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看大戏陪您艺起宅原创民族音乐会

soundtracks

曲目

01

包头。源于蒙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亦称“鹿城”。底蕴深厚的包头,北临蒙古高原、南濒九曲黄河,以蒙汉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地区。

自古以来,它依托黄河,向世界宣言着北方草原游牧特有的文化情愫,并在激荡的历史波涛中与中原农耕文化交相辉映,挥就出草原文明与中原“礼乐”文明相融的历史交响。不论是内蒙西部区汉族的“爬山调”,蒙汉融合的“漫瀚调”,还是内蒙西部“二人台曲牌”等,无不彰显着在这片独特的热土上,所回旋出的人文品格和华彩乐章,也拨响了我们讴歌美丽包头的音乐心弦。

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一一

《黄河从草原走过》

全曲由三篇、九章和终曲组成

01

西部草原蒙古族民族风情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曾流传于黄河以北的歌曲,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之中,至今,已过去了千年,吟唱起来,却依然荡气回肠。遥想千年的天地英雄,曾在祭火旁,唱尽灰飞烟灭的故事,悲与欢,都随黄河的波涛,一去不复返。而千年后的今天,“敕勒川”雄魂和这首“敕勒歌”依然在阴山下回荡。

02

作曲:达楞巴雅尔

颂词:乌兰牧仁冒顿潮尔:呼斯乐

呼麦:门德

此曲,是基于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火神、祭灶神的风俗一一“祭火”的仪式创作而成。乐曲以低沉的旋律、呼麦式的色彩和错落紧张的节奏,融以象征仪式的颂词,以及沧桑古朴的男声哼唱,叙述了“祭火”的主题程式,以求烘托出“祭火”仪式的庄重和神秘;此曲的展开部,以细腻极致的音乐语言,富于律动和气势的打击乐,伴与人声与器乐各声部的交错而至的组合,立体地勾勒出了马背民族驰骋无疆的气概:在结束部中,乐曲借以合唱声再现了仪式颂词,以此来渲染“祭火”与天地同在的气势,“敕勒”之火长明不息。

03

作曲:马波

马头琴:门德马波海日汗

乌审塔娜其乐格尔苏日格

马头琴,是印刻在草原灵魂中的歌者。马被视为草原人最忠实的伴侣最亲密的朋友,曾有这样一个牧人,为了怀念心爱的小马,将其制成二弦琴,并把小马的模样放在琴顶,以示永怀。从此,如歌的旋律,洒遍了草原,也唱颤了黄河的浪波。就这样,唱醉了蒙古包里的梦想,唱美所有愿望和情感,以及你聆听的这首“达布哈”。

乐曲的开始以急促的快板呈现,有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群奏的方式演奏,表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景,飘逸洒脱令人神往。(多以强弱对比为主,大起大落。)如歌的行板,似对家乡的热爱,又似对故土的眷恋,极具蒙古族风格的曲调悠扬动听。快板的再现与结束一气呵成,犹如草原人为追寻美好永不止步。

04

作曲:段泽兴

马头琴:门德琵琶:郭晓茹

男声:莫日根女声:图娅

沿着黄河一路北上,“走西口”的迁徙使晋陕汉民走进了沙漠、草原,蒙汉人民在这里融合互利,爱情与音乐相连,民歌与小调互串。

乐曲以漫瀚调为音乐素材,以重奏,重唱的形式表现蒙古小伙与汉族姑娘的浪漫爱情,蒙汉人民的安逸生活。

本曲表现出往来于黄河岸边的乡愁爱情故事,恰如这马头琴与琵琶的对语和倾诉。乐曲以浓郁的“漫瀚调”为主,借以马头琴与琵琶的特定音色,衬以乐队和男女对唱形式的铺陈、烘托,以及或扬或抑,或急或慢,或明或暗的音乐情绪对比,彰显了蒙汉乐器的特色,并以对话、倾诉的音乐叙述方式,表达了蒙汉男女青年沉浸于情爱的眷恋和追寻甜蜜爱情的生活。

