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手艺人即将失传的ldquo木匠

什么朝代有的“木匠”无从考查,年前战囯的鲁班就发明了锯、墨斗、刨子、曲尺,鲁班是木匠的鼻祖,木匠是鲁班的大徒弟。明朝皇帝朱由校,就热爱木匠,不仅亲手打造家俱,还特邀民间木匠进宫搓商技艺。人称:“木匠皇帝”。

七十二行中,木匠是个大行,建房,造船,车辆,农具,民生用具都离不开木匠。直到今天木匠,还没有失传。但此木匠非彼木匠了。现在能看到的木匠也就三种。第一,工地上打混凝土支盒子的“木匠”。一把刀锯,一个羊角锤,一个钉兜子全部家当,工地叫木匠,其实是个钉钉子匠,算不上个木匠了。第二,装修“木匠”。房楼内部装修。用的都是现成的木料,木工板,贴面板,胶,连门都是量好尺寸工厂订做的,使用的都是电动工具电锯,电刨,气钉枪,做些楼房顶棚厨柜门套装饰。第三,就是割棺材的“木匠”了。

过去的木匠分专项,工具也捎有不同。建房“木匠”,亭台楼阁,上樑立柱,门窗隔扇,精雕细刻,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古老建筑的精华。农村制作农具的“木匠”叫砍犁木匠。犁,耧,耙,桶,扇车,牛俱,切草刀床,饸络床,碾,磨都离不开砍犁“木匠”。做车的木匠叫大车匠。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木制车辆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延续使用了数千年。九辋十八辐三套骡子拉的花轱辘大车,轮轴一体,跑大圐圙的牛板车,做工考究的轿车,能装三四百斤的手推独轮车,都出自大车匠的手。制作车辆用的都是硬杂木,而且加工余量大,大车匠最常用的工具是“锛子”,练就了一手锛木的硬工夫。据说二道弯有一个大车匠叫“二秃子”,赤脚用大母指踩住葫芦籽,一锛子砍下去能籽壳一分为二,不伤脚。再说做家具“木匠”了。过去家具木匠都有铺面,叫“嫁妆舖”。五尺紫漆大柜带锁子,铜视见,铺柜床子,碗柜子,梳妆台,棹椅板橙。六七十年代行时板箱代座子,马官儿柜,上头放面,下头放厨具碗盏,都是家具木匠的的活。嫁妆铺都有油匠,家俱“木匠”的工具最多,对缝的边刨,二尺多的大推刨,二虎头刨,小推刨,净面刨,盖顶,拨槽,线刨,窄带,洼面,光推刨不下几十种。大锯,小锯,戳锯,截条,凿子,扁铲等应有的尽有。

木匠也是个苦力活,过去没有电锯,全靠人工拉。把一根园木三面打上线挷石桩上两人来回拉,后来有了戳锯,搭个架子,一上一下拉。豁一片板子很费事费力。再说做棺材的“木匠”做棺材的木匠大多都有铺面,叫棺材铺。有人叫去割寿材的也出外工,除了现卖,也做存货,为省地方存放都做成四片叫(四块瓦),卖的时候再穿起来。棺材以厚为贵,多以松木制割,从一寸到四寸,五寸厚叫敖五材。柏木大小头价钱贵,有钱人葬用。半寸厚的棺材叫狗碰头,不能做卯子,全部用钉子订的,穷人用。连狗碰头买不起就用蓆子圈了。

还有一种“木匠”不起眼,但凡是烧火的都离不了。这就是做风葙的木匠,也叫风箱匠。铧炉化铁用的四个人拉的单背杆大风箱,铁匠,铜匠,家庭做饭用风箱。手艺匠人炉子用的小风箱,木匠都做不了,只能风箱匠做。风箱由箱子,毛头,背杆,风筒,风嘴,耐磨子组成,为光滑好拉,风箱内和背杆都的烤热打黄蜡。做风箱不仅包含了木匠手艺,还有决巧。毛头是用鸡毛转圈扎上去的,和风箱密封。做不好拉动沉,还风小,由其出风口的巧舌,烧火时会发出有节奏清脆叮当的响声。不知道巧门做出的风箱不好用,发声沉闷,60年代还有走街串巷修风箱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楼房是框架结构,运输飞机高铁时代,家具都是数控加工,流水线生产,原始的风箱由鼓风机替代了,失传的老手艺成了讲给后辈的故事。

作者:陈杰运,年出生于丰镇,曾在砂石厂、汽车配件厂、合机厂、一塑、四塑等企业工作任职。工匠出生,擅长技术活。下岗后自谋职业。

《丰镇手艺人》征稿

在历史的长河中,“手艺人”一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手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无声无息离开了舞台,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有些手艺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仍在继续,值得我们去弘扬;有些手艺价值尚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不管如何,手艺人给我们留下不可或缺的价值。

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为此,北京丰镇同乡会将通过文章、图片、视频的形式反映丰镇手艺人的真实故事,挖掘手艺人的点点滴滴,传播丰镇文化,抒发对家乡传统工艺的眷念。

同时,北京丰镇同乡会还联合丰镇报社、丰镇作家协会在《丰镇报》开设“丰镇手艺人”专栏,甄选佳作,同步刊发。

愿工匠精神永存!欢迎您来稿!

丰镇同乡会

我们都是丰镇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x/3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