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作为辽宁省的第三大城市,享有“钢都”的盛誉。这座城市地灵人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人类文化方面,鞍山更是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如著名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和独特的巨石文化等,都见证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得海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显得尤为深厚。
鞍山过去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倘若文字描述难以生动地展现,那就让图片来为我们描绘那段历史的轮廓吧。为此,我特意整理了20余张鞍山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尽管其中大部分拍摄于海城,但它们仍能为我们揭示鞍山那个时代的风貌。
原始的影片都是黑白影像,且大部分画质颇为模糊,缺乏视觉冲击力。为了提升这些影像的观感和情绪传达,我亲自动手为它们上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工作。通过这些珍贵的照片,我们能够较为真切地窥见八十多年前的鞍山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照片搜集与修复过程并不容易,但它们的价值却是无可估量的,绝对值得被妥善收藏与传承。
上述图片展示的是位于千山北沟的无量观,它于清朝康熙六年(即公元年)由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第九代传人刘太琳创建。刘太琳因其对千山道教的卓越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开山祖师。这张照片是在30年代拍摄的,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历史遗迹的珍贵影像。
三十年代,千山风光壮丽非凡。尽管它没有五岳那般雄伟险峻,但却拥有千峰之秀美。有人曾赞叹道:“一旦领略了关东千山的秀美风光,即便未曾踏足五岳,也毫无遗憾。”在照片中,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金刚峰,矗立在大地之上,冬季的雪景更是为其增添了一抹妖娆的魅力。
清代名臣左都御史姚元之,在《千山》一诗中深情地吟咏:“千山如饰以明霞,玉颜焕发;辽阳之地,山峦叠嶂,重重叠叠。若问青天之上,繁花几许?宛如九百九十九朵芙蓉盛开。”这寥寥数语,却将千山之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无尽的壮丽与秀美。
在年的一个时刻,普安观前,一位道士身着飘逸的道袍,静静地端坐于桌旁。桌上,精致的茶盏静静地摆放着,散发出淡淡的茶香。这位道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散发着超凡脱俗的仙风与道骨,仿佛他便是这世间的神仙。而在他的视线所及之处,远处的山峦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连绵起伏,如同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之中。
普安观,坐落于千山五佛顶的下方,是千山众多道观中海拔最为突出的一座。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年。观内的主体建筑布局巧妙,东侧为庄重肃穆的老爷殿,而西侧则耸立着雄伟壮丽的老君楼。此外,观后还藏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石洞,名为“玉皇洞”,为观内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自然韵味。
在三十年代,千山龙泉寺呈现出一幅独特的景致。这座寺庙初建于隋末唐初,而后在清代得到了重修。它坐落于千山北沟的中部地带,作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是目前尚存的规模最大的佛寺。
从侧视角度望去,龙泉寺依峭壁而建,部分区域则以短墙环绕,尽显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特色。寺庙的屋顶采用单檐歇山式设计,彰显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寺内殿堂雄伟壮丽,周围景色如诗如画,置身其中,仿佛踏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境。
从正面视角鸟瞰龙泉寺,可见其坐落于群峰之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谷之中。寺院内的主体建筑丰富多样,包括庄严的大雄宝殿、威武的天王殿、神圣的韦驮殿、庄严的毗卢殿、神秘的龙王庙以及庄重的藏经阁等。值得一提的是,寺内还生长着一棵银杏树,据载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寺院的沧桑变迁。更为奇特的是,寺院的后方还有一眼清泉,泉水自山顶倾泻而下,宛若蛟龙翻滚,因此这座寺院便得名龙泉寺,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在三十年代,千山雪景展现出了它的宏伟壮丽。当我站在山峰之巅,远眺群山连绵的壮阔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照片中,两座山峰宛若双翠峰一般傲立天际,它们身披一层银白的雪装,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无瑕的冰雪世界。薄雾缭绕中,山坡上的松柏苍翠欲滴,与远处的山峰虚实相映,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中国水墨画,浓淡相宜,美不胜收。
年,立于山峰之巅,放眼望去,无量观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这座宫观始建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成为千山地区众多道观中的佼佼者,更是东北地区享有盛名的道教圣地。对于前来千山游玩的游客而言,无量观无疑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重要景点。
