。毕业后与张光照、沈必群、蒲开堂一起去深溪蔡家坡读中学(深溪农中),中学没毕业(文革期间学校解散),当时的老师有张继录......,回家务农。年,按照上级安排每生产队抽调一人去遵义县板桥区的娄山关修公路,每月交生产队20元副业款,后来到龙坪二七七一连炊事班当司务长,为了回家方便,光禹三哥工资少买辆多元的自行车都要大家上会(把几个人的工资一人轮流领一个月凑钱),他是我们水坝生产队第一个拥有“洋马儿”的人。
张光照、余帮强、张光禹、张光明几弟兄在一起
谢华珍、田兴碧、邬大英、李光碧在一起
年,从二七七回来,生产队已经把年前修到团田的毛马路修到窑子湾,光禹三哥由于弟兄多,家庭经济拮据,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光禹三哥与要好的弟兄张光照、张光明承包打米房、窑子湾瓦厂,一起上窑子湾瓦厂做砖做瓦,说起烧砖瓦的那些往事,光禹三哥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解决我们告别土坯茅草屋,在那时的生产队基本上都有一口土窑,用来烧制砖瓦自建房屋,改善我们居住条件。
制砖瓦,一般应在盛夏季节,因为夏季气温高,日晒时间较长。我们首先要选择一块较大点能制砖瓦泥巴的场地,将其整平.压实抹光,看上去无凸凹现象即可。然后就开始挖土,捡去土中的树根、草根、树叶等杂质,将土整碎,在向土堆中浇上适量的水,让其闷上一段时间就开始和泥了。和泥首先用牛,一般用身体高大的水牛,用布蒙住牛眼睛,左手牵着牛绳,右手拽着牛尾巴或撵牛棍,在闷好的土堆里不停地转圈圈,人也打着赤脚跟着一块转,一直转到感觉土堆里没有小疙瘩了为止。然后在用方锹将这堆还没完全和好的泥拢起,再用人工在里面来回和上几次,直到再把他拢起泥巴不往下垮,就算基本和好了。
这个时候才正式进入搭砖环节,用事先做好的钢丝划弓(就是用一根木棍折弯成半园型状,细钢丝固定于木棍两端),在泥堆上划上一手泥,搭在蘸有干沙的木制砖盒里,)砖盒子必须放在根据人多高矮挖成的用石板垫底的台台上,在将砖盒上面多余的泥用钢丝划弓刮去,端到早已平好的场地上将砖坯嗑出来,这样不停地来回往返,那时一个劳动力一天大约可完成至块左右的砖坯。等场子里的砖坯晒上两天慢慢变硬之后,便将砖坯一块紧挨着一块排成一行一行的,用木拍板将其拍光.拍平,看上去成有棱有角那样即可。待砖坯有八九成干后便可以上砖架了,周围挖一小沟,便于下雨流水,如阴天下雨时,就用自己编制的草棚将其砖架盖上,这样,砖坯子就不会被雨淋湿啦。待砖坯在砖架上自然干至一个多月后就可以装窑.烧窑了。
光禹三哥与我的父亲亲切交谈
做砖的过程基本就这样,下面讲讲做瓦。做瓦坯,那时也叫‘车瓦’,烧好的瓦叫‘布瓦’,成弧形,一头稍宽、一头略窄、一头稍厚、一头略薄,宽的一头略厚一点。他是用小木条或是棕叶子梗拼装成一个小木桶型状的‘瓦桶子’,将这个瓦桶子放于一个能转动的车瓦园台上,瓦桶外围套上一层细布(略湿),在布上匀撒些草木灰,起到瓦坯能与瓦桶自然分离的作用,然后将事先划好的布瓦泥坯(厚薄、大小尺寸适中)贴于瓦桶外围,一手来回转动园盘上的瓦桶一手操作抹瓦泥的抹子,反复如此操作,瓦桶上的瓦泥就慢慢形成布瓦坯子了,一般每桶瓦片四块瓦,待干后就可以上架了,做瓦坯的过程大至是这样。
最后说烧窑,首先是装窑,(一般是砖坯装下面,瓦坯装上面)我们用专用工具将砖坯从砖架上挑至窑的腰门处,在相互传给装窑的师傅,由窑匠师傅按规则、顺序一块块、一层层的进行摆放。同时,还要预留好火道及烟道的位置,不然火就上不来,烟道不通.火苗不顺畅。烧窑还要注意火侯的把控,火,不要太旺(太猛的意思),若火太猛.烧出来的砖会有瘤疤,(俗称‘瘤疤砖’),但火也不要太弱。但这些技巧都由窑匠师傅掌控,他会时刻对往窑内填柴禾或煤的人进行交待,这叫烧窑‘看火’。一窑砖烧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窑匠的看火,所以说,窑匠的看火是至关重要的。