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奴隶制度瓦解,是什么击溃了罗马帝

引言

公元前二至一世纪,罗马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冲击着罗马奴隶制度的堤坝。作为意大利“谷仓”的西西里岛,在两次起义之后,奴隶制大田庄受到极大破坏。斯巴达克起义,使意大利长期未能解决的土地危机进一步加深。

奴隶主所拥有的奴隶,因不断的起义,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仅仅斯巴达克起义,就使意大利损失了不下十万名奴隶。奴隶的减少,造成了市场上奴隶价格的上涨。没能逃走的奴隶也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常常怠工、破坏工具。奴隶主为了减少生产上的损失,就给奴隶使用最粗笨的工具。

这一切,造成了生产率的大大降低。奴隶的直接反抗,尤其是不断的起义,时时威胁着奴隶主的生命安全。以上种种原因,使奴隶主感到,大批地蓄养奴隶进行生产,是一种获利小、危险大的事情。奴隶主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寻求新的剥削方式。

他们为了提高奴隶对劳动的兴趣,开始允许奴隶赎身。有的农庄奴隶主把大的田庄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那种租种土地的人,称之为“隶农”。

隶农制的出现,只是剥削方式的改变,没有从根本上变更罗马奴隶制的实质,更没有改善劳动者的悲惨处境。但是,它也充分说明奴隶主已经不能再按过去的方式进行统治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危机。劳动者的日益贫困,购买力的降低,使商业和手工业经济遭到了破坏。

手工业者,特别是雇佣工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一方面是饥饿和破产,一方面是财富的大量集中。上等阶层,尤其是宫廷大臣、高级将领和元老显贵们乘机进行榨取,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这就使得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恨愈来愈强烈。

在共同命运的驱使下,奴隶、隶农、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等,联合成了广泛的反对罗马统治阶级的阵线。另外,罗马帝国北方有着一个“蛮族”。这个“蛮族”,在罗马奴隶制发生和发展时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但在帝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北方的“蛮族”却变成了一个严重的威胁。

由于上述原因,到公元二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帝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之中,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濒临困境。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公元二三五年,罗马帝国的第四个王朝塞维鲁王朝被推翻以后,帝国的宝座上没有一个能长期统治的皇帝了。

国内一片混乱,人民起义的浪潮彼伏此起,中央政权陷于瘫痪。各行省的行政长官各自为政,纷纷称帝为王。帝国的领土上,竟出现了三十个皇帝。奴隶和隶农起义是推翻罗马帝国的重力量。公元二三八年,北非地区掀起了奴隶和隶农的起义。在埃及,广泛地开展了“牧人运动”。

这些起义的牧人,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组织了自己的部队,经常袭击行政中心和罗马驻军。整个三世纪,罗马政府都未能将它平息下去。公元二六三年,奴隶革命的中心西西里,再度爆发了起义。它的规模之大,可以同斯巴达克时期的“奴隶战争”相比拟。三世纪七十年代,高卢爆发了“巴高达”运动。

起义的奴隶、隶农和农民,组成了强有力的联盟,农民当步兵,牧人当骑兵。他们控制了农村,占领了田庄,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器具。富人们丧魂落魄,逃往城市,依靠城墙进行固守。然而,有的城市仍然被攻破,奴隶主和贵族被杀死。起义者的首领自称皇帝,宣布脱离罗马。在各行省起义高涨的时候,罗马城内也于公元二七三年,爆发了奴隶和手工工人组织的“造币工暴动”。

起义很快蔓延到居民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镇压这次暴动中,罗马有七千名士兵丧掉了性命。内部人民纷纷起义的同时,“蛮族”也开始了入侵。三世纪的时候,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出现在多瑙河的下游,另一支法兰克人出现在莱因河畔。

这时候,奴隶和隶农对外族的入侵是欢迎的,他们把这股力量看作是同奴隶主斗争的同盟军。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革命运动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发展:起义奴隶和破产自由农民的革命目标逐步趋于一致,他们之间的联合也由松散而加强。

