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圈精选扬琴文论研读二人台音乐中的

栏目介绍

中华国乐,源远流长。为中国扬琴在世界扬琴大家族中彰显东方艺术特色;为向扬琴届彰显中国扬琴人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为扬琴届无数芊芊学子提供更专业的理论与学术研究。

二人台音乐中的扬琴

邱怀生、韩晓莉

扬琴源于西亚亚述、波斯古国,明代晚期传入中国,流传至今已三百余年。数百年来,经过历史的变迁,艺术家的传承,制作大师的改良及演奏家的挖掘,使之无论是在形制排列上,还是演奏流派风格上,都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与个性。二人台扬琴亦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是我国民族器乐百花园中一枝奇葩,是一棵深受晋、陕和内蒙等地人民喜爱的常青树。

一、二人台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沿革

二人台是流行于晋西北的河曲,陕西的府谷、神木,内蒙西部地区的伊克昭盟和包头以及河北张家口市等地的一种民歌向戏曲发展且已具有戏曲雏形的演唱形式,它是在民间艺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影响中发展起来的。二人台音乐具有优美、清新、明朗、朴实而又色彩华丽等特点,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经过近百年的长期流传,现已逐渐遍及晋西北高原的广大农村和城市。

二人台艺术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二人台起源于民歌,初始,主要采用两人对唱的形式,以演唱群众自己平日上口的民歌、小调、串话为主,通过它抒发自己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之情感,表现群众生活以及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所演唱的民歌曲调基本上保持其自然的风格,没有大的改动。演唱者不需化妆,也不加表演,坐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这种带有自娱性质的坐唱形式,被称为打坐腔。此后,经过民间艺人的润饰加工,逐步从秧歌、道情等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并加进了一些简单的表演、化妆与伴奏乐器,演唱内容也有了戏剧性因素,这时,人们称之为“打玩意儿”。“打玩意儿”将原来单一的民歌对唱进一步发展并增加了道白和说唱内容,伴奏乐器也加入了扬琴、琵琶等乐器,演员根据不同角色进行了化妆,服装也有较大的变化,剧情的戏剧性冲突也有所加强。代表作有:《走西口》《探病》《挑菜》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简单的演出形式及艺术内容渐渐无法满足演员与观众的共同需要。解放以后,二人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首先是专业剧团的建立,创作力度的加大,演员的增多,演出时已不再局限于两个演员,而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安排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次,在乐队伴奏、舞美、音响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丰富了二人台的艺术内涵,使二人台艺术真正迎来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放风筝《栽柳树》等。

二、扬琴在二人台乐队中的作用及演奏方法

扬琴传人我国三百余年,而关于二人台扬琴发生的具体年代,由于没有文史可考,所以较难下一定论。据从事二人台的专家们考证,可能产生于清朝末期。二人台扬琴与二人台大致起源并发展于同一时代,因此便具备了扬琴为二人台伴奏的历史条件。

在二人台发展的初期即“打坐腔”阶段,伴奏乐器因陋就简,经常使用一些便于携带、流行广泛的乐器,如使用笛子(又称枚)四胡等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由于打坐腔主要演唱一些简单的民歌,所以伴奏音乐也比较简单。后来,随着剧情的复杂、人物角色的增加、唱腔的变化,伴奏乐器也逐渐増多,三弦、梆子、四块瓦、扬琴等乐器逐渐都加入到乐队中,使伴奏音乐有了较大的改观。由于不使用锣鼓,故称其为丝弦班子。而笛子、四胡、扬琴被称为三大件,占主导地位,它们互相弥补、相互衬托,使曲调丰满华丽,高有特色。正如艺人们所讲:枚是骨头,四胡是皮肉,扬琴是衣着。扬琴在乐队中有效地利用了它速度快、音量大、音域宽等特点,很好地起到了装饰填充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具体表现手法如下:

1.八度加花重复手法

由于当时扬琴只有二排马、三排马,艺人们左右两手各管一排马,双手不交叉,演奏起来比较方便。演奏多采用十六分音符,速度比较快,音乐华丽、流畅,例如《走西口》:

