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历史上的陶瓷名牌--渭头河大瓮
文/图魏传来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山东淄博,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在距今一万年前的上古时期,生活在淄博沂源北桃花坪扁扁洞的先民们,就“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创造出华夏大地上第一件粗粝朴拙的陶器,拉开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历史的帷幕。秦代,齐地临淄一带大量烧制日用陶及建筑用砖瓦。西汉,淄博陶塑艺术发达,品种有各种文官俑、武士俑、骑士俑、宴饮俑及动物陶塑等。东汉,今淄博磁村一带烧制低温绿色釉陶器。南北朝时,淄博寨里窑就已成为了我国北方的制瓷中心。唐代淄博生产的茶叶末釉和宋代的雨点釉都属于历史名瓷,陶与瓷在这时期的“淄博窑”得到了完美的过渡和进化。明清两代,淄博地区窑场鳞次栉比,窑炉火焰升腾,有“居人相袭善为陶”之说,成为中国北方陶瓷生产与销售中心,遂有“北方瓷都”之美誉。“淄博窑”已成为了中国古陶瓷中的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
淄博古代窑址众多,但大多早已停烧,被历史所淹没。而兴盛于明清之际的淄川龙泉渭头河窑,却奇迹般一直延续到现在。
淄川区龙泉镇的渭头河村,是淄川的母亲河—-般河的发源地,初名“为头河”,意为般河之头。后因音变为“渭”,沿袭至今。
渭头河村南与西河镇以劈山为界,东南临金丶元时期兴极一时的西坡地窑址。东部的志公山脉为石灰岩山区,西部的天台山脉为沙页岩山区,煤炭丶陶瓷原料“青土”和“黄土”储量都十分丰富。根据经验,煤井的四行煤炭底部便是“青土”,离地不深处的弹响石(一种石灰岩)下面便是“黄土”。挖掘竖井不深便可采取,其价低廉,民国时期每百斤只售大洋一角。渭头河出产的青土和黄土可塑性较好,而且其中铁的含量较高,因为铁的化合物在烧成的过程中起着助熔的作用,可以降低陶瓷产品的烧成温度。在陶瓷器皿中,青土主骨架、黄土主粘接,大瓮、盆、罐、粗碗等均以此作胎。
史料记载,渭头河一带自宋丶金便有制陶业。从明代嘉靖年间(-)陶瓷业开始兴旺,窑场不断增加,生产日渐扩大。清康熙元年(),淄川渭头河瓮窑、碗窑、盆窑已达到数十座,产品销周围数县。清雍正元年()孙氏丶刘氏、韩氏在淄川渭头河桥口南北分别建窑生产碗丶盆丶瓮,以瓮为盛。
淄川区渭头河古窑址
民国早年,是其发展的兴盛时期,产品开始以大瓮为主,并逐渐成为了风靡北方地区的名牌产品。
瓮,古称罋、甕,现在也称缸。是一种用陶瓷烧制而成的盛器。大腹,瓮壁呈一定弧度,口比底大。根据用途可分为水瓮丶粮瓮丶酒瓮丶菜瓮等。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可见《物源》:“神农作瓮”。长期以来,瓮一直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必需用器。
渭头河大瓮品种多样,底厚壁薄,坚硬敦实,不渗水,经久耐用。以质优实用闻名遐迩,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至今,人们仍然在流传使用一个歇后语:“渭头河的大瓮,大窑烧的---岗岗的。”是形容说一个人或一件事极好,刚正完美,就象渭头河产的大瓮一样,一敲当当响,质量超出一般的好。
渭头河大瓮行销中国整个北方地区,长盛不衰。一个产品畅销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实属罕见。
