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孩说话的第三部分。
五、家庭训练不应一味教学业
在家庭训练中,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总是一味的教学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孩子哪方面弱,哪方面弱就要着重训练哪方面。而且,应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比如,精细和运动都不好,就两个都要练,但要有一个侧重点,要不然哪方面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有好多家长盼望孩子说话,虽然说话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我也希望我教的孩子会说话,因为说话了就可以更好的沟通了。但是,你要记得,他说话不一定能很好的沟通。
这个很多家长也都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说话了,但是还是不懂怎么说。所以,有了语言的最基本的能力之后,就要让孩子仿说。我们要记得,一定要引导孩子主动表达,特别是需求性的语言。比如,孩子能说两三个字了,就要引导他说:“我要,帮我”,并引导他跟熟悉的人打招呼等等。这些,康复老师会教。但是,在家中一定要复习泛化。
因为在家庭中表达需求性的语言更多一些。多练,孩子才会很好的掌握。要不然就是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有的孩子很快就能主动表达,但是,有的孩子却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在家里,家长要时刻记得孩子的主动语言,甚至要设置情景练。比如:“我要”,那你就要把他喜欢的吃的、玩的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甚至是拿吃的或玩的来吸引他(前面已经提到过),他想吃或玩,那么一定得让他说话。在这时,孩子不会说,家长可以辅助他说出来。慢慢的孩子就会了,要多等孩子一会,看他能不能主动说。
六、在家庭中
大人们态度要保持一致
有的家庭可能爸爸带会儿,妈妈带会儿,甚至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带。这样,就很难保持态度一致。态度的不统一会使孩子的训练大打折扣。例如,妈妈刚教会“我要吃饼干”,今天奶奶带着,孩子一看饼干,奶奶就拿过来给孩子吃了,使得刚教会的主动语言得不到强化和巩固。
再比如,奶奶来了,他就会耍赖,不好好上课,为什么?因为奶奶好说话。有好多的家长因为孩子有情绪、哭闹,就拿孩子没办法,只好依着孩子。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你一定要记得,孩子应该听你的话,不是你听他的。他稍不满意就要哭闹,因为他知道发脾气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所以,家里的所有带孩子的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保持一致,这是很重要的。
儿童康复科科室简介
医院儿童康复科成立于年,是省、市、县残联0-14岁儿童康复定点机构,承担着全国“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技术人员30余名,技术力量雄厚,配备了先进的康复设备和训练工具。
治疗项目: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言语治疗、蜡疗、水疗、中药熏蒸、小儿推拿捏脊、针灸、拔罐、特殊教育(蒙氏教育、结构化教育、音乐游戏治疗、沙盘治疗、多感官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医----康-----教”结合,中西医传统特色疗法。诊治范围:小儿脑瘫、运动障碍、发育迟缓、臂丛神经损伤、小儿斜颈、“O”型腿、“X”型腿及其他异常姿势;孤独症(自闭症)、智力低下、言语障碍、学习困难、多动症;遗尿、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疾病等,同时还开展了小儿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