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703361.html
近年来,肱骨近端骨折已成为肩肘外科领域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是骨科医生十分有必要掌握的一种疾病。尽管绝大多数可以保守治疗,但仍有10-15%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切开复位钢板固定、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等。今天早读跟大家详细讲解其分型、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策略,值得学习借鉴!
(一)概述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通常波及外科颈、大小结节、解剖颈或肱骨头,部分患者同时发生肱骨头脱位,少数病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
(二)分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Neer分型(基于关节部分和大、小结节和肱骨干的位置关系,骨折块的移位取决于附着肌肉韧带组织的牵拉):
1)一部分骨折:无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占所有的85%,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是非手术治疗。三角巾或石膏托悬吊;
2)二部分骨折:常见外科颈和大结节的撕脱骨折;
3)三部分骨折:常见为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并移位。肱骨头仍保留良好的血运,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
4)四部分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血运破坏严重;肱骨头坏死率大;手术并发症多;功能恢复慢。
(三)临床表现
患者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伤后24-48小时胸壁、上肢、肘关节和前臂可出现明显的瘀血。可触及骨擦感。
常见骨折类型:
肱骨外科颈骨折无移位型
外科颈骨折外展型
外科颈骨折内收型
大结节骨折
(四)相关检查
对肱骨近端骨折的评估应明确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的程度,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标准的肩胛前后位、侧位和腋位可以从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对骨折的情况进行评估。
(X线片)
对一些急性损伤的患者,因疼痛不能外展上臂,影响腋位片的拍摄,此时可以拍摄Velpeau腋位片,具体做法如下:患肢悬吊内收,患者坐在或站在X线机旁,身体后倾20°-30°,胶片盒放在患肩正下方的桌沿处,X线从肩部上方通过肩关节垂直射向下方。该X线片对盂肱关节有放大作用,可用于鉴定前、后脱位。
(Velpeau腋位片)
CT三维重建也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评估,CT对于骨折脱位关节盂骨折、大结节后移位、小结节前移位的评估非常有帮助,在慢性脱位评估时,CT对评估骨折的大小和关节盂继发改变的程度尤其有帮助。
(CT三维重建)
MRI很少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评估,但有助于了解相关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和创伤后早期的肱骨头坏死。
(五)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肩部外形异常,肩关节活动受限,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3)X线片或CT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
(六)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中有85%左右为轻度移位骨折,Neer分型中:一部分骨折常采取保守治疗;二部分骨折中,部分外科颈骨折可以保守,大结节撕脱明显移位的需手术治疗;三、四部分骨折只要情况允许,应尽可能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对儿童和老人肱骨近端骨折,尤其合并骨质疏松者,多数学者主张先行保守治疗。治疗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三角巾悬吊、骨牵引、肩人字石膏固定、外展支架固定等。早期开始肩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2)手术治疗
适应于有移位明显的骨折。如无其他禁忌证,应采取手术治疗。
1)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
闭合复位或利用钢针撬拨复位,对肱骨头血供干扰小,肱骨头坏死率较低。骨折复位后可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或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并发症少、康复期短等优点。
2)髓内钉固定
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可增加骨内固定物的接触表面,从而减少骨小梁劳损。髓内针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可分为单针固定和多针固定。
3)接骨板螺钉内固定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是近年来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一大进步。适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且接骨板四周的缝合孔可穿过环扎钢丝或缝合线,吸收旋转肩袖的张力,从而保证复杂骨折的初始高稳定性,以便早期活动。
4)人工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术包括半肩关节置换术和全肩关节置换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肱骨近端新鲜骨折中应用指征是:
①老年肱骨头粉碎性骨折;
②Neer四部分骨折并脱位;
③部分有骨质疏松和小肱骨头骨折片的老年三部分骨折并脱位;
④老年关节面骨折累及40%~50%;
⑤部分解剖颈骨折内固定无法使用。
全肩关节置换适应于骨折之前存在肩关节退行性变、关节盂磨损或发育不良等以及其他适应于肱骨头置换术的骨折。
(七)护理要点
(1)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应尽早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以协助恢复肩关节有效生理功能。
(2)三期锻炼法:术后第2d拔除引流管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早期被动限制性锻炼(术后2-10d):患肢三角巾悬吊,行肩部静力肌肉收缩,并辅助肩关节适量内、外旋转及外展运动,每天4次,逐渐增加至15-20次。外展从10°开始,内、外旋转从5°开始,每天增加5°-8°。
中期主动扩展运动(术后11-20d):指导患者自主转动肩关节及外展、上举,然后健手握住患肢手腕行肩内收、后伸来回缓慢运动,运动弧度由小至大,每日10-20次。
后期自主全方位运动(术后21d以后):指导患者主动行肩关节各方运动,包括外展、内收、前屈、后伸、上举、环转,每日数次,直至康复。
(八)功能锻炼
早期可做握拳活动,要求每次用力握紧,尽量伸直,以防止上肢肌肉萎缩,练习腕、肘关节的屈伸活动,注意活动范围不宜过大。1周后可增加耸肩练习。有少量骨痂生长时,可在无痛的前提下小范围的练习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每日配合被动活动2-3次,并辅以揉、揉捏等轻手法按摩,红外线照射局部理疗。3周左右解除固定,加强肩部各方向活动,按摩手法适当加重,并增加搓、摇晃、扳及抖动手法,以松解肩部粘连,至肩部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AndersonMatthewJ.J.,BoddapatiVenkat,BixbyEliseC.,AndersonForrestL.,JobinCharlesM.,AhmadChristopherS.,LevineWilliamN..Therelationshipbetweenageandshort-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