无量观作为道教全真派的标志性建筑,其殿宇设计独具匠心,巧妙地顺应山势,呈现出层层递进、错落有致的阶梯式布局,既紧凑又严整,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宏伟气势。周边环绕着郁郁葱葱的古树,环境清幽而秀美,宛如人间仙境,堪称“仙阙蓬莱”的绝佳写照。
年,海城南城门前的风光一览无余。追溯海城之名,它源自往昔的海州。清顺治十年,即公元年,海州更名为海城,沿用至今。在清朝时期,海城共设有五座城门,它们各居一方,分别是:东侧的镇武门,西侧的临清门,南侧的广威门,北侧的来远门,以及位于南部偏处的小南门。这些城门见证了海城的历史变迁,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繁荣。
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海城的西城门——临清门的风貌。纵观五座城门,北、西、南三座城头上并未矗立巍峨的城楼,然而城墙上的垛口却呈现出别样的壮观。一名男子正驾驭着马车缓缓从城内驶出。值得一提的是,海城还是一代枭雄张作霖的发迹之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镇武门,即海城的东门,巍峨耸立,其上陈楼巍峨壮观。城门口,士兵们严阵以待,确保城门的安全。而在城门前,两侧的街道热闹非凡,各类店铺纷纷开门迎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史料记载,日军在占领海城后,将四座城门上原本镶嵌的青石题额作为战利品拆下,并将其珍藏于东京博物馆之中。
30年代,我们领略到了千山天柱峰的壮丽景色。这座天柱峰屹立于东映峰的北面,作为青云观东山的主峰,其海拔高达五百余米。它的形态呈现圆锥形,仿佛一根巨大的石柱直冲云霄,气势磅礴。周围环绕着险峻的山崖,令人望而生畏,攀登之难可想而知。然而,在这陡峭的山崖间,岩石缝隙中却生长着茂密的松林,它们的绿色为这座雄伟的山峰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这张照片摄于海城城郊,映入眼帘的是那雄伟壮丽的城墙,高耸入云,气势磅礴。远处的城楼轮廓分明,清晰可见。城墙之下,流淌着宽阔的沙河,作为护城河,它守护着这座古城。一辆马车静静地停靠在河边,车夫正让马匹在清澈的河水中畅饮。这幅画面仿佛穿越时空,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令人感叹不已。
年,登高望远,海城城区尽收眼底。这片土地上,建筑以砖瓦构筑为主,其中多为传统的四合院格局。房屋紧密相连,犹如排列有序的鳞片,彼此间错落有致。而远处那座巍峨的高地,正是历史悠久的厝石山公园,它的建设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年。
在这座城市中,竟然能见到山的身影,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景象。虽然这座山并不高大,但它却树木繁茂,生机盎然。四周的建筑则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时光。在远处,一座古亭屹立不倒,它被称为“惜字亭”,是当年海城知县管风和所留下的文化遗产。然而,时光荏苒,如今只剩下文庙的后殿遗迹,依旧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这是一张展现海城东门内文庙的旧照。从照片中可见,文庙的建筑显得有些破旧不堪。而在民国时期,这座文庙被迁移至了海城公园之内。
年冬季,于海城郊外那条宽广的道路之上,人们毫无畏惧地迎接着刺骨的寒风,身着厚重的棉衣,踏上了辛勤的劳作之路。他们有的肩挑水桶,有的驾驭着毛驴,还有的则是徒步前行。道路的尽头,似乎隐约可见一条浩渺的大河在静静地流淌。
在30年代,人们能够在一座巍峨的千山石壁之上,辨识出那些历经沧桑、年代久远的石刻字迹。千山这片古老的地域,自北魏时期起,就已经有佛教信徒的足迹遍布其中。而在明清两代,摩崖石刻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大多分布于千山的庙宇与道观之间,生动地展现了千山地区独具魅力的宗教文化风貌。
在年,千山无量观中,一位道士正聚精会神地端详着日晷。日晷,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时间。其核心结构由一根能够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一块能够承载指标投影的晷面,以及晷面上精细刻画的刻度线组成。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实在令人钦佩。
年,位于海城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屹立不倒。魁星楼,亦被称作魁星阁,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年。这座魁星楼位于风景优美的海城公园内,因其独特的景致和文化底蕴,成为古代“临溟八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风景如画的海城,内厝石山矗立着一座文昌阁,它巍峨挺拔,直插云霄。踏上这座楼阁,视野顿时开阔无比,百里之外的景致尽收眼底。尤其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远处营口的点点风帆,虽远犹近,依稀可辨,让人不禁陶醉在这美丽的画卷之中。
照片中所展现的魁星楼,在民国十二年(即年)时曾经历过一次重要的重建或重修。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建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到了损毁。幸运的是,在年,海城人民决心重振魁星楼的辉煌,于是这座楼得以再次重建,重现其昔日的壮丽。
现如今,位于海城厝石山公园内的魁星楼,已然成为辽南地区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座魁星楼建筑。
这张照片捕捉了鞍山汤岗子附近一处热闹非凡的庙会场景。一群身着传统旗装的妇女坐在土坡上,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休息。当她们发现有人正在拍照时,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好奇而又兴奋的神情,仿佛对这一突如其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