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www.lesontuan.com
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歌舞小戏。其风格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左权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县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起源传说小花戏的起源,迄今未找到有据的文字记载,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考证资料。
旧《辽州志》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晚上,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导下,集队而行,走遍大街小巷,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
明正德年间(-)的志书在风俗栏目内均书有“社火”一段文字;以后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光绪及民国诸版也这样记载。由此可见,民间“社火”的产生与形成当不晚于明初或更早的宋、元之间。
明末清初,一些村寨“社火”已有二十余个传统节目。从这一点看,“社火”的形成当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
剧目曲调左权小花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十余种,多是靠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解放后新编剧目约五十种。其中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铲菜》、《小放牛》、《送小姨》、《游花园》、《妓女告状》、《打樱桃》、《旦哥》、《卖菜》、《卖扁食》、《戏老婆》、《顶灯》、《磕睡多》、《怀孩》、《发孩》、《大娘呀》、《金箱帽》、《拐带》、《二婶婶》、《跳花伞》、《野大夫》、《拿煞人》、《刚天红》、《山小雀落在屹针上》等,内容上多是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剧,角色以二小即小丑、小旦为主,个别剧目为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
表演音乐
左权小花戏的音乐体制为曲牌体音乐,分为单曲重复与曲牌联套两类,没有固定的音乐规范,曲调组合自由随意,音乐结构可以随内容需要而伸缩,有极大的表现力。小花戏的曲调,来源于广为流行的左权民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中的“小调”,其次是“大腔”。大部分节目采用连曲体,也有一戏一曲的。在连曲体中用间奏和过门将唱腔相衔接,使曲调舒展动人,充满山乡风情。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多用G调式,以/4和/8节拍为主伴奏。乐器有唢呐、笙、笛子、板胡、二胡、低胡等,后又增添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木鱼、碰铃等。过去有的钗拉机、四块瓦今已失传。小花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创新,有的运用现成的左权民歌,有的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编。如传统剧目《放风筝》,原来只有一首典型的小调唱曲,却有11首唱词反复演唱,显得单调、乏味。后来将其曲式改变为三段体,加了引子、出场曲及过门,又运用了转调技巧,使色彩为之一新。小花戏《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中的曲调,就是以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刘梅躲婚》大腔为基础改编的,显得优雅、清丽、乡土气息浓郁。可见民歌和小花戏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歌为小花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音乐资源,小花戏又宣扬和充实了民歌的旋律色彩,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以唱表现人物,以舞传情达意,既要曲唱得响亮,也要舞扭得灵活,还要戏演得精彩,这种极具综合性的审美要求局限了小花戏剧本不可太长,故而传统的小花戏剧本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后来为适应稍长剧本的演出要求,在演唱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伴唱、帮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表演道具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是离不开扇子的,场上演员无论男女老少,生旦净末,人手一把扇子,后期发展为每人两把扇子。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形象地概括了扇子在小花戏演出过程中的风靡程度。扇子在小花戏中的作用较之其他道具更为独特,既起装饰作用,又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表意性,除了帮助演员完成动作,具有演技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补充动作所表现的形象的不足,成为动作的一种延续,一种强调,一种美化。扇子在剧中还组合成许多的扇法,并通过一系列的扇法语汇来表情达意,完成演员形象的完整塑造。