淄川渭头河生产的大瓮,上面是圆形的开口;带凸起浑圆的瓮沿;大腹;下面是平厚略缩的圆瓮底。据从13岁做学徒,有40多年工龄的制瓮“掌作头”戚如义老先生生前介绍:瓮的大小不一,按容量可分为15种。最大的“大一”直径近一米,重市斤,可盛粮市斤;“小一”可盛粮60市斤。按照匠工们在长期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口语,可称为脚瓮(大一)丶窑角(大二)丶无记(大三)丶青瓮(大四)丶顶头(大五)丶大前瓤(中一)丶大瓤(中二)丶拦前(中三丶四)丶二雷包(中五)丶小瓤(小一)丶大帽(小二)丶三雷包(小三)丶盆子(小四)丶花帽(小五)丶小帽(小六)等15种名称。
渭头河村办企业生产的大瓮和陶管
脚瓮就是烧窑时放在最下面的那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得扒上个窝埋上。窑角是倒扣在脚缸上的第二个缸。那时烧窑时,第一丶二个缸都做个记号,就是用手指按一个或二个手印,再往上摞第三个缸时就不做记号了,所以叫无记。匠人们将套在里面的缸叫“瓤”,因而有大瓤小瓤之名。“拦前”就是放在窑炉最前面用来栏火的缸。都是匠工们在实际装窑操作中为便于记忆而起的名字,这对于识字不多的他们来说是最好记不过了。时间长了这些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渭头河大瓮的生产一直使用延续了上千年的原始制作工艺。直至上世纪60年代,牛拉碾丶人踩泥丶手拉坯丶泥条盘筑成型丶手工剟修丶窝窝头窑烧成等生产工艺仍在沿用。
年3月,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在对原淄川国营陶瓷厂厂区进行清理过程中,发现了近代制作陶瓷所使用的碾料大碾以及所配套的泥浆池、晾泥池丶水井等大量遗迹。
牛拉地碾是古代陶瓷原料加工粉碎的首道工序。地碾由碾盘丶碾泥槽丶碾砣丶进排水口等部分组成。碾盘为圆形,在夯实的地面上用石料砌成。碾盘中心立一中轴,沿中轴至碾砣设一碾椁,碾椁连接碾脐,碾砣立于泥槽。用牛拉动碾椁,使碾砣沿碾泥槽转动,将原料碾细。地碾一般直径为6米,圆周长20米左右,碾泥槽宽0.5米,深0.8米,碾砣直径1.8米,由3头牛拉动。碾磨时间根据原料品种要求的细度而定,由二人操作,一人从井内汲水供水,一人不停地翻动泥料。碾沟一侧有水道与泥浆池相连,泥浆自动流入池内。
牛拉碾
泥浆在泥浆池混合后,由两个工人用特用工具“蕩斗”将泥桨池的泥桨舀到晾泥池内沉淀晾晒,达到一定干湿度后需要将泥料进行踩丶炼。首先是踩泥,工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踩莲花墩”,要人工用脚反复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和开裂。炼泥就是人工用锨将泥反复铲起来丶摔下去,称“拍泥”,都是很费体力的工序。
泥料备制好了之后就可以进行大瓮制作了。具体分掌作丶匠人丶打烧三个工序。掌作主要承担糊泥丶抬进抬出丶收干凉湿,匠人主要承担放坯丶接扇丶接脖丶接沿等,打烧主要承担打扇丶陶坯验收丶烧成等。三部分以掌作为首,掌作头管辖所有工匠,指挥决定生产中所有问题。
大瓮成型先用慢轮手拉坯成型法做出瓮底,叫做“放坯”,是由有经验的匠人在慢轮上手拉坯完成。稍干后再用泥条盘筑法“接扇”,整个盘筑过程由两人面对面合作完成:首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状,一人肩扛泥条,由两手将泥条徐徐下放,在手摇漫轮上逐圈盘筑,另一人两手各持一柄木槌,将泥条剟(方言。读音:duō)得扁平,并将上下圈之间接好丶抹平丶打实,剟出瓮的形状。因瓮的体积大,为防止泥坯坍塌,一个大瓮需分四次完成,分別称为放坯丶接扇丶接脖丶按沿,整个过程需要3-4天,要人工剟上上千次。两个人的平均日产量为10个左右。“剟大瓮”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
