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ldquo脑起搏器rdq

这位大爷在表演空手数钞票?不,事实上,他的手已经不听他的“使唤”了。

如果身边有亲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弯曲,不断地做出像数钞票或搓丸子的动作时,那可能要注意了,这是帕金森病的征兆。

在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有万人。55岁以上人群,每人中就有1人是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是一种退行性的、不可逆的疾病,又有“不死的癌症”之称,而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药物左旋多巴存在“蜜月期”后药效递减的问题,因而,许多患者和家属感到“鸭梨山大”。

对于这一类患者,“脑起搏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采访了医院帕金森治疗团队的胡杰、邬剑军两位教授。让他们来“解密”这个“硬核”科技吧。

01

帕金森病用药“蜜月期”,是咋回事?

“蜜月期”是指帕金森病治疗初始疗效良好阶段。

如今,补充左旋多巴类药物为代表的外源性多巴胺,仍然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对于不少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左旋多巴类药物的使用,会有一个“蜜月期”,起初服药后症状控制得很好,可以基本恢复正常,但随着时间推移,药效会递减,必须要不断增大剂量或者服药次数才能控制症状。从需要加大服药剂量或频度开始,说明已经过了药物的“蜜月期”。

过了“蜜月期”后,药物的效果会进入不稳定期。此时,药效就变得时好时坏,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出现上上下下的波动,这会给患者带来很多负面的体验。而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药物的副作用也开始不断显现:可能出现手舞足蹈般的异动,严重时大汗淋漓甚至会虚脱。

02

“脑起搏器”是啥“黑科技”?

年,法国医生Benabid教授开创了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DBS),它的出现降低了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风险。

治疗原理

通过脑部相关神经核团的电刺激,能调节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这便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原理。

系统结构

DBS系统由两根电极、一个刺激器和一个程控仪构成。将两根直径为1.3毫米、比火柴棒还细的电极,精准植入到丘脑底核或内侧苍白球团等帕金森病相关脑神经核团;电极的另一端通过延伸导线与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刺激器相连。延伸导线和刺激器被植入皮下,刺激器位于锁骨下方的皮下囊袋中。医生通过程控仪控制刺激器,便能实现对脑内电极电刺激的调控。

治疗流程

DBS的治疗概括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分解到手术中,包括了多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一步出错,就可能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或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整个手术过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精准定位。

首先,术前,患者需要拍摄高清晰度的头颅磁共振片。其次,术中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和电生理技术定位。定位的偏差保持在0.2~0.3毫米,一般控制在0.5毫米以下。再次,术中测试,进一步矫正电极的位置。请神经内科医生一起参与,通过术中电刺激,观察症状改善的效果,并适时予以调整。最后,术中头颅CT检查,最终核实确定位置。以上步骤均确认无误后,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将电极通过延伸导线与刺激器相连接,长期植入患者体内。

03

“脑起搏器”有哪些优势?

DBS与脑损毁术相比

与早期帕金森病的脑损毁术相比,DBS治疗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创伤更小,治疗可逆(损毁术是不可逆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等可调节、控制,可实现24小时持续刺激。

DBS与药物相比

左旋多巴等药物有1.5小时左右的半衰期,血药浓度的波动会引起症状的相应波动,随着所服用药物剂量的增加,有时还会引起异动和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

相比药物服用,DBS拥有持续不间断刺激、疗效持久、控制异动和运动波动症状效果好等优势,可使左旋多巴的用药量明显下降,从而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04

“脑起搏器”适用于哪些人群?

一般来说,有过左旋多巴类药物“蜜月期”,而且最近出现各种治疗相关问题的帕金森病患者是符合DBS手术指征的患者。

最终能否接受治疗,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

比如通过左旋多巴冲击试验以及对认知、步态及运动障碍进行量表测试,并经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之间充分讨论后,对患者进行打分。如果预计术后改善程度能超过30%以上,那么这位患者就是适合做DBS手术的。

作为国内顶尖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大夫充分融合,成立帕金森病DBS治疗小组,想方设法给予帕金森病患者最好、最恰当的治疗。这个诊断小组的医生,由来自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帕金森病专病诊疗专家组成,无论患者最先进入到神经内科还是神经外科,最终都会汇总到帕金森病DBS诊断小组处,在治疗小组充分讨论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1

在脑子上动手术,听起来总是有些吓人。那么,DBS手术是不是不到万不得已才去做呢?

邬剑军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

不是。疾病进入不稳定期就可考虑手术。

如果真的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考虑去做DBS手术,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机,有些患者即便做了手术也于事无补,甚至状况不如术前。

很多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另外,对手术疗效的不确信以及对手术不良反应的担心,也让患者犹豫不决。

其实,帕金森病患者在治疗“蜜月期”过后,疗效变得不稳定就应该考虑接受DBS治疗。如果等到进入疾病晚期,多种精神行为问题纷纷出现就为时已晚了。

2

植入了“脑起搏器”之后,原来的左旋多巴类药物是否就可以不用再吃了?

邬剑军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

这样理解并不正确,帕金森病治疗是终身的。

患者植入DBS后,并非万事大吉,绝大多数患者还是需要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只不过在用药剂量或品种可以明显减少,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对术后出现的新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患者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康复运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在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下完成。

另外,如打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对于“帕友”的运动功能改善也是大有帮助的。

最后,所有的内外科治疗、康复,最终的目的就是一个: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所以,患者应该用正确心态来看待自己,不要闭门宅家,要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努力,多参加团体活动,与他人多交流沟通,改善自身的精神和情绪状态。这才是真正实现了从医学到社会、从生理到心理的完整治疗和康复。

3

装了“脑起搏器”是不是很麻烦?要经常换电池,还不能做磁共振?

邬剑军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

DBS设备在不断迭代,更新进化,将会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

早期DBS的电池使用寿命为5年左右,到期后需要做一个小手术,打开锁骨下皮肤切口更换电池(植入脑中的电极无需更换)。新一代DBS电池为可充电式的,充电方法类似于手机无线充电,电池质保时间已经延长至最长20年,可反复充电6万次。

传统的DBS,如果受到高场强磁场干扰,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因此植入了该设备后不能进行高场强磁共振检查。能够克服这一不足的新一代DBS设备,即将进入临床应用。

新一代DBS将能实现自适应刺激,这种刺激模式类似于智能感应模式,例如,患者的震颤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当患者没有震颤时,其实并不需要放电刺激。有了自适应刺激,DBS就会“自我学习”患者何时会震颤,仅在必要时进行刺激,这样可以使电刺激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可能的不良反应。

新一代DBS程序控制,还可以实现远程调控。比如远在云南边区的患者,在家中就可以接受来自上海医生对设备程序的调控,从而避免了患者长途奔波之苦。

《康复·健康家庭》记者周霄

采访专家

医院胡杰、邬剑军

专家介绍

胡杰,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负责人

医学专长:癫痫、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抽动症、舌咽或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脊髓或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各种颅脑脊髓椎管肿瘤等神经外科疑难杂症的手术治疗

门诊时间:星期二上午(西院)、星期四下午(总院)

邬剑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医学专长: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肌张力障碍、震颤、肌阵挛、舞蹈等运动障碍疾病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专家)、星期二下午(运动障碍门诊)(总院)

星期四上午(特需)(静安分院)

星期四下午(专家)(西院)

来源

医院

编辑

董晓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y/4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