05

九原,草原丝路重要的起点

九原,印下了呼啸而过的战国车辙,演绎过胡服骑射的历史大剧,闪烁过秦汉大一统的思想光芒。

九原古韵,悲喜九原,在掀起的历史大幕中将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风骨演义,亦将隋、唐、元、明、清的凝聚过诗词曲腔,传扬于长城内外与黄河两岸广袤的大地上。如同[清]孔尚任在《桃花扇·沉江》咏叹:“跨上白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道尽了九原驿道旁,人生离合散聚的放事及对繁华落尽的回眸和思量。

包头九原是“茶叶古道”上的水旱码头,是草原丝路重要的交通驿站,晋商货物的集散地,也是草原丝路重要的起点。南来的,北往的,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有奋斗,有思念。黄河在这里造就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06

作曲:马波

童声:杨轶涵男声:李永峰

此曲,独具匠心之处,是运用了童声作为音乐的开始,并以“你可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乐问”,配以扬琴、唢呐、笙的轻叹,与相互间的旋律交叉,直接将乐队带向了高潮,如同九原枢纽的繁忙景象,以及船工们紧张拉纤的画面,跃然于音乐之中。全曲应和着船夫一声“起帆——”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风格以内蒙西部区汉族民间音乐为选材。乐曲以吹打乐为主奏,全曲张弛有度,以一种人文的创作意识匀勒出这河中一景,给听者留有回味的空间与遐想。

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介入让这里的文化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历史上的包头有水旱码头之称,水路的便利让这里的人们赖以生存。那些古栈道、驿站、码头,以及用铿锵的船工号子表现生命存在音乐律动,汇聚成了九原地区的人文风貌。在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渡浙江问舟中人》这样描绘人船关系: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将当时的渡船心境,以及由此而匀勒出的“同舟共济”人人关系,表达得惟妙惟肖。

07

作曲:段泽兴

古筝:撖於昕陈艳蕾李艳

以内蒙西部区民歌和蒙古族民歌为元素。伴以悠扬的笛声与流水般的古筝,引入一路驼铃的茶香之路;随着旋律通过笙与古筝的陈述,将浓郁的内蒙西部区民歌如歌般呈现于我们的耳畔时,马林巴琴与古筝的音色对比,加之,在打击乐和乐队的呼应下,烘托出一幅多元齐聚的盛世与繁忙景象。旋律忽而趋于宁静,忽而趋向流动,忽而凸显古筝的恬静。最后,在古筝、笙的导引下,全曲趋向渐弱,象征着驼队带着茶香渐渐远去。

在我国北部草原上,曾有一条贯通南北的茶叶通道。她南连湖北赤壁羊楼洞、湖南安化、福建崇安等中国中南地区的茶区,北接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纵深。这是一条被历史风尘湮没的茶路,辉煌虽已褪去,然而,在拾缀历史记忆的文库中,依然存续着那曾经是飘香世界的茶香之路。待驼铃再次响起的时候,我们会在盛世的晨光中,闻香品志,踏铃起舞。

草原上每每听到那动听的驼铃声,犹如旱地遇甘霖,它带来了草原人的希望。这里我们描绘的是那种肩负使命、敢为天下先的晋商精神。

08

作曲:白浩钰

宋代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诗云:“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推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如今,古韵犹在,河灯点点,引来河神的注目,于是倒影成河上的星河,载着黄河的激情,祭祀四季的感悟。河灯,是今夜的舞者,把度诚的问候,赠给极目的远方,那里,曾走过一群踏灭狼烟的战士,还有远行的家人。

此曲,是以内蒙西部区的爬山调《说起这回娘家发了愁》为主题,铺陈出悠然的意境。随着笛子、笙、唢呐和人声等乐曲的有机组合,旋律在展开部中不断以平静、从容的律动上扬,随着人声介入,乐曲已被钩织成意境深远的结束部,最终,以寓意着人生由弱至盛,再由盛转入渐弱至渐远的生命常态结束。

