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原生态何日铸辉煌地方小戏l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形成与发展蒙汉艺术交融广泛流传并存活于晋、陕、蒙、冀四省区的民间音乐二人台艺术,在一个多世纪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它记载着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经济印痕。它把祖国大西北蒙、汉百姓大众的民间歌唱艺术,说唱、戏曲及民间舞蹈诸多民间艺术体裁融为一体,并深深扎根于我国古代传统“赛社演剧”祭祀习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使二人台这一尽人皆知的民间歌舞艺术,在吸收草原古老游牧文化、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及阴山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向戏剧方向发展着。

一、形成阶段: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二人台”,顾名思义,即二人一台戏。两个演员扮演一丑一旦,或两个小旦。“二人台”又名“二人班”,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二人台萌芽于清朝康熙年间,在开放“黑禁地”时,容许汉人到禁地耕作,由一些民间农民、民间艺人带入内蒙,在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当时,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农民为生活所迫,远赴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遥远的地区垦荒、挖煤、拉骆驼、做小生意,他们生活的苦、创业的难、真挚的情,化为早期“二人台”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和绵厚苍凉的醉人曲调。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又称“二人班”。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几个人在一起“打坐腔”。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学相融合的产物。它的音乐源于这一地区的民间音乐;它的舞蹈(以及它初期的整个“表演艺术”)源于这个地区的民间舞蹈;而它的“剧本”(唱词和宾白),也是源于这一地区的民间文学,除民歌唱词和民间故事传说之外,本地很有特色的“串话”以及顺口溜、绕口令、歇后语等,无不为二人台所吸收。二人台又是大量内地移民带来的内地文化同塞外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二人台的剧目和音乐,大多是本地的“土产”,如《种洋烟》、《栽柳树》、《打后套》、《水刮西包头》、《压糕面》、《阿拉奔花》等等,但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剧目,确是源于内地民歌,如《画扇面》、《卖饺子》、《小放牛》等,唱词和曲调基本上是内地的。但二人台把它发展成化妆演唱,而且经过土默川这一方水土的长期滋润,经过同塞外文化的长期交融,经过土默川二人台艺人的加工、润色,它已经有了塞外艺术的韵味,有了土默川二人台的共性。二人台已经把它吸收的内地文化“化为自身血肉”。二人台牌子曲形成晚于唱腔音乐,是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逐渐丰富起来,大约有余首。

来自元明清时的古牌曲和民间流行的曲牌民歌。如《西江月》《八板》《黄鹰亮翅》《柳摇金》等50余首。

从蒙族民歌中吸收而来。如《巴音杭盖》《四公主》《左袒吉》等10余首。

从戏曲音乐,戏曲曲牌中吸收而来。如《小开门》《吊棒锤》《帽子头》等20余首。

来源于佛教音乐。如《东方亮》《千声佛》《西方赞》等10余首。

来自民间的吹打乐,如《狮子岭》《将军令》《万年欢》《德胜回营》等10余首左右。

二人台更是蒙汉两族文化艺术长期交流,特别是蒙汉两族音乐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两个民族的艺术长期交流融汇,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使得这一地区产生的二人台,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特色,这是二人台特别值得珍视的艺术个性。

二、发展阶段:二人台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说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一)清朝咸丰年间晋、陕地区连年大旱,瘟疫蔓延,人民不得外出口外谋生。这种大面积迁徙谋生的经济生活方式,在日后人民的生活履历中谓之“走西口”。也正是由于走西口,才进一步加强了蒙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是二人台民间艺术生成、发展的重要社会生活条件,也决定了二人台题材内容是始终关心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艰难生存状况和不可承受的命运遭遇。二人台主要表现了百姓大众的精神寄托,向往追求。一句话,“吃的艰难,爱的痛苦”记录着祖国近代史上北方各个角落的生活真实。铸就了二人台的审美情趣和苍凉厚重的原本情感基调。(二)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如《走西口》原来是以第二人称对唱的形式演出,改编后成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加进了情节和人物的小戏。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可以说是二人台的一个飞跃阶段。文革十年中二人台被定位为“下三烂”文化,一时被禁演,好多二人台小“团体”也随之解散,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出演。有一些二人台艺人为了谋生就只能跟“鼓班”。还有一些“赶事务”。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就在自己的家里压着嗓子偷偷的唱几声。文革十年,二人台艺术停滞了十年!文革结束后,一切都随之正常化,定在“二人台”头上的种种罪名也终于摆脱,民间的二人台小团体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晋、陕、蒙的革命样本戏有好多都套用了二人台的曲调,形式等。还有一些新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小戏也随之产生。只后,在政府的领导下,当地都成立了文工团,县剧团等专业团体,有专业的导演,培养专业的演员,专业的乐队。使二人台艺术真正有了质的飞跃。有好多团体都代表地区、县进省城、到北京演出,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山西的尹占才、张美兰、王章良表演的《卖碗》,不论从唱腔,道白都具有有很高的艺术性。把一个民间的地方小戏表演的淋漓尽至。许月英和尹占才的《走西口》更是催人泪下!府古县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二人台小戏《夕阳情》荣获国家级二等奖。还有二人台小戏《卖鸡蛋》也在市地方文艺汇报演出时荣获二等奖。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二人台艺术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弘扬民族文化,秉承原生态”!二人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二人台团体都在保留的基础上发展!真正的做到了“上京城,进剧院,二人台曲调天下传”!年的进京演出中,山西的《叔嫂情》在原有的曲调、情节基础上大胆改革,形式上、语言艺术上都具有更高艺术性。《喜上喜》、《借钱》也别开生面。内蒙古王占忻的“说口”《红红火火的二人台唱起来》更具有特色,将二人台的所有曲牌名穿为一个整体,而且衔接的天衣无缝,让人为之一叹!有好多的二人台艺人也随之名扬省市。府古县的温永开、贾军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河曲县的辛里生被评为民间二人台表演艺术家、二人台原生态唱法活化石。内蒙古的王占忻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等!“哥哥你要走西口,哎呦,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住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在晋、蒙、陕、冀交界处家喻户晓、人皆传唱、广为流传的二人台剧种,其朴实的语言、细腻的风格和荡气回肠的唱腔,悲怆、缠绵、高亢、真切,脍炙人口,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二人台像经典民歌,二人台更是个艺术品,就是过上几十年、几百年,还能传唱下去。这就是二人台艺术的永久魅力。1.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过去的不少剧目内容,曲目,表演艺术已不能适应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需要,职业二人台剧团面临新老演员交替之际,一种无为困惑的潜在意识影响着二人台。时代要求二人台改革创新与时具进,在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二人台这朵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再放异彩。

2.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3.非遗传承人演变成商人,利用自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大肆宣传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套取国家经费。就拿府谷县来说,非遗传承没有做到传承,而是自私自利的“留一手”,有啥演出或者面对媒体,只得四处借人,连一个业余的个人组织都不如。山西省保德县的非遗传承更是可怕,传承人尽然是和二人台毫无瓜葛,不懂任何音乐和器乐的人。1.《河曲县志》、《西路二人台曲集》、《神府民间小曲》、《河曲二人台曲集》。2.走访二人台艺人史锁儿、李艺、张富友老师。

本文系原创作品,版权归本平台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作者简介,来源公号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3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