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网上查找周恩来总理的相关资料,无意中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当年脚上穿的,竟然和当年的普通百姓一样,是一双布鞋。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母亲为我做鞋的点点滴滴的往事。
从我记事开始,常在夜半醒来时,睡眼朦胧看着母亲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纳着鞋底,不时拿针尖在头发上擦拭几下,然后用力扎在鞋底上,再用中指上的顶针将针顶过鞋底,用拇指和食指夹着针尖拔过来,然后一圈一圈的拉着底索,偶尔还将底索在黄蜡上拉几下打上蜡,我看着看着,眼皮就开始打架,很快又潜入梦乡……家里六个女儿加上父母亲,八个人全年穿的鞋子,年底还要给外公做一双新鞋过年穿,全靠母亲一针一线手工做出来的。
因此几个姐姐上十岁就开始学着纳鞋底,到了谈婚论嫁时个个都是做鞋的能手,几位姐夫的定情信物可都是姐姐们亲手做的鞋,几位姐姐做鞋的手艺堪称精湛,都因为得到母亲的真传。
记得家里的衣柜里有一大包鞋样,这些鞋样都是母亲珍藏的:方口鞋、松紧鞋、东北棉鞋、两块瓦棉鞋、四块瓦棉鞋……母亲很聪慧,很多老辈们流传下来的鞋样,经母亲自己修改创新后更加合脚美观,不单是家族邻居包括十里八乡的大嫂子小媳妇都曾向母亲讨过鞋样。
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件关于鞋的事令我刻骨铭心。这得先说说我小时候的家境:年,随着女儿们一个个长大,分家分得的两间半老房子已无法居住了,无奈之下父母四处举债盖了几间土基小瓦的新屋,据说当年过大年家中没米下锅,回忆起往昔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对曾在大塘粮站工作的张甫来叔叔充满了感恩之情:过那样的年简直就是过难,幸亏有张叔叔慷慨赞助的粮票才渡过难关。
第二年,也就是83年,腊月二十四农历过小年,负债贫寒的家里照样缺吃少喝,更没有丰盛的年饭佳肴。在寒风刺骨的傍晚时分,看到父亲挑着一担东西回来了,我们围过去一看,高兴的直蹦起来:大鱼!好多大鱼……我们全家都喜欢吃鱼,可那时交通不便,山里人很少能吃到新鲜的鱼,只有等到过年生产队干鱼塘,按每户加人头的计算方法分鱼,我家能分到两三条比筷子长一点的大鱼(我们所说的大鱼即是白鲢),物以稀为贵啊,难为母亲连鱼鳞都舍不得刮,并因此将该习惯保留至今。
父亲当时是乡政府的放映员,当年和几个人一起承包了村里的小水库,大塘水库说是水库也就比池塘深一点大一点而已,年二十四把鱼打上来了,部分鱼交了鱼租,剩下的几个人分了回家过年,因此才有父亲挑回来这整整一担鱼:有鲢子、胖头、混子、还有一些参条子翘嘴白……我敢说,那是我们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分得这么多鱼过年,全家都兴高采烈的,一个个笑逐颜开,母亲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下终于可以给孩子们美餐一顿了。这时,父亲开始发号施令:春华(母亲名)把那混子先杀了,鱼杂碎收拾干净、剁一个大胖头一锅煮了晚上过年。回想起那么令人振奋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冷,寒冬腊月里,山里人都靠火桶取暖,我坐在猴子火桶上,脚上穿着母亲新做的棉鞋,看着母亲和姐姐们忙活着,等着鱼儿早点下锅,虽不见三尺垂涎,也着实是喉咙里伸毛爪子,等候的时间尤其漫长且难熬的。