09

内蒙古西部区民俗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风俗,则更显一方灵性

谈到西口文化我们不由的要说,它是包头乃致西部河套地区特有的一枝文化独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当年的走西口对包头以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0

作曲:段泽兴

四胡:任维中扬琴:张杰荣枚:赵官军

四块瓦:王荣贵张建新梆子:梁栋

此曲,以其诙谐、欢快的格调,衬以“四块瓦”打击乐的渲染,衬托出农家人在金秋时节获得丰收后的喜悦感和满足感。随着唢呐的进入,进一步将乐曲导入到更为热闹的气氛,在扬琴、四胡、打击乐等乐器的交叉组合中,音色发生了多层次和多段落的变化与对比。特别是以“四块瓦”为代表的打击乐形式的演绎,精彩独到的演奏方式更是令人称赞,为最后的结束部铺垫出与众不同的华彩。

11

作曲:白浩钰二胡:吕炳慧

记忆,是烛影的燃点。它燃烧出“走西口”的思念,随着那曲《想亲亲》的调子,如同一把带魂的老剪,剪起影落,烛泪一缕,往事成灰。自古以来,烛影是文人墨客邀灵请感的同行者。《烛影摇思》这部作品,可以将我们带进那个远去的烛影时代。那些在村前秉烛等待和思念亲人的身影,以及那些烛光中伴书苦读的学子故事一一在音乐的聆听中定格。

此曲,在呈现部中以二胡的诉说是演绎,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到了一个属于可以任意遐想的乐境之中;在展开部中,二胡与乐队律动对比加快,表现了迫切要见到亲人的的心情;乐曲在结束部中,音乐速度趋向减慢、减弱,似是表现了一种恍若将烛影当成亲人的错觉,终于,音乐如同渐渐燃尽的烛焰而渐渐弱去,有如瞬间蹦起的烛花,在倏忽间结束。

12

作曲:白浩钰

上元节,就是指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民间的重要的节日,相传上元节的燃灯习俗,与唐代佛教的东传有关,可谓是缘于中外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那时,寻常百姓家,每逢正月十五便家家燃灯敬供,还有闹元宵、打灯笼、舞狮子、闹社火等活动,把这一天的人们充实的无比幸福。开始就以打击乐营造出纷繁热向的景象:打击乐是此画的灵魂,一直主宰着展开部的旋律导向多种曲牌高度合一于打击乐以不同力度所表现出的音乐色彩,表现出蔚为壮观的上元灯景;在结束部中,打击乐依然是贯穿和凝聚全曲的主导,营造出红红火火的民间节日气氛。

13

作曲:段泽兴

男声:李永峰女声:韩海霞

黄河,从草原走过,浩浩荡荡,蜿蜒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你福祉四方,张国魂以砥砺民众;怒吼时,你惊涛骇浪,势不可挡;温柔时,你天水一色,婀娜多姿;沉思时,你若感悟的诗人,思泉涌流;勇猛时、你是冲锋的战士,气吞山河。日月星辰,九曲注海,生命经流不息。黄河乃中华之象征,国人心中的母亲河。黄河牵绊着中华儿女的魂魄,它舒缓有序的节奏抚慰着中华大地,永不停缓的步调造福着人类,人们永远颂扬这天来之水。母亲河成为了人们永远的话题。愿我们的家园繁荣昌盛,愿我们的文化像黄河之水源远流长。

乐曲以漫瀚调“达庆老爷”“天下黄河”为音乐素材。唢呐与乐队以号角般的气势导入:继而,在乐曲的展开部,以男声、女声的“乐问”天地人间的叙述方式,并衬以打击乐与乐队的烘托,释放出黄河草原儿女波澜壮阔的力量和情怀;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在乐队的烘托下引出黄河草原儿女的大合唱。

黄河,从草原走过…

宋代的王安石曾诗颂《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可以说,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象征的黄河,载着中华文明奔流至今,汇入大海,通纳于世界。更见证了她经流的地域的历史变化。所谓“黄河从这里走过”,即是寄寓了中国音乐家们(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对黄河的礼赞,这其中凝聚了他们有感于黄河旁的生活情景,继而讴歌出如火烈烈的旋律激情。在《黄河从草原走过》发行之际,谨以音乐的名义,向中国音乐家们致敬!向所有聆听本专辑和参与本专辑制作的人员致敬!