大瓮成型
剟大瓮
由于“剟大瓮”在当地妇孺皆知,便产生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流行着的歇后语:“渭头河大瓮---剟(掴,方言读音:duō)货”。话指一个人(多指小孩)犯了错,要挨掴。
大瓮晾干后要上釉,当地称为上药。釉(药)石是渭头河南山上的一种叫做“白相土”的陶土。也叫面固渣土丶白炭土、观音土。土源丰富。拉回后在大缸內用水浸泡沉淀后再用筛子过滤,便可用壶和笤帚边浇浸边刷釉。烧后釉呈褐红色。
渭头河大瓮用间歇式圆窑烧成。窑以耐火砖砌筑而成,因外形似当地人常吃的主食“窝窝头”,因而被老百姓称为“窝头窑”。一般长3米左右,宽4.5米左右,高约5米以上。窑身呈圆筒形,球冠形窑顶,顶部圆心处留一圆孔,称“天子眼”。窑前设一窑门,窑后设两条烟囱。窑内前为火膛,后为窑台,火膛下部为“底哨”。
淄川渭头河古窑
窑台的大小决定窑的容量,容量以大瓮的行丶柱数计算,横为行,竖为柱。根据窑的高低,毎柱要摞4-8套。第一套正装,第二套反扣,底对底,沿对沿,依次上摞。高处要使用梯子丶架板丶吊绳和布袋。这是一项既费力气又需要技巧的工作,稍有不慎,会导至全窑倒塌,损失惨重。所以装窑这一天,窑主会全天在场,并准备好酒好菜犒劳窑工们。
在装窑中,一套大瓮最多可套十几件,大套中,中套小,小再套小。一柱就有近二百件。渭头河的大母窑为六行七柱,可装大小瓮多件,每年最多可烧成13窑。
多年来,由于这一套一套地装窑,又产生出了一个流行在淄川地区的歇后语,叫做:“装窑的大瓮---一套一套的”。是形容一个人很会说话丶很能说。
渭头河窑从金代烧柴改为烧煤。为了应对煤炭燃烧后大块结渣,灰坑要挖的深而大,要在包覆耐火泥的木棒上盖陶瓦架成炉栅。由于煤的燃烧阻力大,全靠烟囱抽力维持燃烧。在点火之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窝头窑的烧成全凭经验操作,烧成工人掌握烧成温度是靠观察“药鸡”的变化。“药鸡”即放入窑内用来测定温度的“釉锥”。釉俗称药,釉锥造型酷似小男孩的生殖器,俗称小鸡鸡,因而釉锥被称“药鸡”,建窑时在后墙两烟筒中间要向内凸起一砖,叫做鸡台,专放“药鸡”,外留一孔,以便于烧工及时取“药鸡”进行观察。“药鸡”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化,锥尖下弯,称“趴药鸡”,根据弯曲的形状变化即可掌握窑内温度。烧成时间因窑内容量和煤质而定,大窑一般烧5-7天,小窑一般烧3-4天。烧成时窑温最高可达摄氏度左右,窑内上下温差在-度,因为窑墙比较厚,瓷坯不会快速受热和冷却,特别适合胎体厚重的大瓮的分层烧制。因为这是“火里求财”,所以人们一直习惯把经验丰富的烧窑工称为“活窑神”。
烧窑
在烧窑前要做许多工作。点火前要在窑门上悬一块大红布,有的还悬挂一个神秘的瓷祖(即男性生殖器),叫镇邪,防止野神邪鬼干扰烧窑。装窑期间妇女不得靠近窑地,已婚男窑工在装窑前一天即不准回家,叫防“冲”。另外点火前还必须上供祭窑神,求神明保佑。
祭窑神在渭头河历史悠久,清代嘉庆年间便已在村西建窑神庙,到民国初年,窑业已经非常发达,各窑主便共同出资对该庙重新扩建。扩建后的窑神庙,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占地平方米,分两个院落,南院为庙堂丶东西厢房丶官厅丶碑亭。北院为主持办公用房。庙堂为七阶台式楼阁,重檐斗拱,雕梁画栋,辉煌壮丽。大门匾额为“万古陶宗”;里门匾额是“器不苦窳”。庙堂门柱有金字楹联,右为“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左是“食德饮合,俎豆千秋拜冕旒”。庙堂内供奉“窑神”范蠡。范蠡正襟危坐,头束发髻,长须净面,慈眉善目,俨然一慈善长者。毎年五月的端午节和八月的中秋节两次大祭,窑主出钱杀猪宰羊,买供品。请戏班唱戏三天,招来远近村民,形同庙会,热闹非凡。结束后供品则分给工匠们共享。
