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麻醉方法和装置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17742.html

全身麻醉是小儿麻醉最常用的方法,除小手术可在面罩紧闭法吸入麻醉、静脉或肌肉麻醉下完成外,较大手术全麻均应在气管内麻醉下进行。此外,部位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臂丛阻滞及其他神经阻滞)在国内外的应用有增多趋势。

一、全身麻醉

(一)常用药物

1.氟烷氟烷具有无刺激性,不燃烧爆炸,全麻药效强,早期抑制咽喉反射,使呼吸道分泌物减少,便于呼吸管理等优点,是小儿常用的全麻药。氟烷的最低肺泡气浓度(MAC)和50%有效剂量(ED50)随年龄而不同,年龄越小,MAC越高。由于小儿维持麻醉所需氟烷浓度较高,麻醉期间易出现心肌抑制、心排血量下降、低血压等心血管抑制作用。氟烷抑制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减少,为避免二氧化碳蓄积,麻醉期间应进行扶助或控制呼吸。与其它吸入麻醉药相比,氟烷价格较廉。氟烷的肝脏毒性作用并不比其他全麻药高。小儿“氟烷肝炎”全世界报道不足20例,与小儿已应用数百万例氟烷相比,其发生率很低,因此小儿应用氟烷是安全的。对小儿短小手术、诊断性检查、吸入麻醉诱导、气道管理困难及哮喘病儿,氟烷是很好的吸入麻醉药。氟烷的缺点是血/气分配系数较高,脂肪/血分配系数也高,因此起效慢、维持时间长、器官毒性可能增加。在肥胖小儿、使用酶诱导药、近期接受过氟烷麻醉以及对氟烷“敏感”的小儿,应相对禁忌使用氟烷。氟烷麻醉下散热较多,且使心肌对儿茶酚胺类药应激性增加,也是其缺点。

2.恩氟烷是强效吸入全麻药,不燃烧不爆炸,血/气分配系数1.9,麻醉诱导及苏醒快,麻醉深度易于调节。恩氟烷代谢降价产物少(2.4%),远低于氟烷(10%~15%),因此对肝肾影响小,并发症少。恩氟烷抑制呼吸,但呼吸道干燥,对循环的抑制比氟烷小,有强化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麻醉时肌松药用量可以减少。恩氟烷是强支气管扩张药,适宜于哮喘病儿的麻醉。恩氟烷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应激性。恩氟烷的缺点是引起面颈部和四肢肌肉震颤,甚至抽搐,脑电图出现棘波,深麻醉及过度通气时尤易产生,故小儿用恩氟烷麻醉时应尽量保持浅麻醉,少用控制呼吸,以免引起抽搐。

3.异氟烷是恩氟烷的同分异构体,分子量与恩氟烷相同,其血/气分配系数为1.4,麻醉诱导及苏醒快,代谢降价产物仅0.17%,因此肝肾毒性小。异氟烷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引起咳嗽、屏气,甚至出现喉或支气管痉挛,不宜单独用于小儿麻醉诱导。可先用静脉麻醉,待小儿入睡后再吸入0.5%~1%异氟烷,以后将吸入浓度逐渐增至2%~3%,维持麻醉用1.5%~2%,常与氧化亚氮-氧合用,异氟烷对循环抑制较轻,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但血容量不足的小儿用异氟烷容易引起血压下降。

4.七氟烷血/气分配系数0.63,因此诱导及苏醒迅速,七氟烷MAC比氟烷及异氟烷高,新生儿MAC是3%,1~6月3.3%,6月以上小儿为2.5%。七氟烷气味比异氟烷好,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易为病儿所接受。七氟烷很适合于小儿麻醉诱导及维持,其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合用肾上腺素不诱发心律失常。七氟烷对心肌收缩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临床应用浓度,血压不下降。七氟烷对呼吸有抑制,能增加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七氟烷体内代谢率2.9%,比异氟烷高,但用药后肝肾功能仍正常。七氟烷与钠石灰相互作用可产生肾毒性代谢产物,在小儿低流量紧闭麻醉应予注意。目前认为对肝肾功能不全、颅内高压、恶性高热易感病儿、肥胖小儿均应慎用或不用。

5.地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仅0.42,诱导及苏醒迅速,但地氟烷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单独诱导时可发生呛咳、屏气、分泌物增加及喉痉挛,临床上常先用氟烷吸入诱导后再改用地氟烷吸入,手术完毕病儿可迅速苏醒。地氟烷脂溶性低,故麻醉效能低,MAC高,新生儿为9.2%,1~6月9.4%,7~12月9.9%,1~3岁8.7%,5~12岁8%。地氟烷对心血管抑制作用比异氟烷小,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不比氟烷和异氟烷强。地氟烷代谢率低,仅0.02%,是现有吸入麻醉药中体内生物转化最少的麻醉药。当快速吸入高浓度地氟烷时,因交感神经系激活,偶而可出现高血压及心动过速。

