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季艺术中的秋秋中的艺术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艺术中的秋秋中的艺术

立秋Autumn

今日立秋,秋天悄然来临。

(年立秋准确时间是:8月7日09:06:03,是在上午,属于早立秋,“早立秋凉飕飕”,所以今年的秋老虎不会太过闷热。是不是有点小确幸?)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提到:“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文人笔下的秋,是或别离惆怅,或秋韵禅意,或明丽丰茂,各有一番况味:

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一起来看看中国艺术家们眼中不同的秋境吧!

秋之画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秋山明净而如妆。”能把这句话诠释极其到位的莫过于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了。这幅作品无论从画面的构思、构图、设色都极尽周密,画面如同一首交响乐,高低起伏,充满节奏韵律,毫不逊色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绢本设色56.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秋色图》局部

南宋画家刘松年笔下的文人士大夫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幽居于山湖楼阁,静思独坐,观赏层林尽染,甚是惬意!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之秋景》绢本设色

共四段每段40×6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为解师友周密的思乡之情,以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为本,创作了《鹊华秋色图》并赠之。图卷用披麻皴画坡岸,突显平远之意。人物、房舍、垂柳、丛竹,安排的极其自然。叶的红黄,山的青绿,人的悠然,静谧舒缓,一片桃花源般的祥和之境。这或许就是文人梦想的隐逸田园吧。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28.4×9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鹊华秋色图》局部

明代画家董其昌对秋天更是尤为偏爱,他分别在八月朔前一日、中秋、八月廿五日、九月朔、九月五日、九月七日、重九前五日等不同时间,记录下初秋的恬静疏朗,中秋的沉郁兴茂,深秋的萧瑟荒寒。

明代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纸本设色53.8×31.7cm

上海博物馆藏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古人也有诗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齐白石在把酒持蟹同时,不忘用画笔记录下来这诱人时刻,别有一番趣味。并赋诗一首:“老夫今日喜开颜,赊得霜螯大满盘。强作长安吟咏客,闭门持盏把诗删。”可谓生活无处不艺术!

齐白石《壶酒盘蟹图》

再来看看下面丰子恺这幅《秋饮黄花酒》,蟹鳌、美酒让人飘飘欲仙。一向素食主义的丰子恺,唯独吃蟹是个例外,每次剥得蟹壳也是完完整整,如做手工。当然这得益于他父亲传授的“吃蟹经”: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蟹脐里的肉怎样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一对雄蟹的大脚钳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大家下次吃蟹时可以试试哈!

丰子恺在这幅画中分别提高了红、黄、蓝这三个色彩的明度,同时降低了纯度,淡黄色的酒杯和深黄色的菊花呼应,而器皿与花瓶都是蓝色系,螃蟹是唯一的红色,画面虽然小巧,但别具匠心,和谐悦目。

丰子恺《秋饮黄花酒》

秋之书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西晋王衍和东晋王羲之都曾写过《麦秋贴》,两篇虽为刻帖,但行云流水,气韵通畅。相比王衍的大开大合,王羲之的这幅作品更为温和秀美,两者都写出了秋收时节不同的心境。

西晋王衍《麦秋帖》

东晋王羲之《麦秋帖》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秋的明净在苏轼的文字中如仙境一般呈现,而深得二王笔法之妙的赵孟頫将其写的如此温润疏朗,沉着痛快。

元代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局部)纸本册装

共11开21页,每页27.2×11.1cm

秋天,你可以赏香山的红叶,大觉寺的银杏,陶然亭的芦花,还有我们学校旁边北海公园的菊花(这可是“京城之冠”呢),还可以品尝各种美味的秋果。走进不同韵味的秋山,看到一片叶子如何走完它的一生,等待一个果子慢慢成熟,你是不是也会有感而发呢?即便不出门,我们也可以用艺术的形式留住秋天。

接下来就跟着董丽红老师的示范《走进秋天的书、画、印》,一起写一篇秋天的书法,画一幅秋天的山水,刻一方秋天的印章。书、画、印,总有一款适合你。

(以上内容,董丽红老师供稿)

秋之声

历朝历代,以“秋”为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似乎中国文人都很爱“秋”,一方面这是丰收的季节,更多的可能这是一个随着枯叶的飘落,让人不禁多愁善感、遐想深思的季节,这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当我在脑中摘录“秋”的音乐作品时,我最先想到的是一首诗仙李白关于秋天的诗: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尽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而《秋风词》这首诗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可以看下此诗的体式,是不是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指诗词歌曲在表现方法或格律方面的创新)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于是这一首《秋风词》在后来历代作曲家的不同理解和创作下又以音乐的形式流传于世。在这里,我们就来聆听两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

首先是作为古代文人音乐代表的,古琴音乐。《秋风词》古琴曲,谱本出自民国初年的《梅庵琴谱》,由诸城派王宾鲁传谱。全曲比较短小,故经常为古琴初学者入门开指曲。很多古琴曲都配有吟唱词,而这首古琴曲的词便是李白的《秋风词》。让我们一同来静静聆听由古琴大师龚一先生弹奏的这首《秋风词》,感受古琴艺术,展开自己对于秋天的遐想。

第二首是音乐人戴荃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绎的新曲《秋风词》,他把李白的诗词用现代吟唱的方式唱了出来,并加入念白,在乐器方面也融入了传统乐器古琴和筚篥(管子),用现代的编曲手法进行演绎。有了词义的直接表达和现代的编配方式,让这首“中国风”的《秋风词》悲伤之情更易被现代人所感知。

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人听相信都会有不太一样的感受,试着一个人在落叶纷飞的秋天静静聆听这首较为安静、令人遐想沉思的《秋风词》,一定会带给每一个人在这秋天不同的内心感受。

(以上内容,王砚迪老师供稿)

如果你对秋天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也可以写下来,画出来,刻下来,弹出来,唱起来,作品发送到bjszczb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z/3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