2.八度音上下调整手法

在二人台的旋律中,作为伴奏乐器的扬琴常常把旋律中同一八度内的几个音,自由地升高八度或降低八度,使乐曲产生较强的流动感。特别是转调扬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手法,因此,沿用至今。例如乐曲《打金钱》:

3.加花变奏手法

加花变奏手法是扬琴中一种常用的演奏技法。这种技法易于把简明的旋律变得华丽、流畅,且使得前后乐句衔接自然,它不仅运用于二人台音乐的扬琴演奏中,也广泛运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扬琴流派中。主要特点是音乐流动起伏,填补了唱腔中的拖拍空拍静止感,充分发挥了扬琴便于快速的演奏、颗粒性强等特点。例如《挂红灯》:

4.单手轮音手法

单手轮音技法是单手轮音与分解和弦相互结合的一种演奏形式,既有旋律又有伴奏,既有歌唱性又有节奏感,静动结合,效果较佳。例如《打樱桃》:

5.八度双轮音手法

八度双轮音充分发挥了扬琴便于演奏多声部的特点,有单有合,在烘托渲染气氛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五月散花》:

从以上谱例,我们不难看出,这时的扬琴伴奏基本上以八度性装饰为主。就音乐表现而言,它极大地丰富了乐队伴奏、表演形式中的音乐内涵,但就和声织体等方面的律动作用、声部厚度等方面还有挖掘的潜力及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80年代以来,二人台无论音乐唱腔,还是伴奏乐队,都有了质的飞跃。就扬琴而言,四排码扬琴的研制成功,从音域、音质、音量等方面为演奏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演奏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

二人台中的扬琴形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以前,乐队多使用二排马扬琴,音域为d2至d3,音量小,音质差,音色也不统一。

60年代,二人台音乐伴奏中的扬琴使用的是三排马扬琴,也称小转调扬琴,音域d1至d3。由于滚珠、变音槽的发明,使之在演奏变化音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观,转调也较以前方便一些,但音量小、音质较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70年代以来,四排马扬琴的研制成功,使扬琴这件舶来品乐器在中国大地上焕发了青春,同时也使世界扬琴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三足鼎立之势:即中国扬琴、东欧扬琴、西亚阿拉伯扬琴,这时的中国扬琴真正达到了具有现代特点、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新型扬琴。四排马扬琴音域较宽(G至a3),音量大,音色统一,高音清脆透明,中音圆润柔和,低音浑厚饱满,特别是乐队中低音的广泛使用,弥补了二人台音乐伴奏中低音不足之弱点,使乐队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为扬琴演奏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演奏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具体表现为:

1.和声织体多声

和声对于音乐作品的发展、加深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丰富变化的和声织体,能使唱腔旋律获得极为多样的感情色调与色彩。例如《五哥放羊》伴奏多用加花形式,实际是对主调唱腔的一种填充。并充分利用扬琴善于演奏双音及后半拍节奏这种特点,与四胡主旋律形成织体上的对比,乐曲很有动感。不同和弦的加入,不仅丰富了伴奏织体,同时也较好地使唱腔、伴奏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2.伴奏手法多样化

二人台扬琴的伴奏一般多使用加花变奏、八度音上下调整、八度加花重复、单手轮音、八度双轮音五种手法。而现代扬琴常用的节奏性伴奏、琶音、复调、三四五六度等和音轮音、拨弦、压揉等手法使用极少,演奏手法的单一势必造成听觉的乏味,整体音乐的感染力也大为降低。例如《走西口》散板“打金线”第一段散板使用和声双轮音比八度双轮音更丰富,《走西口》快板使用节奏性织体伴奏比加花变奏更具有表现力,更符合音乐内容。

《挂红灯》散板使用琶音技法给人以珠落玉盘之感,有效地填充了自出拖腔的空洞,效果较佳。

当然,在挖掘二人台扬琴技能方面还有较广阔的空间,对扬琴演奏者而言亦大有作为,同时要实现这些还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因为二人台扬琴演奏技法需要发展,如就此消失是山西扬琴乃至全国扬琴的一大憾事,我们有必要、有能力在继承与发展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中国音乐》年第3期)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3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