6.氯胺酮近年来很重视氯胺酮在小儿麻醉的应用,氯胺酮易溶于水,无刺激性,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氯胺酮不仅静脉注射而且肌肉注射也有效。氯胺酮对各器官毒性作用小,可以重复用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静脉注射2mg/kg,注射后60~90s后入睡,维持10~15min,肌肉注射5~6mg/kg,2~8min入睡,维持20min。氯胺酮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麻醉前必须应用颠茄类药物。氯胺酮适用于浅表小手术、烧伤换药、诊断性操作的麻醉以及全麻诱导。氯胺酮诱导时有暂时性心血管兴奋作用,使血压、心排血量、脉搏均升高,中心静脉压及外周血管阻力也增加。

早期曾认为氯胺酮安全而无并发症,甚至提出饱食病儿可选用氯胺酮麻醉。研究发现,氯胺酮麻醉时喉反射有抑制,故饱胃病儿不能用氯胺酮。新生儿或6月以下婴儿用氯胺酮后可发生呼吸抑制,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我院曾对44例3月~15岁全身情况良好的小儿,在门诊小手术(疝囊高位结扎、包皮环切等)行氯胺酮肌肉注射麻醉,麻醉后5min可引起脉搏-氧饱和度(SpO2)下降,持续5~15min,虽下降后SpO2均值仍在正常范围,但有11例(25%)SpO2低于正常,出现低氧血症,故对氯胺酮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必须高度重视,麻醉时应给氧,最好能监测SpO2。

休克及低心排量小儿用氯胺酮后,由于其负性心肌肌力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甚至心跳骤停。国内外文献均已有报道,故休克病儿不宜用氯胺酮麻醉。

氯胺酮无肌松作用,也不抑制内脏反射,腹部手术不宜单独应用。氯胺酮增加脑血流及脑氧耗,增高颅内压,神经外科麻醉时应慎用。氯胺酮麻醉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33%~44%),术后苏醒延迟,有时呈烦躁不安,是其缺点,术后幻觉及恶梦在小儿少见,如与咪达唑仑或地西泮同用,发生率还可下降。

7.异丙酚是具有高度亲脂性的静脉麻醉药,静脉注射后快速分布至血管丰富的器官,麻醉起效快而平顺,能在一次臂脑循环内发挥作用,呛咳、呃逆发生率低。麻醉强度是硫喷妥钠的1.8倍,代谢清除率快,是硫喷妥钠的10倍。由于小儿中央室分布容积大,且清除率快,故小儿异丙酚剂量按公斤体重计比成人大,需2.5~3mg/kg方能达到诱导效果。由于清除快,分布广,需连续静脉输注才能达到预计的稳态血药浓度,维持镇静催眠效果。异丙酚有呼吸抑制作用,其发生及持续时间与剂量有关,2.5mg/kg静脉注射时20%病儿有呼吸暂停,故麻醉时需吸氧和加强呼吸道管理。使用异丙酚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排血量和体循环阻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不引起心率增快,故可减轻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异丙酚可直接抑制心肌,心肌氧耗量下降。异丙酚可降低颅内压,脑氧耗量、脑血流及脑代谢率均有下降,眼内压也有降低。异丙酚麻醉恢复时间早,病儿清醒迅速,脑功能如精神活动、认知能力恢复完善,麻醉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异丙酚的缺点是注射时疼痛,发生率高达33%~50%,应选择肘前大静脉注射,药液中加入利多卡因0.2mg/kg可减轻甚或消除注射痛。小儿用异丙酚诱导时可发生不自主运动,其原因不明,因此在需绝对镇静的情况如CT、MRI检查时不宜用异丙酚。异丙酚无镇痛作用,手术时必须辅用其他麻醉药及镇痛药。由于诱导平顺,起效迅速,麻醉深度易控,苏醒快且脑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故异丙酚适于小儿门诊手术及某些诊断性检查的麻醉。

8.肌肉松弛药

(1)琥珀胆碱是目前临床上唯一应用的去极化肌松药,作用起效快,静脉注射1mg/kg后45s即产生满意的肌松作用,可供气管插管。以往认为新生儿对琥珀胆碱呈抗药,需用较大剂量,目前认为以公斤体重计算剂量,用药后肌松程度与年龄成反比;如以体表面积作为用药指标,按40mg/m2用药,新生儿、成人均可产生完全肌松,其10%、50%、90%恢复时间也相同。

