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真就管不了吗这边爆炸频登头条,那边

各大新闻媒体经常看到电动车爆炸事故,有的在楼道里充电炸了,有的在电梯间里爆炸。毕竟销量在那里摆着,谁知道到底是质量缺陷还是概率问题。

然而,随着新闻频登头条,我们看到的真实现象是,违规骑进电梯,偷偷停在楼道,甚至骑进家里充电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举报不好使吗?为什么就没人管呢?我们离一场火灾,一场爆炸还有多远?

0.序言

二三线城市里,电动车违规停放和充电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素质问题了,安全隐患可大可小。你知我知,怎么宣传怎么管就是没人听。

都觉得我的车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别人的事,直到引起火灾,发生生命财产损失的时候,才开始拍大腿哭天喊地,早干嘛去了?早还不是觉得倒霉的都是别人家,自己完全不当回事。

是啊,都骑上电动车了,确实没多少钱,都是普通老百姓,可总把自己的方便凌驾在比别人的安全之上,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事为啥就屡禁不止呢?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原因?

我觉得理由无外乎几个,一是充电站充电贵,老百姓也没辙;二是不保护举报人,引起了寒蝉效应,敢怒不敢言;三是立法层面不到位。

先来谈第一个,充电站充电贵的问题。

1.外边充电贵

老百姓最会算经济账。家里电费三四毛一度电,到社区停车棚里充电贵,傻子才算不明白账。二三线城市人的收入本来就几千块,办卡10块咱就不说了,你还从人家电费里抠利润,这有点说不过去。

我来举个例子,以这个充电站发布的价目表为例,假使当地一度电5毛钱,那一元钱就能充2度电,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

看这个表,各档功率我们都顶到格上算账,瓦,1块钱实际能充10小时;瓦,能充6.7小时;w实际能充4小时;而这个表上的时间是多少呢?分别是6小时;3.2小时,2.8小时;

钱实际花了,充电时长却只能达到实际的60%,47%,70%;那么我花了钱,少了的40%,53%,30%去哪里了呢?

充电功率

2度点实际能充时长

充电站能充时长

充电站/实际时长

w

10小时

6小时

60%

w

6.7小时

3.2小时

47%

w

4小时

2.8小时

70%

其实背后有些事老百姓可能不知道,这些以互联网+智慧为幌子的充电站,有不少是小区的物业和社会上的企业联合投资建设的,建设期公司掏钱,投入使用后小区物业和企业之间再做分成,这是原因之一;另外,有些社区接进充电站的这个电不是民电,电价本身也贵。

所以既要够成本,物业和公司还要赚钱分钱,于是乎,成本就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了。

而老百姓不傻,家里充电便宜,外边充电贵,如果不打掉这个利益共同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开源节流,省钱是第一目标,如果仅从法律和道德上去约束,要老百姓钱的时候还摆明了宰人家,执行上肯定就困难了。

城市安全无论怎么喊,执行上没给老百姓实惠,你是真绕不过去。

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没啥想法,看各城市的规划和执行者到底怎么做吧。合伙赚老百姓的钱,不太合适,吃相有点难看。

我不太相信开发商做规划的时候,不能直接建设好带雨棚的充电站,放过去,小区自行车停车棚怎么建起来的,今天也能怎么建,这就是二三线城市楼盘的基础设施,应该与时俱进,去掉中间商,让老百姓用起来又方便又便宜。

按现在的模式,只要有老百姓充电,物业和企业就有钱分,一本万利的买卖,看似生意小,不见得不比中石油、中石化开加油站赚得少。毕竟,有实力的企业可是能拿下一个城市,或者垄断几个街区的。而物业也乐得白拿提成。

互联网+智慧设施应该是为便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割老百姓韭菜服务的。

2.监督举报的没有好下场

有些人眼见邻居在楼道里充电,隐患就在自己家门口。敢怒不敢言。谁举报,谁遭殃,经历过的都知道。日子久了,谁还敢举报啊,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忍气吞声。

听我朋友给我讲了个故事,他有个朋友在一个二线城市生活,自己住17楼,看到13楼的在楼梯间充电,就打了举报电话,第二天人家就在小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x/7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