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民风民俗永远乡愁一个记者镜头下的真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69966.html

年小媳妇回娘家。

年漫步川剧造型。

年判官与吴二爷。

年城隍菩萨出巡。

年鸡脚神捉拿坏人。

年济公、土地神、孕妇、员外登场

年艄公渡幺妹过河。

年王爷庙里民间文艺演出。

年巡游队伍在古街。

郪江城隍庙会

三台县郪江古镇的城隍会越来越引人注目,它那原始古老的民俗颇具特色,与古镇辉映成趣,成为四川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进入21世纪后,这个中断多年的民俗活动年年都要举办。

郪江镇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郪王城,一个小国家。现有汉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郪江城隍庙会始于西汉,汉高祖刘邦即位后赐封忠烈侯纪信为阴司城隍大帝,也就是掌管阴曹地府的执行官。据说,人在世上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他的监视之下,死后要先到他那里去“报到”。如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到阴间后要受到刁难乃至惩罚,故而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的城隍大帝出巡日,人们要抬城隍像出巡一次。活动年复一年,传承至今。城隍出巡时,前呼后拥,将地府的判官、牛头、马面、大小鬼放出来,捉拿坏人,意在驱疾疫祸害魂,同时也将阳间社会全部展示出来,寄托着人们风调雨顺的愿望,祈求惩恶扬善,因果报应。随着一阵黄烟,阴阳界的帘门打开,判官手拿生死簿和毛笔点名,面目狰狞,吐着长舌的鸡脚神,手拿铁链,跳跃着抓坏人,阎王殿前的催命官吴二爷打着油纸伞,扇着蒲扇缓缓走出,现场气氛逼真,阴霾恐怖。鸡公车上坐着漂亮的小媳妇,船工夸张地划着桨高声叫道:“幺妹,过河了!”采莲船蹁跹而至。最有特色莫过于一个员外,他集瞎、麻、秃、驼、跛于一身,是被百姓丑化的形象。城隍菩萨在前呼后拥中,从王爷庙沿古街到地主庙巡游一番。草龙、狮子、和川剧、四川清音表演为庙会增色不少。民众在参与和观看中受到了忠孝礼仪、正恶扬善的教育。比郪江早10天的安居城隍会,内容与郪江差不多,只是在安居场镇巡游一直到云台观。

﹌﹌﹌﹌﹌﹌﹌﹌﹌﹌﹌﹌﹌﹌﹌﹌﹌﹌﹌﹌﹌

年比较“淳朴”的模特。

年会展中心车展车模比较开放了。

年月绵阳会展中心国际车展摄影人长枪短跑聚焦模特。

年绵阳车展。

年7月南河体育中心汽车展。

车模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绵阳市民出行以自行车、摩托车为主,出远门则赶班车。西方国家私家车的现象似乎还是个梦。

进入年,绵阳私家车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年“5.12”地震后,人们的生活观念改变了,汽车每天销售几百辆,以至于城里车满为患,堵车成为常态。在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展推波助澜,功不可没。90年代末,绵阳就开始办车展,繁华商业城、南河体育中心等地方都有车展。香车与美女是一连的,有车展就有车模。车模一般是车商自己聘请,在车面前站台。刚开始,大多数人都是去看美女,车模显得比较土,逐渐,车模多起来,除了专业的模特,还有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后改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艺校、绵阳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当模特。进口车和知名大品牌还去成都邀请车模,外国模特,男模特,赚足了绵阳人的眼球。近几年,绵阳春季和秋季要办两次车展,地点也移师到磨家的绵阳会展中心,而且还要卖门票。虽然距离较远,但是模特的魅力仍然吸引着观众。有个大爷,每次车展必来,还带着自拍杆,与每个美女合影,成为网红。

