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戏曲大平调

近年来,滑县大平调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该团在团长邢宝军的带领下,北上首都北京,南下江苏昆山和宝岛台湾,多次参加河南“梨园春”和国家稀有剧种春节戏曲晚会。一个县团,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那么,滑县大平调究竟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来研读一下历史。

滑县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戏,因用以击节的梆子特大而得名。又因其音平,唱腔的调性比高调(豫剧)低,故又谓之平调。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它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鲁西及皖北一带。

  在滑县,元朝末年大梆戏已是独立剧种。清代遗民邹少和在他的《豫剧考略》一书中有:“梆戏发源于郑卫之乡……豫北有平调、大梆剧,皆其支裔也。”“唯滑县有某班,阅年最久,……则元至正以前已有此剧明矣”的记载。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年),滑县就有大梆戏活动的足迹。时“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到了清朝,大平调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素有“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之说,共十九个班社。清顺治年(公元年——年)间,大平调“大兴班”坐班滑县(建国后发现过顺治十六年〔公元年〕的演出合同,清顺治和光绪年(公元年——年)间,大平调在滑县最为火红。先后有“大兴班”、“公兴班”、“同乐班”等十几个班社。民国时期(公元年)周边平调艺人纷纷到滑搭班献艺,抗日战争时期受挫。建国前夕,冀、鲁、豫边区政府接管了在滑县的“同乐班”,被命名为“同乐剧社”,归平原省(.8.20——.11)管理,年底移交滑县,年对其进行整编,命名为“滑县大平调剧团”。年“文革”期间被撤销,剧团的箱衣道具由县委接管,演职人员被安置在滑县国营农场劳动。年部分老艺人艰苦努力、自行组织演出。年恢复“滑县大平调剧团”。

滑县大平调剧团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曾经产生较大影响。年,著名艺人张发旺(艺名道妞)率领“同乐剧社“的滑县大平调剧团与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率领的”香玉剧社“同赴朝鲜慰问演出。上演的大平调剧目《三传令》受到广大 战士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年,由于大平调剧团艰苦创业的事迹感人,成绩突出,被中宣部树为全国文艺战线的典型。

年12月底,受北京文化局之邀,赴京汇报演出。在首都长安大剧院、广和剧场、吉祥剧场、物资礼堂、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中南海警卫师礼堂等场所,先后演出了《三搜太白府》、《海瑞罢官》、《敬德钓鱼》等传统剧目,共演出18场。当时的《工人日报》、《中国农民报》、《北京晚报》、《河南日报》、《北京戏剧报》、《人民戏剧》、《河南戏剧》、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演出盛况进行了报道。一个稀有剧种、县级剧团的精彩演出,轰动了京城,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习仲勋、黄火青、江华、王平、刘澜涛、周培源、周维峙、韩先楚、聂真、李卓、李万青、曲六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亲切接见大平调演职员并合影留念。自此,滑县大平调剧团轰动全国、影响巨大,名声大振。

 大平调的唱腔比豫剧粗狂,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其表演气势恢宏、场面宏大,唱念做打并重,粗狂豪放,刚中带柔。过去由于女性角色均有男性演员扮演,故旦角及小生均用假嗓,除在唱腔中情感激昂外,更要用高八度的假嗓行腔,俗称“喊儿”。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女演员较多,革易了男旦的旧观,小生也多用女演员扮演,因此真嗓成了大平调的基本唱腔。唱腔音调多为1=C。其声音刚健、明亮、宽厚,给观众以自然流畅之惑。而少数板腔的尾音则用八度以上的假嗓,听起来豪放、热情、高亢激昂、激动人心。

  大平调表演粗狂豪放、动作幅度较大,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溶入了武术中小洪拳手法,尽显豪放粗狂之风格。唱腔旋律不仅因板不同而有变化。在不同行当中也有特色,如生、旦角的唱腔娓婉、悠扬、优美流畅;黑脸的唱腔古朴、高亢,尤其用四大䦂、尖子号伴奏,更显得气势雄伟。

  滑县大平调属梆子声腔体系,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基本板式共有斗板、二板、三板、流水板等四大板类。头板是大平调唱腔中最基本的一种板式,结构复杂多变,唱词多为九字、七字或八字,上仄下平,可联句滚唱;二板(包括紧二板、慢二板、垛子等)的唱词多为二、三、三的七字韵,上仄下平可反复滚唱;三板(包括载板、滚白、大起板等)皆以散板节奏行腔,由演员自己掌握,无板无眼,初学者较难掌握;流水板一般为2/4节拍,速度与“二板”相似,词格为二、三、七字韵,上仄下平,也可滚唱。

大平调演员的脸谱比较讲究,人物性格分明。如赵匡胤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四块瓦、张飞黑花倒丝钩等。

大平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及大号(俗称尖子号)。特别是大梆,它以枣木制成,长二尺,直径三寸余,中间挖有三寸余音碗,左手承托,右手以棒相击,音调沉郁厚实,大大烘托了剧目气氛。

 滑县大平调经过五百余年的文化洗礼,逐渐发展成一个规模性剧种,它在豫北地区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年5月,滑县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滑县大平调之所以几百年不散,是和一代又一代大平调艺人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将其进行发掘抢救,对研究我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约有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余个。如《铡赵王》、《铡陈世美》、《三搜太白府》、《敬德钓鱼》、《海瑞搜宫》等。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大平调丰富的内容、结构紧凑多样化的板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罕见的,其板式及唱腔构思巧妙,为我国古戏曲曲牌和版式形成,提供了资料佐证,所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在群众

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大戏,因此又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

老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白癜风精细诊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2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