表演流程左权一带闹元宵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多数村庄正月十四??或十七??、十五、十六三天晚上“观灯”,各种社火都要参与串街演出,“观灯”结束后小花戏上台表演,连续演出三天晚上,每晚表演近两个小时,同时要求节目不能重复。十六、十七是村际之间社火交流演出,十八县城文艺汇演,白天游行,晚上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赛演。
当左权小花戏准备正式表演之前,必须首先拜谒村庙。在拜谒神庙时,分为两部分:祭祀和表演节目。正月十五一大早花戏队就回到村庙里祭拜。庙内会摆放“三牲”(祭品中的三牲必须是公的;牛马羊的犄角需齐全;猪必须是通黑色的,绵羊必须是通白色的)等贡品,由庙里道长主持祭祀仪式,祭祀开始。先由村长向神进香,行三跪九叩之礼,再由花戏队依次进供,进香,行三拜九叩之礼。祭祀完毕即在庙前表演左权小花戏。在表演之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首先从大殿请出神的牌位、仪仗,然后由武社火开道,将神的牌位、仪仗护送到表演场地。上午巳时一到,礼炮三响,表演开始。先由锣鼓开道,仪仗先行,有成对的香幡、青龙白虎旗、龙风扇、天帝牌、金瓜、铖斧、朝天镫半朝銮驾。接下来就是黄罗伞下轿子抬的神的牌位,后面接着是社火队。绕着场地走一圈之后就开始表演左权小花戏。这时小花戏表演者尽情表演,观看的民众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表演几个经典的小花戏《摘花椒》、《筑路哥哥》之后,就由武社火护卫将神的牌位、仪仗送回到庙里。
祭祀表演完后,各村的花戏队首先在自己的村子里挨家挨户的进行表演。到达一家的时候,他们会先敲锣打鼓,如果这户人家想看表演的话,就开门把他们迎进去,如果不想看的话,就紧闭大门,那么花戏队便重新进入别的人家。这些小花戏队一般表演两个传统的节目,表演完后,看表演的家户便给这些小花戏队一些烟酒,花生、瓜子,花戏队拿上东西说些喜庆吉祥的话就紧接着去别的家中,在左权便叫做“串家户”。串完村子,就到县城里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表演,而这些机关会给这些花戏队现金。一天下来,这些花戏队能挣不少东西,等回到村子里,他们便将这些财物给参与演出的人平分。
艺术特征左权小花戏用“一小二花三有戏”概括,从通俗的角度把握其特点。小:表演者年龄小;剧本小,演出时间短,多在5分钟一0分钟之间;演出场地小,这原指“文社火”时期只在街头火盘,院落人家演出而已。今天的小花戏既可在空间狭小的地方演出,又可满足大舞台演出的需要。花:指其舞者身形多变,活泼动人,彩扇上下翩飞,整个舞台效果犹如百花盛开,令人眼花缭乱。戏:具有构成一部小花戏的基本要素,有完整的剧情,活泼风趣的语言对白。
表现形式
左权小花戏的演员根据唱词内容,配以象征性的舞蹈动作,不少剧目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或偏重于舞。如《歌唱合作化》、《打秋千》、《摘花椒》等。这种歌舞形式还可以组织人物较多的大型舞队,在乐队伴奏下,以整齐的步法和多变的扇花做出各种舞姿造型,参加重大喜庆节目的游行表演。
左权小花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有一定的戏剧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小戏形式,但仍然是通过小花戏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特点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这一类的代表剧具有《打樱桃》、《菜哥》、《槐林会》等。上述两种形式各具特色"因此都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得到了生存和发展。
动作舞蹈动作是左权小花戏区别于其他歌舞戏的特殊的表演手段和核心艺术。它是介于歌舞或民族歌舞的特殊民间歌舞形式。经过千百年艺术传承的实践,形成了“三步颠”与“蝴蝶扇”为基本特点的歌舞表演风格。
分布范围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歌舞小戏。其中以左权县西、北部的柳林乡、石匣乡、寒王乡、堡泽乡为主要流布区域。比较代表性的村庄有,孔家庄、姜家庄、柳林、大林、苏家坡、寺仙、林河、上会、马厩、石匣、三家村、狮沿、小会、七里店、西河头、凤坡峪、城关、五里后、突堤、龙桥、曹家寨、曹家沟、丰垠、间会、大岭坡、下凹、水横、石港口、下其至、上其至、店上、平王、寒王等三十余村,其中柳林乡孔家庄的小花戏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了一批演技高超的艺人而闻名一时,在方圆一带较有影响。
注:以上摘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