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虽小藏宇宙两千年瓦当通史尽在南越

大家在欣赏古建筑的时候,常会发现在屋顶檐头,有一排竖着安放、模印着动物或抽象纹样的圆形的挡瓦。在整齐铺陈的屋瓦线列中,它们显得如此醒目,却又与环境如此浑融。这就是瓦当。为什么叫“瓦当”?《辞海》里这么说:“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它也常被称为“瓦头”“瓦花”,与通常是三角形或如意形,尖端向下的“滴水”一道,构成了传统中国建筑檐头的第一道风景。这是属于古代中国独有的浪漫。方寸之间,有天地宇宙。让我们跟随南越王宫博物馆副馆长李灶新的解说,一览瓦当历史。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全国最全的瓦当“通史”在广州谈起“秦砖汉瓦”,总容易让人想起陕西、河南这些北方省份。的确,得益于发现早等因素,瓦当的收藏和研究,在曾经作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都城的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这些城市,相对开展得更为充分。不过在广州,却有一家博物馆,有全国独一份的瓦当“通史”一手材料。从秦到清,年的瓦当发展全过程,在这里,不间断地展示出来。这就是位于中山四路上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摄影:卜松竹博物馆副馆长李灶新告诉记者,古代的瓦当之前在广州地区出土和保存的并不多。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广州陆续开展比较系统的城市考古,但多为配合城市基建的抢救式发掘,在考古人员进场之前,一些唐宋以后的地层,可能已经被挖掉了;而且早期大家考古的焦点在墓葬,作为建筑构件的瓦当受到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y/9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