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科的好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so_9116602.html
窑匠
文/陈辉斌
窑匠就是烧砖做瓦的手艺人。有句俗话说: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把的。说的正是窑匠的生活,因为他们把砖瓦烧出来后是要卖的。所以说烧窑卖瓦是一家的。
还有因为窑匠每天都要与泥巴、烟尘打交道,又有人常常用“像个烧窑的”来形容一个人穿的衣服不干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农村每个每个大小队都建有土窑,用来烧砖烧瓦供乡亲们建房用。
提起永兴镇的窑匠还有很深的渊源呢!因为在明朝末年就有窑匠在溾水河畔的施家塆建窑烧砖烧瓦,后来那里就取名叫“施家窑头村”,所以这个村在过去有很多窑匠。现在也有窑匠。六组的袁中荣就是一位烧过多年砖瓦的窑匠师傅。
袁师傅生于年7月。他告诉我们烧窑首先要建窑,俗称“箍窑”,也叫打窑。先选择一块适合打窑的空场地,一般是地势较高的土台较为理想,这样便于挖窑。而且窑址要靠近堰塘或河流,也就是要有水源。因为烧砖制瓦都需要大量用水。窑建好后,就要筹划烧窑前的准备工作了。最主要的是筹集燃料,永兴地区山林少,除了北片几个山区村用柴禾烧窑外,大部分村都是用稻草做燃料。那就要筹集足够的稻草码放好。
在筹集燃料时还要盖窑棚,因为窑火一旦点燃,就要日夜值守,添柴加火。窑棚供窑匠食宿。
袁师傅说做砖坯瓦坯时。先挖土,并捡去土中的树根、草根、树叶等杂质,然后碎土、浇水,再闷上一段时间就开始和泥了。和泥一般用牛,左手牵着牛绳,右手拽着牛尾巴,在闷好的土堆里不停地转圈圈,一直到土堆里没有小疙瘩为止。等水份含量适宜时就可以板砖了,用事先做好的钢丝划弓(就是用一根竹棍折弯成半圆形状,细钢丝固定于弓子两端),在泥堆上划上一手泥,板上蘸有干沙的木质砖盒里(也叫砖模子),砖模必须放一高脚凳子上(凳子高约1.1米,宽约25公分,长约65公分),再将砖模上面多余的泥刮去,端到场地上将砖坯嗑出来。这样不停地来回往返,一个劳动力一天大约可以板至块左右的砖坯。砖模也分大、中、小号3种,根据需要制作大小不一的砖坯。砖坯要码成三到四层的一排排,砖坯与砖坯之间要留有缝隙,便于通风。待砖坯有八九成干后便可以上砖架了,上架后大约需一个多月的阴干、晾晒后就可以装窑烧砖了。
做瓦坯也叫“车瓦”,和做砖坯一样,也是要挖土、浇水、和泥等工序。做瓦坯时,先做一个小木桶状的“瓦桶子”,将这个瓦桶子放于一个能转动的车瓦圆台上,用一根轴棍控制。瓦桶外围套上一层纱布(略湿),在布上撒些草木灰,(便于瓦坯凉干后能与瓦桶自然分开)。然后用弓子在泥坯上划一块千张皮子状的瓦坯(厚薄、大小适中)贴于瓦桶外围,将接口用抹泥板抹平。再来回转动圆盘上的瓦桶,不停地用抹泥板抹,,反复操作,瓦桶上的泥瓦条就慢慢形成布瓦坯子了,再放到场地上太阳晒,待到瓦坯晒到阳干后,再一个个地搬到案板上,用双手在瓦坯上对衬地一拍。瓦坯就会拍成四块瓦片,就成了瓦的形状了,再将瓦片码堆,用芦席覆盖,防止雨淋,还要在芦席上用砖头石块压住,以防起风将芦席吹跑。等瓦片完全晾干后就可以装窑了。
装窑根据需要分为砖窑、瓦窑、混窑三种装法。顾名思义,砖窑全部是砖,瓦窑全部是瓦,混窑则是砖和瓦混装在一起。砖坯装在下面,瓦坯装在上面,这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必须是手艺过关的窑匠师傅才能胜任。不然烧窑时烟雾上不去,就会影响烧出来的砖瓦的质量。一窑砖瓦一般烧上两天两夜(行话叫“一对时”)就可闭窑了。闭窑时用砖将窑门封堵死,再用事先备好的稀泥巴将窑门糊严实,然后再用泥土将窑的顶部也封住。同时还要在窑顶外圈用土拢起一圈高约30公分的小土坝,再用稀泥把将盖土及小土坝糊严实,防止跑烟、漏水,然后就可以往土坝里面上水了,也就是“挑窑水”。挑窑水这道工序大约要持续5至7天左右,过上十天半月就可以敞窑出窑了。这样一窑砖瓦就算大功告成了。土窑烧出来的砖瓦都是青色的,砖叫青砖,成长方形,约一公斤重。瓦叫布瓦。布瓦成弧形,一头稍宽,一头略窄;一头稍厚,一头略薄。
年后,国家明令禁止黏土烧砖。昔日的砖瓦窑已成遗址。但当年的青砖布瓦给我们留下的回忆是无法忘却的……
窑匠袁中荣在告诉我们当年烧窑的地方
砖瓦窑遗址
这是当年袁中荣烧的青砖还很坚固
END
文字、图片:陈辉斌
来源:京山热线
责编:猫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