终于等到又冷又饿又困的时候,在昏黄的煤油灯照着,母亲在锅台上煎着鱼,三姐在锅灶下添着柴火,突然,三姐呐喊说:有什么东西烧着了?有一股布腥臭!大家赶紧四下一找,原来,我坐在火桶上一边打瞌睡一边幻想着美味的鱼,结果把脚伸到火桶里烧着了新棉鞋,当三姐把我的脚从火桶里拉出来时,新棉鞋已经烧了小半只了,脱下鞋子一看,还好脚只是灼红了还好没烧伤,母亲一看新做的棉鞋烧掉了半只,顿时又急又气,冲过来几巴掌扇在我屁股上,换来我一顿嚎啕大哭。
三姐一见母亲还要打我,情急之下连喊带哭地把我护在怀里:小毛儿可怜候着想吃点鱼,脚都差点烧掉了,还打她……母亲一听也是难过不已:你们这些孩子,哪知道做一双鞋好难啊,白天没有功夫,一家人的鞋都是晚上点灯熬夜做的,一双好眼睛熬夜都熬瞎了,这大过年的没有棉鞋怎么过冬?我挨了一顿打加上一番哭闹,终于又害怕又疲惫的睡着了,到底还是没吃上一口鱼。
十五年前母亲生日照的全家福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起床时,看到床边放着一双棉鞋,那只烧了半截的棉鞋不见了,母亲红着双眼打着哈欠走过来:昨一晚到天亮赶做了一只棉鞋,不然,冻死你这个小鬼……当初年少不懂事,心中只是埋怨母亲没让我吃到鱼,如今想起来,我的棉鞋烧了,母亲是如何的又急又气,又的如何挑灯夜战,熬了一个整夜给我补做了一只棉鞋。三姐至今谈起此事还禁不止泪湿眼眶:小毛儿小时候真是可怜,又黄又瘦的,脖子还没人家手胳膊粗,过小年候鱼吃驼一顿打还没吃到鱼……
周五,女儿放学回来说鞋子又坏了,这鞋才穿一个多月,我一时不知该表达对鞋子质量的鄙视,还是表达对女儿废鞋的程度之深。想想我们小时候,每年只有一双布鞋和一双棉鞋,春秋季节一到下雨天放学,首先要脱了布鞋拿在手上,然后赤脚飞奔回家,那布鞋往往是大孩穿小了给二孩再给三孩四孩子,穿到了我这儿,要不是打了鞋底掌,就是补了大脚趾洞,要么就是补了鞋帮。
现在市场上鞋子五花八门样式繁多,货源充足也让人眼花缭乱,其实穿起来,舒适度耐磨性都远不如母亲手工做出来的鞋,随着时光流逝的,手工做鞋已经成为过往,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对于我,却是终身难忘的。儿行千里,难忘母亲纳的千层底。
老屋
?老照片故事?
金神街的老屋和老屋里的祖母
参加四清运动
我的外婆
相约春天
紫藤树下的青春
那一年鬼子进了桐城
北漂的日子
挂在墙上的友谊
同饮湾溪水,共扶四化人
母亲也曾年轻过
老爸的工作照
安庆也曾闹油荒
那年凤仪洲破圩了
在横店看电影
致敬博物馆的前辈们
两年的深造,别样的情怀
时光渐远,温情不变
祖母说,我死后不要和她葬在一起
邻家姐姐
北漂
忆母校汪河初中
你不一定记得全的老八大
那时我们正年轻
孔城,那条消失的老街
回望曾经的过去
雨夜忆外婆
小蛮腰与五花膘
幸福的幸福时光
风雨同舟二十载,夫妻同心抵万金
未来之路
,一别已是20年
坐车里的婴儿
枞阳闸,
那些年住过的故乡老宅
我的大哥是老兵
天若有情天亦老
我在母校的“民师”岁月
老屋里的记忆
摊开几张老照片,见证一段旧时光
二十年前的年夜饭
糟糠之妻偕白头
痘神庵里的那个姐
用一颗平常心来读书
三张照片定良缘
带我长大的小哥
父亲的新房梦
走进记忆深处的首届职工中专班
和许世友司令员在一起
横埠河初中的读书时光
温馨的童年
女儿小时候
那年我们正青春
悠远的思念
由两张照片想起的
三个朝代三变身份的女人
父亲的像框
外祖母的妆奁及其他
我与那些小家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