﹌﹌﹌﹌﹌﹌﹌﹌﹌﹌﹌﹌﹌﹌﹌﹌﹌﹌﹌﹌﹌

年2月三台西平秤杆上有秤星,新郎挑开红盖头,看到美娇娘真是“称心如意”。

年2月三台西平撵杀。厨师先撒一把米向天,然后杀了雄鸡,鸡血绕轿子滴一圈,以图吉祥。

年2月三台西平挑着陪奁(嫁妆)的送亲客。挑着新娘衣服、床上用品和糯米酒。

传统婚礼

结婚是人生大事,从古至今,婚礼延续数千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中,传统婚礼被取消,由单位集体婚礼取代。一般会在一个大会议室或大礼堂,几对甚至更多的新人在领导讲话后,向参加婚礼的人散发水果糖和香烟。朴素简单。

八十年代传统文化逐渐恢复,婚礼也隆重,也许是压抑过久,婚礼各种搞笑、甚至过分玩笑类的出现在婚礼。到九十年代,专业主持人的婚礼走红一直不衰,越搞越浓烈。各种策划创新不断,婚礼现场给人惊喜的方式似乎疲劳。因此,传统婚礼又开始兴旺起来。只不过这种传统婚礼都是经过改良的婚礼,加了一些传统婚礼的元素。新人穿传统中式服装,坐花轿、娶亲、迎亲、婚礼现场、新房都是按传统做法来布置。迎亲送亲多少有些传统的味道,给父母敬茶、给送亲客煮荷包蛋,小孩到新房床上滚床,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摆成心形状,寓意早生贵子,新娘跳火盆、厨师撵杀等比较多,尤其在农村。老年人力求恢复“规矩”,年青人觉得好玩。

﹌﹌﹌﹌﹌﹌﹌﹌﹌﹌﹌﹌﹌﹌﹌﹌﹌﹌﹌﹌﹌

年三台县农村踩瓦泥。

年北川曲山镇瓦匠制作小青瓦。

踩瓦泥

小青瓦盖房在四川比较普遍,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绵阳农村也经常可以见到。

那个时候,农村都是一家一户自建房屋,屋墙是在田里挖泥土夯筑而成的,也有用黄泥混合草筋加水反复翻踩,再用木砖匣倒成泥砖晒干削平砌墙的。盖瓦则是用粘性很强的泥土烧制。主人要建房了,就去请瓦匠。瓦匠负责制瓦和烧制技术,主人家人和亲戚负责打杂。先是选择粘性很强的田里黄泥用水泡两三天致熟,然后用锄头翻挖两三次,再以若干人反复翻踩,就象做馒头揉面一样,直到泥土充分粘合,泥中完全没有硬物颗粒为止。然后,瓦匠在堆砌成长方型的瓦泥堆上用钢丝棚子切割为三四厘米厚度、四块瓦片长度的瓦坯,再将瓦坯围到瓦桶上,瓦匠把瓦桶上的瓦坯用弧形瓦刀围着转一圈,再蘸点水粘牢接头,加速旋转瓦桶,用瓦刀蘸水多次拍打揉搓坯面提高密实度致平整光滑,然后脱掉桶扣取下泥瓦,成排放于场地晒干后进入窑内以柴火烧制,出窑后,就是一片片青瓦成品了。建房子是农村最大的投资,为了节约钱,主人家及亲戚都得动员起来干活,不分男女都得干。踩瓦泥是非常辛苦的,图片上的妇女是赤着脚,挽起裤腿在踩,常常是累得满头大汗。因为劳动强度大,条件好的人家初坯都用牛踩。后来乡村建起砖瓦厂,机器取代了人工,生产的产品为波纹型红瓦。人们要建房直接到厂里去买,拖拉机汽车拉到农户家。

进入21世纪,农村普遍建小洋楼。小青瓦烧制费事,而且容易漏雨,过一两年要进行翻盖,增添新瓦。火砖取代了土墙,预制板代替了小青瓦,农村再也看不到瓦窑,踩瓦泥也成为老一代人的记忆。

