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平调落子戏剧文化系列之------
武安平落戏剧脸谱
阳辛文
脸谱源于古老的面具,要比戏剧早几千年,最初是敬神祭祀礼仪中所使用的,如傩戏中的面具。直到唐宋时期戏曲的形成,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脸谱。?平调和落子分别是武安两个地方剧种,具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两个剧种各有千秋,平调是专演历史故事的大戏,落子是专演家庭生活的小戏。过去武安的大戏班均能分别演出两个剧种。脸谱是戏剧艺术的—个组成部分,平调、落子戏曲脸谱的形成,是历代戏曲艺人的辛勤和智慧结晶。这里就平调、落子戏剧行当脸谱的意义加以概述。一、行当行当是脸谱的依据。平调戏曲剧目颇多,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在老艺人们的记忆中还有二百多个,这些剧目中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俗有“四梁、八柱、十二行”之称。四梁为:生、旦、黑脸、四大扇。这和京剧中的生、旦、净、丑专指行当角色是有区别的。平调戏中的“生”,是以红脸生为主的,俗称“红脸戏”,故“生”为四梁之首。“旦”是女角的总称,和京剧相通。“黑脸”在京剧中称“净”,平调中则称“黑脸”。“四大扇”就不是指角色行当了,是指乐队武场中的两种打击乐器,特殊的铙与钹,演出时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使用,发出震撼人心的音响,起烘托效果。八柱是指“十二行”中的主要行当。即红脸、小生、青衣、彩旦、大黑脸、二黑脸、三花脸、杂丑脸。十二行:即四生、四旦、二黑、二丑。四生为:红脸生、小生、老生、配生。四旦为:青衣、彩旦、小旦、老旦。二黑是:大黑脸、二黑脸。二丑是:三花脸、杂丑脸。相对而言落子戏中的行当要单纯些,多以“丑”、“旦”为主,婆丑、旦丑尤其重要。落子戏素有“七紧八慢九疙焉”之说,即一场戏中只七个演员就显得紧,八个演员便不着慌,九个演员就有闲余了。?二、谱式平调戏中各行当脸谱的谱式又以:整脸、三块瓦脸、四块瓦脸、六分脸、杂花脸、对开脸、十字脸、斜脸、豆腐块脸、二道眉脸、元宝脸、一口钟脸、川字脸等形式来表现的。整脸是在面部涂以—种颜色为基调,再用其它颜色勾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和筋络的。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为白色整脸。《挑袍》中的关羽,为红色整脸。还有—种“俊扮”也称整脸。俊扮又称“素像”,既不用明显的色调对比,保持原肉色或略揉以粉红色。常用予皇上和老者角色。三块瓦脸是指由眉、眼、口、鼻界分出额头和两腮三大块对等的基本色调。这种谱式较显干净、齐整、大方。常用于戴髯口的英雄武将。如《收西川》中的张飞,即黑三块瓦脸。《诸葛亮祭灯》中的姜维,是红三块瓦脸。四块瓦脸是在二块瓦脸的基础上,包括了口以下的下颏部位。在平调中多用于二黑脸角色,年轻武将。如《劈山救母》中的沉香,《扯旨》中的牛皋,《玩琼花》中的李元霸。六分脸谱式是由整脸演变而来,主要着色于眼下,额头部位以两道白眉占据,以主色调占面部位置六分,故叫六分脸。这种谱式多用于德高望重之老将军,表现其刚毅、严肃、沉着、果断之性格。如《米粮川》中的敬德,《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高平关》中的高兴周等。杂花脸俗称“三花脸”,京剧称“碎花脸”,由三块瓦脸发展而成,主要特征是花、碎、杂,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多饰以威猛无敌之武将。如《锁五龙》中的单雄信,《两狼山》中的杨延嗣,《金山桥》中秦英。对开脸又称“蝴蝶脸”,杂花脸的一种,是以鼻梁为中线,两厢以相对的图案而画成。如《界牌官》中的苏保同等。?十字脸的主要特征是以眉、眼为一条横线,脑门正中通鼻梁为竖线,明显以黑白相对为十字状的脸谱。如《彩绣旗》中的牛皋,《打朝》中的李刚。斜脸在京剧中称“歪脸”,属三花脸类,其特点是用多变的色彩,对五官作夸张变形,或嘴歪眼斜,或半边畸形。多饰以凶恶、丑陋之武角。如《铡陈霸》中的陈霸,《三上轿》中张秉仁。豆腐块脸是指在额下、眼中、鼻洼处涂以白色,状如豆腐块儿而言。多饰以丑角。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善恶的不等,白块的大小、长方、圆尖也不等。如《审诰命》中的唐成。二道眉脸如《下燕京》中的赵匡胤,《卖马》中的秦琼,以突出二道眉为主。