‘粗壁’窑一般烧上两天两夜即可闭窑了,在窑门未封闭之前,窑匠会安排几个强壮劳力不停地往窑里快速填柴禾或煤,也称之为‘烧赶火’,这赶火大概要持续2到3小时左右,这也是烧窑的最后环节,往窑内填柴或煤禾是用一把铁叉,有一木把约4米多长(叫‘火叉’),待窑内柴禾或煤填满后,便立即用砖将窑门封堵死,在用事先备好的稀泥巴将其糊严实,防止漏火、漏气。然后在迅速用土将窑的顶部也封住,同时还要在窑顶的外围用土拢起一圈高约30公分的小土坝,在用稀泥巴将盖土及小土坝糊严实,防止跑烟.漏水,看起来类似一个小鱼池,之后,就可以往这个小鱼池里加上水了,那时这份工叫挑窑田水。挑窑田水这道工序大约要持续5至7天左右,窑田水的技巧很重要,那“青砖”和“红砖”好大一部分取决于窑水的利用,如果掌握不好,会成“反火砖”,反火砖质量也不错,但砖的颜色不一样,砌在墙上不美观。过上十天半月就可以敞窑出窑了,这样一窑(大窑可装一万三至一万五千砖左右,小窑大概能装一万至一万二左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低碳环保的人造砖瓦。
光禹三哥说,烧砖瓦挺辛苦那火辣辣的太阳,蚊虫遍地飞,手脚都被咬肿了,真是用汗水换来的,为了节省烧窑师傅的钱我们偷偷学艺,在与师傅不经意的交流中,慢慢学经验,师傅的每一道工序自己都仔细观察,记住要点,时不时的想师傅“讨教”,后来就自己“掌窑”了。
光禹三哥四弟兄一大家
烧砖瓦比较辛苦,我与光照兄弟承包过生产队的“打米房”,窑上的事交给光明们打理了。
我与光明、光照学做砖工,那是年光照家修公馆外斑竹林的房子,光照只会石工,请了兴隆场的邬大全来做砖,我们拜邬大全为师学艺,学着给光照家做第一栋砖房,后来掌握砌砖技术后,给邬家湾田兴云、周正明做砖房,还有我们生产队吕正光,蒲灿堂余帮国家的砖房都是我们做的。后来去团溪白果新街修供销社,每天2,5元工资,后来的年用工资我们三个用元都买了“永久”牌自行车,我们骑着自行车与宋家友、张光友去遵义石佛洞上面凉水井的雨具厂做工抬板显得好神气,说起当年买自行车,光禹三哥回忆说,计划经济年代,买点东西都费神费力,那年我们爬八五厂的货车从龙坪过团溪到尚稽供销社,自行车计划卖完了,我们一个买了各茶壶回来当作纪念。
那时我们骑着“洋马儿”好神气,接着买了电子管收音机,唱机,小四轮盘式拖拉机、双缸嘉陵货车,“解放牌”货车,齐头“东风”。
回忆起当年开车,光禹三哥淡定地说:我一九八五年腊月用六千多买的小四轮盘式拖拉机,我不会开,是请南宫山的何忠志给我开回来的,由于路不好,在路途中开翻了,我与第二年买了同样车的光照去龙坪飞机坝学技术,掌握了驾驶技术后,跟生产队的拉牛屎粪,包谷,稻谷,红苕等,当年人们为了减轻劳动力,在张光友、张光照、张继凡等的组织下修了去任家湾、马兰山、鸡扒坎的毛马路,那时路高低不平,开车真是险中求食,拉货时前轻后重,上坡时要一个体重的人站在车头上加重,后面的人推,特别是上拱桥、光祥家西面的大字门的那两段上坡路,经常要用人推才能上得去。八七年买了双缸嘉陵货车,穷怕的梧村人,由于交通不便,那时人上街赶场都靠步行,有点东西去镇隆场卖,肩挑背背,都走小路,特别是走到花园庄上柿花槽那几十米坡时累得浑身冒汗,腰都要断了似的,那时我就与复兴场的曾德喜一起,人货混装,坐车的人很多,车少人多,每天等坐车的人(特别是那些在八五厂渣场拣渣铁的起得最早)都很早,凌晨三四点钟就有人在龙门车旁等待,那时只要堆得起货,站得下脚,甚至有的吊在车厢外,每天早上至少跑两三趟,返回来也拉人回家,记得蒲家湾湾的嫂子冯国珍,生病了都来得很早,医院看病,后来她说,都好哟这辈子,我家蒲义亨都开过那么多车,我都没有坐过,总算坐着车了。现在想起来,我们当时是解决了人民肩挑背背的繁重劳力,卖点菜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说真的,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怎么那么差的安全意识,万一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得了,人们给我取名“法海”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也许是法力的作用吧!