﹌﹌﹌﹌﹌﹌﹌﹌﹌﹌﹌﹌﹌﹌﹌﹌﹌﹌﹌﹌﹌

年三台县布鞋厂工人用浆糊打布壳。

年三台县布鞋厂最后装订。

年位于南外街的三台县布鞋厂。

年汉龙桥上卖布鞋和鞋垫的老人。

年健安街口卖布鞋的小贩。

年三台县方家街,一家老院子里面居然还有做布鞋的人。

手工布鞋

人到老年最喜欢穿的鞋子是布鞋。八十年代手工布鞋还不少,农村有多半人还在穿。三台县城还有家布鞋厂,90年代转制以后,私人接手后都还在生产。

手工布鞋是用旧衣服洗干净后,用面粉熬成浆糊,先将旧布铺在门板上,然后刷上浆糊,再贴上旧布,再敷浆糊,反复多次,打成四五层布厚的布壳,晒干后剪成鞋底样,双面蒙上新布,然后手工一针一针地扎成鞋底,接着把鞋帮缝上。鞋子做好,再用楦头成型。布鞋柔软、轻便,邓小平最爱穿四川布鞋,被称为小平布鞋。往往过年时,每个人都得穿新布鞋。布鞋的最大缺点就是不能沾水,还有样式太土。八十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没人穿布鞋了。这个时候,北京布鞋兴旺起来,底子是橡胶塑料底,柔软防水,样式非常好看,深得中老年青睐,很快占领市场,由于加入了时尚元素,布鞋也吸引了年轻人。北京布鞋在绵阳城主要街道和商业区都能看到。

手工布鞋由于成本高、样式一成不变,渐渐地淡出了市场。在绵阳城内的天津桥、汉龙桥、富临桥等天桥上,一些老太婆还在边守摊,边做布鞋,那布鞋是给婴儿穿的,因为家长怕机械化生产的布鞋有毒素,只有买手工布鞋给宝宝穿。也少有做棉鞋的,俗称“抱鸡母”鞋,冬天在家穿着看电视,也是一种享受。

﹌﹌﹌﹌﹌﹌﹌﹌﹌﹌﹌﹌﹌﹌﹌﹌﹌﹌﹌﹌﹌

年火夹在炉子里面烧。

年烫得头发冒烟。

年王维美已经74岁手艺濒临失传。

打火夹

打火夹又叫火钳烫发一度在中国非常普遍,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渐行渐远。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个人希望用这种方式烫发,坚持这门传统技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年在三台县金石镇,74岁的王维美大爷还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生意还不错,遇到逢场天,前来“打火夹”烫发的人还得排队等候。其工艺是,将鸭嘴形铁钳放在炉子里烧,直至烧红,取出后一头放入水中降温,接着一手拿着火钳,一手拿着梳子,在客人头发上边夹边翻,只见头发冒出缕缕白烟并伴随着一股焦糊味。然后,洗头、吹干造型。前来理发烫发的人多数是年过六旬的老年妇女,他们说打火夹烫发不用化学药水,对人体无害,头型烫好后,至少要管三个月。加上王师傅理发烫发、洗吹才收4元钱,经济实惠,附近乡镇甚至邻近中江县的人也来烫发。王维美17岁时和哥哥王维布一起学习理发技艺,年兄弟俩各自在镇上开了一家理发店,生意挺好,哥哥王维布3年前去世,现在镇上用火钳烫发的只剩下他一家了。现在年轻都喜欢时髦的冷烫等方式,怕烫发把头发烫坏了。打火夹只有老年人接受,这项手艺没人愿意学,濒临失传。

﹌﹌﹌﹌﹌﹌﹌﹌﹌﹌﹌﹌﹌﹌﹌﹌﹌﹌﹌﹌﹌

年三台县方家街80多岁的李大爷在打钱纸。

年这位在三台县西平镇卖冥币的艺人坚持手工打钱纸,到各个乡镇赶场。

打钱纸

在清明节、七月半等节日,人们都要祭奠亲人。祭奠故去人要带上香蜡钱纸。

祭奠亲人的钱纸是用黄表纸做的,卖钱纸的人把钱纸叠好,用半月型的凿子往纸上打,打完一边又打另外一边,成为圆形,就像古时的小钱一样,故称为钱纸。祭奠时,在坟头或者神龛前焚烧,口中还要念叨某某快来领钱了。钱纸是用竹子做的,八十年代初一些乡下的小纸厂还在生产,后因水污染严重被取缔。到年,只有北川县永安镇和平武县豆叩镇的个别地方还在生产。打钱纸全是手工比较费事,都是老手艺人在干,以前铁牛街还能见到打钱纸的人。人们图方便,直接买没有打过的黄表纸,打钱纸的人逐渐消失,偶尔在乡场上还能见到,在三台县城方家街,21世纪初80多岁的李大爷还在打钱纸。取而代之的是冥币,就是印刷好的有图案的冥币,金额也非常大,反正是烧给故人,表达意思就行了。

