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正值盛年却死的蹊跷,弟弟赵光义登基,整个北宋皇帝都是太宗一脉。虽然这一脉拥有天下,但“烛光斧影”疑案不免贻人口实,成为宋皇室的一块心病。
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绍兴三十二年(年)五月,宋高宗封建王赵玮为太子,更名赵眘。六月,高宗禅位于太子,赵眘就是宋太祖的六世孙,标志着宋太宗一系统治的结束。
宋高宗传位于养子有太多的无奈,一是唯一的儿子早夭,本人自扬州溃逃后惊吓过度,以致丧失了生育能力,另外还有一个传言也在暗中起作用,即使这样,宋孝宗赵眘当上皇帝也是充满变数。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下葬永昌陵,史称:“永昌陵既覆土,司天监苗昌裔私谓内侍王继恩曰:
“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
翻译过来就是负责天相,预测王朝命运的官员对大太监王继恩说“太祖后代,还会再拥有天下的。”后来这传言不胫而走。
在北宋也一直存在一些官员借着这句话图谋不轨,当然结局都很悲惨。
在北宋靖康元年(年)时,金军攻占京城开封城后,燕王赵德昭的五世孙赵子崧,起兵勤王。檄文俨然以宋朝继承者自居,称:“艺祖(赵匡胤)造邦,千龄而符景运;皇天佑宋,六叶而生眇躬”,“眇躬”是古代帝后自称。
可是宋高宗安稳后虽然暴怒,却没有治他死罪,目的就是不想扩大“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影响,而以其他罪名将赵子崧流放岭南。北宋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被金所灭;而新建的南宋王朝,被金军追赶,颠沛流离,几乎是居无定所,在这样的形势下,“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传言又起作用了。
即使孟太后(宋高宗追封的宋哲宗第一任皇后)亦认为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对其弟赵光义夺位不满,因而导致太宗一系的子孙被俘蒙受外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史称孟太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此事经当时的执政赵鼎传出,以后亦载入“国史”。而当时的宰相范宗尹亦深信这一传言。
宋高宗没了生育能力后,接受了宰相的提议,派人挑选太祖之后宗子数人养于宫中,而不选太宗系的宗子,以慰太祖在天之灵。这说明宋高宗本人至少此时也深信“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传言。
于是次年正月初一改元绍兴,以示更新之意。绍兴二年五月,又选赵伯琮、伯浩二人入宫,高宗召见时适有猫经过,赵伯浩用脚踢猫,而赵伯琮拱立未动,于是赵伯浩被认为性格轻浮而被退回。
赵伯琮当时六岁,养育于后宫张婕妤处。赵伯琮是宋太祖次子子赵德芳的五世孙,次年赐名瑗,他就是后来的孝宗。这时的赵伯琮离太子之路还能遥远。
绍兴四年,吴才人(就是后来的吴皇后)争宠。也请育一子,于是选宗室子赵伯玖入宫,赵伯玖也是赵德芳的后裔。可是,宋高宗并不死心,他还相信自己还会有儿子,不肯确认赵瑗为王子,不肯封王,只升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同时又赐赵伯玖名为璩,给个官职也是和州防御使,引起臣僚们的议论。
大将岳飞在某次觐见高宗以后,见到赵瑗英明雄伟,认为赵瑗一定是个中兴之主,于是乎,竟然也向高宗奏请立为太子。惹得高宗对他非常不满。当时后宫张氏与吴氏正在争宠,她们分别都有养子,而吴氏(即后来的皇后)日益得势,张氏抚养的赵瑗地位正在受到威胁,宋高宗对岳飞拥立赵瑗的言论十分反感,赵璩也因为吴氏地位得到提高,在绍兴八年,宋高宗也将他升为节度使、封吴国公,即将赵璩提高到与赵瑗相等且并稍高的地位。这当即遭到宰相赵鼎、执政王庶和刘大中的反对,但是,宋高宗坚持己见,按照当时来看,赵璩很有可能立为太子。
绍兴十二年,赵瑗年满十六,封普安郡王,已经离开皇宫,有自己的府邸。赵璩封恩平郡王,与赵瑗的居第号称东、西府。在奸相秦桧时期没有人再敢提出建立储君之议。
宋孝宗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群臣又纷纷上奏请正普安郡王赵瑗的皇子之位,国子博士史浩则采取表面上不偏不倚的态度,向高宗称赵瑗、赵璩都很聪明,应选择其中更贤惠者以区别对待,正符合高宗的心意,即任命史浩兼普安郡王府和恩平郡王府两府的教授,以进行观察。
普安郡王赵瑗二十多年来,一直循规蹈矩,喜怒不形于色,终日读书习武,衣着简朴,加上在高宗与奸相秦桧权力之争中暗助高宗,高宗对他具有良好的印象。但在最后确立谁为皇子时,据说高宗竟然采取“各赐宫女十人”给两王府的办法,以考验他们。
而赵瑗平时就不好女色,数日后高宗果然将宫女们召回体检,送给赵瑗的十位宫女还是处子之身,而赵璩却喜出望外,雨露均沾,宋高宗这才决定立普安郡王赵瑗为皇子。赐名为玮,进封建王。并明确赵璩为皇侄,并出任置司于绍兴的判大宗正事,赵瑗、赵璩的皇子之争终告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王赵玮就可以顺理成章自然地继承皇位。
绍兴三十一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十月,宋高宗下诏亲征,“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赵玮的抗金热情,谁知竟触犯了禁忌(可能被高宗误解为像唐代安史之乱时,唐肃宗领兵平叛而自立为帝,迫使唐玄宗退为太上皇),宋高宗大怒。建王府教授史浩知道赵玮自请领兵抗金之事以后,随即向赵玮说明“太子不可将兵”的禁忌,赵玮这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因而立即撰写奏章,辞意恳切地表示愿“请扈跸以供子职”,史浩又代表赵玮谢绝了担任元帅或留守京城临安的一切建议,而是跟随在高宗左右,以消除高宗对他的一切疑虑。
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与宋高宗互派使臣,宋金关系暂告平静。宋高宗这才下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赐名眘。又把奸相秦桧的旧居改建为德寿宫,六月中旬初宋高宗宣布退位为太上皇帝、吴皇后为太上皇后,退居德寿宫,太子赵眘即位,是为孝宗。
从此南宋的皇帝就转向了太祖一脉。虽然过程曲折坎坷,但终究打下江山的太祖后代还是做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