罗马本土和各行省的起义烈火不仅越烧越旺,而且这些起义由过去多少是孤立的状态,而发展到彼此呼应,互相推动。经过这次总危机的台风吹扫之后,罗马帝国已经一蹶不振、气息奄奄了。然而,行将灭亡的奴隶主阶级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它要做最后的挣扎。

公元三世纪末和四世纪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这些奴隶主的代表人物先后作了罗马的皇帝。他们上台后,立即进行所谓“改革”,力图阻止奴隶制度的崩溃。戴克里先的改革,主要有下列内容:在行政管理方面,他把大的行省划分为小行省,几个小行省又合并为大的行政区,严密了官僚机构的组织形式。

为了防止篡权,戴克里先和他的继承者又剥夺了行省长官的军事职权,使军权和政权区分开来。在军事方面,他把军队分成了用以镇压革命和出征的现役军队与主要由“蛮族”人组成的边防军队两个部分,使军队总数大大增加。

在税制方面,为了保证税收的来源,他统一规定了按人头和土地征税的办法。另外,在货币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君士坦丁作了皇帝以后,重新统一了帝国,并继续进行改革。他开始利用基督教麻痹人民,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他还用法律的形式把隶农固着在土地上,禁止隶农逃跑,或从一个田庄转移到另一个田庄。

由于当时东方的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君士坦丁于公元年,把帝国首都东迁到希腊古城拜占廷,并将它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的改革,使它暂时免除覆亡。可是,历史的规律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革命人民迟早会把阻止历史前进的反动阶级送进坟墓。罗马改革后出现的短暂平静,只是奴隶主阶级临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的结果使国家官僚机构更加庞大,兵役加重,赋税增长,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四世纪中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起义又不可遏止地爆发了。从年起,阿非利加省持续不断地发生了反对罗马统治者的起义。

起义者大都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奴隶。他们捣毁田庄,焚烧债券,解放了被债务束缚的人们。与此同时,曾经被镇压下去了的“巴高达”运动,又重新在高卢活跃起来,并逐渐扩展到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公元三六八年,不列颠岛发生了纳税人骚动。它得到没有领到薪饷的士兵的支持,几乎占领了整个岛屿。

四世纪后半期,匈奴人进入黑海沿岸,征服了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并继续向西进发。居住在多瑙河下游北岸的西哥特人,不愿屈服于匈奴人。他们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在米西亚和色雷斯一带定居下来。

罗马政府对这些外来的民族,施行最残酷的压迫。他们故意抬高卖给西哥特人的食品价格,逼得他们出卖子女,换取食物,使不少人沦为奴隶。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西哥特人举起了起义的旗帜,以反抗罗马的压迫。一些奴隶、隶农和色雷斯矿工,参加了他们的反抗行动,声势十分浩大。三七八年,他们与罗马政府在君士坦丁堡以西,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战斗,罗马全军覆没,连皇帝瓦林特也被打死。

公元三九五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五世纪初,“蛮族”人,其中包括西哥特人,开始大举进犯罗马。西哥特人在亚拉里克的领导下,进入意大利北部。四万名奴隶从意大利各地投奔到他的军营。公元年,亚拉里克率领军队包围了罗马城。

城内的起义奴隶打开了城门,罗马这一所谓的“永恒城”就这样陷落了。四五五年,非洲的汪达尔人再度攻占了罗马城。这时候,整个意大利都处于“蛮族”人的控制之下,“蛮族”雇佣军成了罗马皇帝的唯一军事力量。

结语

公元四七六年,“蛮族”出身的将领奥多亚克,废掉了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宣布自己是意大利人的领袖。西罗马帝国终于在奴隶、隶农、破产的自由农民和手工人起义的打击下,在外族入侵者的进攻下覆灭了。四七六年,通常被认为是西罗马灭亡的一年。西罗马的灭亡,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崩溃。东罗马奴隶制帝国没有和罗马同时倾覆。它在人民起义和斯拉夫人入侵的打击下,加速了社会封建化的过程,变成了专制的封建帝国。

参考资料:《罗马帝国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x/8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