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饶良镇土窑烧制砖瓦的那些事
作者
韩芳
原创
乡土赊旗(ID:gh_06dee)
自选址饶良定居后,居住从简陋的草屋茅舍,演变成民居庭院,建成衙门豪宅,精修多处庙宇。至现在的高楼林立等等都离不开烧制业。
千年古镇,房屋的形式多姿多彩、交错变动,从用柴草烧制砖瓦,到如今的德国式现代化转动轮窑,窑业的烧制演绎出古镇建筑史,饶良的窑业是人们不能忘怀的历史。
解放后,还有人挑拣古窑的残砖剩瓦,现有古窑上的红土壤成为窑业史的见证。饶良镇多处都有砖瓦土窑遗址,尚可辨认的有:东寨外、西南门外、西小门外等处。
建国前后,东寨外窑还存在,但早已经停烧。邱老庄河西有一大片窑厂,是大、中、小各种窑。视户主用量大小,填坯烧制,窑上董家饶良区域知名,一九六零年前窑停烧,土窑现存。
六十年代前,交通不便,煤炭不能大量运抵饶良,只能因循守旧,烧砖全用柴草。一户中等人家,需要集数年柴禾:如秸秆、花柴(棉花秸秆)、树枝等,才能烧一窑砖瓦。俗语“为人不睦,劝你修房盖屋”,砖瓦非一般农户所能置办,攒几个大桃秆町(高粱杆),才可以填烧砖。
饶良区组建综合社后(综合社在邱老庄村建新式的大厂房,后由机耕队居住,地址在烟站院北边。如今饶良的综合社、机耕队、窑业社已不存在,都为饶良的建设发展作出过贡献),一九六三年煤运抵饶良,窑业烧制转用煤炭。
自烧煤制砖时起,购置中小型制砖机,各砖厂陆续均为机械化制砖,减轻了工人体力劳动,但个体小砖窑还多用人工。
一九六二年解散食堂后,国家政策调整,各户分了自留地,有了土地,社员收入渐渐增加。扒草房,翻盖瓦房,成了各家各户的奋斗目标。因社员建房需要,几乎各个村庄都建有万块砖上下的土窑。
土窑(老式砖瓦窑)的形状:圆形根基,下粗上细,远看像个馒头状,都留有烧火的门,留装坯出砖通道,上有烟筒相通。师傅们在码窑时留有火路,这是大型一些的窑。只能烧万块砖上下的窑,多是靠近路沟边,离水近的地方,借地形挖圈而成,简单一些。
火候烧成时,砖坯烧透,在师傅细心指导下,密封洇水,人工挑水缓慢洇渗(倒水猛洇,易造成窑体爆炸),大约四天洇成。窑顶打开,砖成青一色,皆大欢喜,烧成红砖,说明洇水少或造作不当。
六七十年代房屋讲究青堂瓦舍,红砖是没人用的。“地上卧个獾,尾巴撅上天,秸秆吃几垛,井水能喝干”这个谜语就是青砖瓦土窑的真实写照。
自八十年代起吊线窑、轮窑烧制的红砖为人们所普遍接受,青砖瓦窑随之废弃,千年土窑已成为砖瓦烧制历史。
一九八一年饶良村村民邱文记在襄城县参观学习后,请来专业师傅建立吊丝窑,在饶良属新生事物。吊丝窑是砖砌方筒状,用拉杆(螺丝杆)一盘装几组坯升降,操作简便,一层一撒煤。两个小时可出砖四百块,能满足大小用户所需。吊丝窑用小砖机制成坯,晾干上大架。烧制时,用煤少,用烧砖工人少,有利润,镇内有经营头脑生意人跟风而上。
有几位新建的吊丝窑主,先给邱老庄窑学当烧砖师傅,弄懂了吊丝窑的烧砖技术和管理的办法,后多方筹资自己经营,九十年代工商业登记的饶良乡吊丝窑就达二十余个。由于项目一窝蜂上,竞争激烈,加上夏季汛期雨水易浸塌大架,导致一部分窑有点利润,有的窑主经营失败,债台高筑。
开吊丝窑的各窑厂主,大都是群众中具有经营头脑,敢于尝试国家政策,都是饶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人。
