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与花生弄黛瓦粉墙间实实在在的小

摄影师“啸尘”拍摄杭州老街巷的专题今天分享第七篇——《四牌楼与花生弄——黛瓦粉墙间实实在在的小日子》。

城隍牌楼与十五奎巷靠西端交汇处,有一块“民不能忘”的石牌坊,据说为纪念“伍子胥”、“褚遂良”、“岳飞”、“于谦”等先贤而建,年被还原——四牌楼是否因四块有名的牌楼而得名就不得而知了。

走访拍摄这里还是今年的五月中旬,白天气温一不小心就飙升到三十六七度,但在这样一个清晨,一些居民在牌坊以及牌坊周边几棵大枫杨树的荫蔽下,喝茶聊天,下棋纳凉,好不自在闲适……

四牌楼自东向西延伸,与元宝心交汇于城隍山脚。站在街道上抬头望去,气势不凡的城隍阁赫然在目。

四牌楼自“民不能忘”的石牌坊以东,沿街的基本为店面。四牌楼1-3号是3家各具特色的小吃店。1号是门脸上写着酒菜面饭四个大字的“吃得香”,2号是挑着“牛小隆牛肉面馆”杏黄旗的“温州小黄牛肉面馆”,3号是挂着“杭州特色面”招牌的“欣毅面馆”,过了11号,便又是几个店铺。

四牌楼-吃早点的男人。

4-11号则是个面向街道共用墙门和天井的院子。

院子里的住户随意一蹲,就蹲在了字迹已稍稍有些模糊的界碑和古井边……

其中10号是个独立的小四合院,里面住有5、6户人家,正对门的一楼住着一位姓苏的老人。

那个早晨我推开小院的门进去时,苏奶奶正吃着自家熬的红豆、芝麻小米粥,邀请我进她家坐坐。

老人家今年95岁,老伴80多岁时去世了。苏奶奶年轻时做过老师,生育了4个儿女,在这闹中取静的院子里度过了60年的悠悠岁月。如今尽管是独居,4个儿女时常来看望她。在苏奶奶小屋的写字桌上摆着她20多岁时的照片,我看着照片上那个清丽的女子,又看看苏奶奶脸上的岁月痕迹,不禁有些恍惚……

四牌楼除墙门外,也有几幢楼房。比较有名的墙门有21号普福庵,由庵堂改建成民宅;还有个院子,38号据说是著名电影演员,艺术家王晓棠家的旧居。

花生弄离“民不能忘”牌坊不远,夹在四牌楼21号与38号之间。好奇于为什么叫花生弄,一说是因为它短;另一说是因为与它平行的元宝心弄原名桂花弄而得名。花生弄其实不像看起来那么短,像这一带所有的小巷、小弄一样,由南北向到东西向复又南北向折了2次,每一段均为二、三十米。

不过,令我诧异的是,花生弄的居民好像特别喜兴,好多人家门上贴着福字,窗边高挂着红灯笼。尤其是小弄尽头的一段,中间一个2米宽的过道,两边共10多扇对开门,每扇门上整整齐齐挂着红灯笼,一直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尽头的一扇黑漆大门……我有点迷糊了:这是来到了“乔家大院”了吗?

正巧遇到了刚要离家去临安避暑度假的热心肠的郑姐,解开了“乔家大院”之谜:原来花生弄的这批房子是D级危房,房屋是泥墙,春夏之交,白蚁泛滥成灾,小虫四处可见。每逢台风天气,这里更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年7月,花生弄整治工程开始动工,根据规划,整治后的花生弄18户居民,家家都将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阁楼上,打开窗子就是城隍山,破烂不堪的小破房将变成高端时尚的“山景房”……居民们搬迁之前相约,等整治完搬回来住时,大家一同挂上红灯笼,贴上福字窗花,吃一顿热热闹闹的邻里团圆饭……

说到这里,郑姐自豪地打开手机,给我看整治前她拍下来的旧房子和电视台对这事报道的视频……还拉我到屋外看那口让我艳羡不已的水井,不住地说,现在房子整修好了,住得宽敞舒适,邻居相处得好,互相帮衬,福气不要太好,我外地的亲戚都羡慕我……

我也由衷地为郑姐和她的邻里们高兴,并从郑姐那里知道了一直想寻访的王晓棠旧居在四牌楼38号。

后来,我一一去探访了

充满寻常生活气息的四牌楼23号,

在清晨偶遇23号一位晾衣服的奶奶和她的小花猫,

走了走花生弄对面一条更为幽静的小弄……

看见女人们在井台上用力洗刷衣物,院子里、天井里,一些低矮的屋顶瓦楞上随意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或鞋子……

无论这些粉墙黛瓦有着江南古建之风的院子以前住过什么人,有过什么样的兴盛衰亡的经历,现在的住户大多已不太关心,他们都实实在在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满足于出门有店铺可购物,有山可爬,庙可进,景可观;回家有水井井台可供浣洗,有天井可以晾晒,有邻里可以相伴的市井生活。

当然他们对生活也有希冀和向往,具体到希望拆迁,希望能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无论怎样,这样的里弄生活也许有一天会淡出城市的记忆,而今天的一切,都将会是所有经历过的人们难以忘怀的……

年春天伊始,杭州摄影师“啸尘”开启了她拍摄杭州老街小巷的专题计划。她在杭州走街串巷,记录下了这些老街的故事,和普通百姓的寻常日子。好摄已分享过她的六组图文专题,点击链接回顾——No.1《忘了西湖吧,来逛逛杭州的老巷子》No.2《要想拍得爽又吃得地道,得去杭州这两条巷子》No.3《隐于闹市的杭州小巷里,藏着两间百年老宅》No.4《相传这条巷子里出过十个武状元,现在去逛,不仅有的看,还能解馋》No.5《三访杭州茶啾弄,原来这就是岁月静好的模样》No.6《晓霞举处已轩轩”,“城隍山上看火烧”,把朝霞晚霞都集齐的地方,是杭州哪儿呢?》。

行走仍在继续,拍摄记录不止。杭州老街巷专题也面向喜爱这一题材的摄影师征稿,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好摄小助手联系。

摄影、文:摄影师啸尘

编辑:小男

本文系好摄之友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z/8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