﹌﹌﹌﹌﹌﹌﹌﹌﹌﹌﹌﹌﹌﹌﹌﹌﹌﹌﹌﹌﹌

年三台南河边打蓑草、背后是渡船。

年三台南河边有好几家打蓑草绳子的人家。

打蓑草绳

蓑草是绵阳丘陵地区一种常见的野生草,可以用来打绳子和造纸。蓑草绳子一直是古代以来人们捆绑东西的主要物件,七八十年代开始因造纸业的需求,各地供销社将当地的蓑草收集起来后,集中到涪江河边,通过船只运到重庆一带的纸厂造纸。

打蓑草绳子的现象在三台县南外街和顺河街比较普遍。全是手工制作,用一种蓑草机,一个人坐着摇动转盘,另外一个人则在铁钩上挂上蓑草,随着转动,搓紧,并不断添草,搓成绳子状,一般长度为20米左右。绳子搓好后,打捆交给供销社,运到乡下去卖。农民买来蓑草绳子,用着生产生活用。进入90年代,尼龙绳子逐渐进入市场,尼龙绳结实、不怕淋雨,又是工业化生产,很快把蓑草绳子替代。到90年代中期,打绳子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

﹌﹌﹌﹌﹌﹌﹌﹌﹌﹌﹌﹌﹌﹌﹌﹌﹌﹌﹌﹌﹌

年弹匠跩棉絮。

年1月绵阳永兴板房区,手工弹匠加班为即将搬进北川新县城的灾民弹棉絮。

年4月宏杰花园内现代弹匠用机器加工丝绵被。

弹棉絮

从远古时候到如今,最环保、最暖和的还是数棉花做成的棉絮。

90年代以前几乎是手工弹棉絮。匠人就叫弹花匠。

弹棉花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座商,座商就是开弹匠铺的;

一种叫跑滩匠。跑滩匠就是扛起工具架子走街窜巷帮人弹棉絮。弹棉絮有一种叫架子絮,一种叫包边絮。架子絮是跑滩匠用的,因为走街窜巷方便。包边絮是开店铺的才用得上,因为有场地。

弹棉絮的工具是一张如猎人手中长长的大弓,弓弦是牛筋线或羊筋线,大弓由一根手指粗的绳子挂在弯曲的木棍上。弹花匠把这根木棍背在背上,左手把弹花的大弓平端在左腰侧前方,右手用下平面尖端有横浅槽的木锤弹击弓弦,发出有节奏的“嘣,嘣,嘣,弹,弹,弹,”的声音。弹棉絮还有一个老古时传下来的歌剧子。“大弦套小弦,弦不离弦,弦挨弦,一弦靠一弦。”

另外有两长7.2尺长,两短5.6尺长的4根木条,上边钻着许多小孔,小孔内插着6寸长的竹钉,竹钉之间距离0.5寸。这便是铺棉絮的架子。木锤像大型手榴弹,长8寸直径3寸。

匠人先把棉花铺在搭好的木板上弹泡,接着铺均匀,然后用棉质网线横着顺着编织,织好后放在地上,人站在“匀盘”上,来回跩,压实棉絮。有的匠人在牵网线时,还要加点花纹,吉祥的文字,或者变换网线颜色,有的甚至织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

90年代后,手工弹匠基本绝迹。都是用机器梳花,铺平后,把织好的网线盖上去,即可成型。弹丝绵的讲究一点,在织网线时用电脑设置程序,机器来回织,还织出不同的花纹,大大提高了效率。手工弹花匠消失了,现代弹花匠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会电脑,甚至收款都是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3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