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

原创大型民族音乐

《黄河从草原走过》视频首发

这是一张致敬黄河的唱片,同时也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作品之一,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丁振刚院长及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为包头音乐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在前期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创作前期,与包头当地和全国著名作曲家委约音乐作品,上百人的包头漫瀚民族管弦乐队经过三个月的刻苦排练才进行作品录制。邀请著名指挥家张列老师担任《黄河从草原走过》整部作品的指挥,邀请著名录音师李小沛老师担任整部作品的录音,这部交响音画包含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以交响音画的形式体现蒙汉文化融合,描写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色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采用“以景喻情,以小见大”的方式抒发对于黄河流域的热爱和广阔中华的赞美之情,作品中记录了许多内蒙地区特有的调式,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富有色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好的录音形式记录,希望能够得以长久流传。

幕后主创中有不少都是包头当地的优秀艺术家,以娴熟的音乐创作手法谱写出的作品,富有当地音乐文化特色,同时也极具艺术感,呈现出一部独到的民族管弦交响音画。

年10月26号《黄河从草原走过》全球首发视频剪辑

独特的民族情怀造就非同寻常的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录音由录音大师李小沛亲自录制,所有录音设备要提前运至录音现场,录制前提前排练,《黄河从草原走过》虽然是一部交响音画也是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需要庞大的录音规模,作品从写作到乐器配置以及和声乃至音乐的整个发展过程都与西洋管弦乐完全不一样,西洋管弦乐追求融合,声音的分布均匀,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更具线条性,在录制中需要将民族管弦乐中每一个乐器的个性与和谐全部都表现出来,同时和声为线性旋律增添色彩,各个声部不仅要求清晰,还要保证声音的平衡与均匀,以音乐音响观为聆听者造就一个聆听的舞台,通过前期创作者与录制者沟通,互相给予创作空间。

录音现场

宏大的录音现场,要将民族管弦乐中的个性与和谐以平衡的方式呈现,音乐的合理性与艺术性需要录音师有极强的把控力。

蒙古部分特色乐器

《黄河从草原走过》中使用了口弦、冒顿潮尔、萨满鼓、喇嘛号、马头琴等富有内蒙地区特色的乐器,有些乐器的声音非常细小,在现场演奏中很难听清,但以录音手法表现,聆听者可以从唱片中清楚听到这些声音微小的乐器中发出的独特的声响,这些美丽且极具艺术性的声响以录音来记录,每一件乐器的声音音色、强度、位置等关系靠录音师来平衡,考究的录音技术与独特的录音审美也是这张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首发式现场赏析唱片第一章节《开篇·草原》中的《祭火》,这是非常发烧的一首作品,声音表现非常丰富,同时各个音色与器乐间的声音和谐、清晰,普通细小的乐器在舞台现场中并不清晰,而在这张唱片中依然非常清楚,将艺术上的美丽与真实完整呈现,震撼听感令人印象深刻。

黄河是中华象征,从草原蜿蜒至黄河,《黄河从草原走过》这样一部庞大的作品,所有参与者都在以乐音抒发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很多幕后艺术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包头人,作品也显得尤为真诚,庞大的幕后艺术团队与作品本身独特的美丽风姿构成这部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民族管弦交响音画作品,不少聆听者听过以后被这部讴歌黄河的音乐礼赞感动。

这一场延黄河蜿蜒而上的旅行

流入每一个聆听者的心里

流向崭新的未来时光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x/3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