民国期间至解放初期,大瓮主要的销售市场仍然是中国北方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渭头河大集,其交易形式基本是以物易物,或按物折价。年成好时,大体是一瓮粗粮换一只瓮。如“脚瓮(大一)”毎只盛换玉米斤。“大瓤(中二)”毎只盛换玉米斤,“小瓤(小一)”毎只盛换玉米60斤等。一般在大瓮行销地的重要集镇都建有专业货栈,俗称“窑货栏子”。
在淄川城,西关大集成了渭头河大瓮的重要集散地,西关丶公义等村庄,在孝妇河畔设有“泰兴亨”丶“同聚和”丶“义兴”等二十余家“窑货栏子”。另外,清末建成的胶济铁路支线张博铁路在淄川的三里沟车站和大昆仑车站,都专门设有“窑货场”,是渭头河大瓮运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北地区)的集散地,毎年从火车站运往外地的大瓮都在几千吨以上。
为了把大瓮从渭头河运往淄川城,全要靠人力用木轱辘独轮车推运。从渭头河到淄川城南关,多年来形成了一条长20多华里,宽近2米的贸易之路,路面由方方正正的大块青石板整齐铺就,是远近闻名的“铺石路”。其中经过龙口庄里的一段被形象地叫做“玉石街”。这条路在麓村北要翻过一坐小山岗。
勤劳的运瓮人在鸡鸣声中早起,推着一辆辆载满大瓮的木轱辘独轮车,一队队,一行行,肩搭车绊,手拱脚蹬,袒胸露臂,挥汗成雨,奋力前行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回荡在空中的是推车人丶拉车人响亮的号子声和木轱辘“吱悠吱悠”嘹人肺腑的行进声。这条路,不知承载了多少汗水流年与历史沧桑!现在,石板路上车轱辘压碾出的一条深深的沟痕仍清晰可见。有人好奇心胜,要数数从渭头河到淄川城这条舗石路一共舗了多少块青石板。几个人各数一段,数一遍不准,再数一遍。前后数了数月,才得出个准确数:一共块!
淄川龙口玉石街
年淄川解放,8月中共淄川县委拨出斤粮食作为资本,典了长沟南窑丶东沟窑和上西南窑,成立公营淄川县益民窑厂。年归属淄博市领导管辖,改名淄川窑厂,规模已达窝头窑24座,职工多人,以生产大瓮为主,年产15万件。渭头河淄川窑厂成为当时淄博公有企业创利大户。据有关数据统计,其利润能承担淄博市公有人员的副食品供应。
年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更名为国营淄川陶瓷厂,各道工序开始逐步机械化丶电气化。年,试制成功了小瓮成型机,年,试制成功了大瓮刀板成型机。年,烧成改用隧道窑。渭头河大瓮结束了几百年来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老历史。
随着金属丶塑料等新材料应用的普及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淄川陶瓷的古老名牌“渭头河大瓮”,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野。现在,唯一还有渭二村一个村办企业——淄川柳泉陶瓷厂仍在继续兼营生产着大瓮。
笔者在淄川渭头河古窑址前
编辑:高粱
主办刊行:淄博民俗文化微刊社民俗顾问:张士闪于孔宝文学顾问:王光福王清涛微刊主编:高生国微刊编审:赵海喜责任编辑:张作鹏高粱玉静心明若山之阿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