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九百九十一通渭小

什么是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14/6100118.html

通渭小曲戏,甘肃省通渭县地方传统戏剧,是流行在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在明清时调、南北俗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错用乡语”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通渭小曲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充满乡土气息,在当地社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故流播极广。

戏曲音乐

“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

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如《兄妹观灯》(又名《下四川》)“套曲”和“单曲”结合,自绐至终热情洋溢。

由于口传心授,没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只要“求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

通渭小曲属于我国民族七声徵调式。在七声徵调式清乐音乐体系中,主音“5”与属音、下属音之间分别构成了纯五,纯四度音程关系,加上“清角4”和“变宫7”的不稳定性,尖锐的倾向性,增强了I、VI、V级音的稳定效果,使曲调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极具民间特色,调性F。

表演方式

通渭小曲早期属于“地滩”坐唱形式,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小曲说唱类艺术相似,属于同源异流。西北地区流行的多种类似或近似的曲子说唱类形式,比如陕北的榆林小曲、通渭小曲、兰州鼓子、青海平弦、新疆曲子、关中曲子、平凉小曲(未有此词条)、河西小曲(未有此词条)敦煌曲子(未有此词条)等等,这些都是在明清之际沿着丝绸之路由东向西流传的,介于说唱和戏曲之间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其一以鼓音乐表演形式为主的曲子戏,如平凉小曲,敦煌曲子,新疆曲子;其二是鼓子类说唱音乐,如兰州鼓子,青海平弦;其三是以民间小调为主的丝弦曲子如榆林小曲等等。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共通性第一都是曲牌体音乐形式,且使用的曲牌相同或者相近;第二各类型的曲牌套曲连套方式相同或者相近。比如用开头的套曲必须以结束,以开始的套曲也必须以为结束;其三使用的伴奏乐器相同或者相近,比如都使用用三弦作为主奏乐器,都有一个被称为是四块瓦或者玉儿的打击乐器伴奏乐器;其四,演唱的大部分的故事内容相同或者相近;其五表演形式大体相同或相近,都属于坐唱或者半表演的形式,通渭小曲属于半表演形式。通渭小曲搜集整理出的脚本约有多部,流行的曲牌大约有个,其中纯器乐曲牌26个,除曲牌之外,通渭小曲也使用大量的民间小调音乐如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十二月、割韭菜、闹元宵等等。

注:以上摘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3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