元宝脸如《双龙会》中韩昌,谱式两额上翘形似元宝。一口钟脸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封神榜》中的雷震子,均以上宽下窄的谱式而的名。还有谱式以川字形为主线的又称川字脸。三、色彩色彩脸谱艺术的主要特征,又是表现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手段。?历代戏剧艺人在画脸谱时,用色很有讲究,图案设计精巧,着色细腻鲜亮,艳而不厌,繁而不烦,使其人物形象异常生动,其重要因素就是对每一种颜色赋予了一定的涵义,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平调落子脸谱常用的颜色有:红、黑、白、蓝、绿、黄、金、银等十多种。其涵义为:红色表示忠义、耿直。如典型的关公脸。在平调戏?中尤其讲究,“红脸”含有“主演”之意。紫红象征刚毅、肃穆、持重,多饰有权威的老帅、元老,如杨延昭等。粉红多饰年老气衰之人。黑色象征严肃、冷峻,如饰铁面无私之包公。同时还代表直率、鲁莽的性格,如张飞。白色象征奸诈、阴险、多疑、刚复自用之权奸人物。如曹操。油白又有凶狠、专横、萧煞之特征。如潘仁美。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骁勇的性格。多饰武将,如窦尔墩。绿色示其顽强、暴躁。多饰年轻武将。如杨延嗣。黄色饰老者显得有心计,饰王侯多残暴、阴险,饰武将多威猛、骠悍。金银色是神佛精灵专用色,给人有神圣、庄严、奇异、怪诞之感。如如来佛、孙悟空。灰色象征贪婪、诡秘。四、图案图案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重要手段。它与色彩的巧妙组合,?勾出人物的五官及筋络,并运用夸张、含蓄之技巧,象征与写实相结合之手法,在脸谱上勾画出各种纹脉和标识图案,又是对人物身份、身世、年龄、像貌之特征作出高度概括。如包公头上的月牙,不仅标示出他不平凡的身世,还代表着他日断阳夜断阴的职能。如《送京娘》中的《赵匡胤》画眉以龙形就暗示着他是“真龙天子”,将来必坐天下。《苟家滩》中王彦章额头画以蛤蟆标示他是蛤蟆精转生和识水性等。五、补脸与变脸补脸是根据剧情人物年龄或事件前后的形象发生着变化,对脸谱进行更改或增补的。如《钟馗嫁妹》中的钟馗,死后的谱式是在生前的谱式上进行增补变相,与生前的谱式是绝对有区别的。补脸也不排除演员为烘托效果,加深观众之印象而故设悬念。如旧时有的名演员,演出初次出场时故意不把脸谱画全,经一次次出场进行增补,直到剧情发展到高潮,或最后亮相时,才把脸谱画完整,观众看不到最后,是看不到一个完整的脸谱的。变脸是指演员在演出中,脸谱突然发生变化,具有魔术效果,多用面具代替,神怪精灵或诡秘之侠盗人物常用。给观众以奇异、怪诞之感觉。如《妲姬入朝》中的妲姬,面对纣王是美貌之女像,转身则露妖孽之狰狞。现今常见川剧中多出现变脸。六、特色与区别?平调戏有一明显特色就是推崇红脸,以红脸角色为领弦主演,唱腔做派也多注重红脸的效果。民间俗称“红脸戏”,常用“唱红脸”来比喻骨干力量。故红脸角色的脸谱就打破了色彩的寓寄性,要比其它剧种应用更广泛一些。如《观山》中的司马懿,本属老算多谋,阴险奸诈之人物,京剧和豫剧中均以白脸谱,而平调戏中则以红脸化妆,因为他是本场的主角。再如《斩郭槐》中的郭槐,属邪恶之反面人物,京剧也多为白脸,而平调戏则规定了太监以红脸扮像的原则,以红脸画谱。还如《卖马》中的秦琼,京剧和豫剧多以俊扮出场,不画脸的,而平调戏中秦琼为主角就必须是红脸了。七、信仰与崇拜古人云:家有圣贤之书,鬼邪当远避之。民间对脸谱有同样之信仰,往往把美好的愿望赋子正气的力量,认为?邪不压正。用具有威严刚正之形象的人物脸谱,代表人物本身,来营造威慑氛围,挂在家室“镇宅”、“辟邪”。如钟馗,和被敬为“门神”的秦琼、敬德。关公在民间有“财神”之称,故家挂关公脸谱有“招财进宝”之意。还有各种“财神”、“喜神”、福、禄、寿星脸谱等,均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物,挂在家中既是精美的艺术装饰品,又呈祥瑞。除此民间还有给孩子“替脸”之俗,往往有未满十二岁的孩子,家人领着来请戏班里唱花脸的演员给孩子画脸。一年画一次,连续画三年。初画黑脸,二次画红脸,第三次画花脸。每次在三天内不能洗掉。表示孩子替着人物的形象,邪魔不敢近身,以此来佑护孩子成人。作者简介:杨新民,笔名,阳辛,专业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武安民间文化》主编,第五届河北文艺振兴奖获得者,著有《青天豪侠奇缘记》《武安民俗》等多部作品问世。
武安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