一九八三年饶良乡经济联合社在九溃流河坝东头筹建一座十六门轮窑,请来社旗县砖厂师傅主建。建成一年后,因管理不善,经营商转给邱文记等人经营。他们重新订立制度,管理有序,用人得当,需求量大时曾年烧砖达九十六圈,解决了群众盖房难的问题。后因变动,此窑停办拆除。
一九九五年,饶良村委在村林场,邱老庄河西老窑处建设一座十八门的轮窑。黑刘庄在村东南河边河湾林场,建轮窑一座。刘岗村建轮窑一座,曹庄村建轮窑一座,二户岗村二户岗、大李岗、东夏庄各建一座。这些轮窑烧砖能满足地方所用。
因黄粘土砖占用和毁坏耕地、污染环境等原因,国家发文件禁烧黄粘土砖,镇政府组织人员、车辆对镇域内各轮窑强制拆除。
饶良近年又新建了几个水泥制砖厂,分布在张庄村、饶良镇区、丁庄西岗、岽子营等村。
粘土砖瓦窑厂取缔后,经上级批准,饶良村杨进林、牛绍虎等人在西岗S线以西、饶孟路镇敬老院路南建新型免烧砖厂一座,属现代化大型转盘轮窑厂,日产数万块,能满足饶良建设开发所需。
饶良的烧制业除砖窑外还有后泥河村的瓦窑,几乎全村各家都会烧制青瓦。制瓦用竹子扎的瓦扎子,泥胚放置瓦扎子周,瓦扎子能松能紧,每次制作四块瓦,晾干后烧制。
六十年代以来,镇内所盖瓦房用瓦,几乎都是从二户岗大队后泥河村所拉。
八十年代后开始时兴建平房楼房,烧制青瓦没人使用,村内现存的六、七十年代老房,为当时时兴的青砖瓦房,几近成为文物。
除烧制青砖、瓦窑外,农户日常所用的瓦盆由盆窑烧制,在没有搪瓷、塑料盆的时代,瓦盆是各家生活所必需。邱老庄在解放前后,有一盆窑,在河东边,是张姓盆匠所建,竹园村也有一盆窑(盆匠为方城赵河人),都能制做大小各种瓦盆。
制作瓦盆程序为:选择泥土,加水反复和匀后,泥胚放置圆形台面,用旋子转动台面,手沾水制成大小盆胚(掌握泥胚数量,旋转出的盆子大小、式样基本一致),晾晒半干,盆胚内外用滑石粉涂抹(以确保烧制后的光亮),完全晾干后装窑烧制。
做盆的旋子一转,如变戏法,常吸引邻村大人、儿童前去参观。做瓦盆所用泥土和泥较为考究,选用相对细腻的泥土,不能用黄粘土(晾晒中容易干裂),不能有砂砾,盆泥比做青瓦用泥下的功夫更大。
除瓦盆外,还能制灯台、绣墩、花盆、便壶等日用品。现在瓦盆已没人烧制、没人使用,历史消失,不可再现。
作者简介韩芳,社旗县饶良镇西街人,一九五零年生人,早年曾任镇企业办公会计、竹木交易所长、贸易商行经理、饶良村砖厂厂长、豫南韩愈裔传世系谱副理事长等职,曾参与编撰《泌阳县志》、《饶良镇志》。现居郑州市。往期精选
1、社旗名人录‖曾任民国泌阳县长韩绍周传奇人生故事
2、饶良史话
3、红色记忆‖饶良地区黄学、绿学起义
4、那些年,流行于饶良街的南阳传统戏(上)
5、那些年,流行于饶良街的南阳传统戏(下)
6、七十年代初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黄工地追忆(上)
7、七十年代初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黄工地追忆(下)
8、红色记忆‖回忆竹沟王老汉来饶良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Sheqi)发布
总编
赵华胜
总顾问
王学章王书义梁铜勋刘永科
特约作者
张晓辉侯丽萍刘尚钞张春雨苗松克黄炳贵
特约美编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原创授权
长按或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