光禹三哥一家与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大姐在一起
光禹三哥说,年与你田兴碧嫂嫂结婚后,你嫂子心地善良,贤淑勤快,吃苦耐劳,敬老爱幼,四妯娌相处和谐,互相帮助,有说有笑,我们有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读的读书,家庭负担重,农忙时一边种地,一边拉货,只有拼命赚钱,维持生计,你三嫂真了不起,我在外跑车,田土管理,薅草施肥,有时见我拉货没有回来,看见人家秧都转青了,她着急,扛起铧口撵着牛下田去了,人家谷子割完了,她就背着搭斗,喊着半大不细的孩子割谷子去了,想到你嫂子那么辛苦,我一个大男人真是愧对你嫂子。由于后面货源问题我把车卖了,在遵义碱厂帮人开渣车几年,又给女婿开过石灰车。那时开车,没有空调,方向盘重、制动不好,路坑洼不平,弯急且多,有时会车要倒车几公里,车子出了问题,风餐露宿,开车吃饭没有规律,饱一顿饿一顿,甚至有时水都没有喝,为了多赚钱,超员超载,怕见到警察,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车一熄火就想睡觉,真是做一行伤一行,一路走过来,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你嫂子功不可没,回忆起来真不容易呀。
张光斌、张光照、张光祥、张光禹在团溪白果雷水堰
光禹三哥,辛勤劳动一辈子,打过小工、烧过砖瓦、开过打米房、做过砖工、开过车,与三嫂相濡以沫,勤俭持家,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家庭和睦,几个子女都成家立业,现已是儿孙满堂,每逢过年过节,家人团聚,绕膝之乐,幸福美满。现在好了,杭瑞高速、忠深大道都从生产队穿越,好多家庭都买上了轿车,出行方便快速。光禹三哥经常陪着三嫂去北京、韶山、张家界等去旅游,欣赏美丽山川,陶冶情操,还买了辆电动车,带着三嫂上上街,赶赶场,喝着茶,打打小牌,过着悠闲快乐的晚年生活!
生活中的光禹三哥
生活中的光禹三哥
生活中的光禹三哥
生活中的光禹三哥
光禹三哥,是我们梧村生产队那个年代靠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生阅历都是无人能比的,我祝三哥三嫂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晚年开心快乐!
作者简介:张光祥,笔名雪缘,平哥哥,小名祥二,年9月出生,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人,在读大专学历,深溪镇中心小学教师。深溪镇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理事,播州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当代作家协会会员,贵州写作学会会员,《天鸟传播》、《西坪、团溪、铁厂》微刊、《西南当代作家杂志》纸刊编辑,有现代诗、散文、论文、微小说、写实、随想。散见于深溪镇诗词楹联协会会刊《溪风》、《黔城眼》、《天鸟传播》、《星草》、《水为之文学》、《西南当代作家》、《平水墨韵》、《播州文艺》、马家湾《社区文艺》、《遵义历史文艺》、《播州报》、《沙滩风》、《人文芶江》、《新长城文学网》、《中国诗歌网》、《希望》、《教育文艺》、《家乡》等。编辑:雪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