小儿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易产生心动过缓,肌肉注射则无心律改变,麻醉前用阿托品可预防静脉注射琥珀胆碱后心律失常。

静脉注射琥珀胆碱可引起血钾升高,对严重烧伤、创伤或截瘫患儿施行手术,禁用琥珀胆碱。

小儿用琥珀胆碱后胃内压增加很少,成人用琥珀胆碱胃内压平均增高0.93kPa(95cmH2O),最高达4.02kPa(41cmH2O),小儿仅增高0.40kPa(4cmH2O)。小儿用琥珀胆碱可促使肌红蛋白释出,20%病儿呈肌红蛋白血症。

由于琥珀胆碱无拮抗药,且用药后副反应多,目前只用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间已不再应用,随着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临床应用,琥珀胆碱在临床上将逐渐淘汰。

(2)潘库溴铵是非去极化肌松药,小儿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剂量以kg体重计,与成人相同。小儿分布容积大,肌松药到达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浓度低,而小儿产生肌松需要的浓度比成人低,故小儿肌松药剂量以体重计与成人相同。潘库溴铵无神经节阻滞作用,组胺释放少,不产生支气管痉挛,但可引起心率增快,收缩压有上升倾向,特别适宜与芬太尼麻醉配合应用,可解除芬太尼所致的心率减慢作用,剂量为0.08mg/kg静脉注射,作用维持30~45min。

(3)阿曲库铵是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其特点是在体温37℃和pH7.4的生理状态下能在体内自行降介(Hofmann效应),其消除不依赖肝肾功能,主要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

静脉注射0.3~0.6mg/kg,1~2min即可进行气管插管,作用维持15~30min。阿曲库铵优点是不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大剂量可使组胺释放,但其量仅箭毒的1/3。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脏病儿应用阿曲库铵很适宜。

(4)维库溴铵是潘库溴铵衍生物,肌松强度是潘库溴铵的1.5倍,时效仅潘库溴铵的1/3~1/2,维库溴铵无明显心血管作用。本药自肝脏摄取自胆汁排出,肾脏消除维库溴铵的作用较小,肾功能不全患儿仍可应用。剂量0.08mg/kg,维持25~30min。

(5)米库氯铵(Mivacurium)是新合成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其ED95是0.08~0.1mg/kg,应用2倍ED95量静脉注射,起效时间是1.6~1.9min,与阿曲库铵、维库溴铵起效时间2min相似,但比琥珀胆碱起效时间(45s)慢。作用时间14min,是阿曲库铵的1/3,维库溴铵的1/2。米库氯铵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对植物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无不良反应,主要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其水解速度相当于琥珀胆碱的88%。米库氯铵可望作为琥珀胆碱的替代药。用作气管插管时其剂量为0.20mg/kg,维持肌松时剂量为0.10mg/kg。

(6)罗库溴铵与维库溴铵相同,是单季铵甾类肌松药,ED90是0.3mg/kg,按2倍ED90剂量(0.6mg/kg)给药,起效时间1~2min,如按1.2mg/kg给药,可在60s时达到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罗库溴铵有中度迷走神经阻滞作用,血压轻度增高,心率有时可加快,但无组胺释放作用。常用剂量0.3~0.6mg/kg,维持20~24min。

(7)哌库溴铵是长效肌松药,按0.08~0.10mg/kg给药,3~5min起效,可维持肌松90min。本药对心血管系统基本无影响,适用于心血管手术。

非去极化肌松药可用胆碱酯酶抑制药新斯的明拮抗,可根据临床情况及神经刺激器监测四个成串刺激后T4/T1比值决定是否需用拮抗药。新生儿及婴儿即使临床上呼吸已恢复也要用拮抗药,因任何呼吸动作增加均可导致呼吸肌疲劳及呼吸衰竭。应用剂量是新斯的明0.02~0.04mg/kg加阿托品0.01~0.02mg/kg同时静脉注射。肌松药作用恢复的征象是小儿能抬腿举臂,四个成串刺激时手指均有反应。

(二)气管内麻醉和麻醉装置

气管插管可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呼吸管理及应用肌松药,优点较多。因此,小儿麻醉中以气管内麻醉最为常用,尤以重危病儿、婴儿、头颈、胸部手术以及腹部大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手术全身麻醉时均应选用气管内麻醉,以策安全。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包括插管损伤、喉水肿、导管扭曲、导管阻塞、呼吸阻力增加、拔管喉痉挛等。小儿气管内麻醉后喉水肿少见,我院统计~年发生率为0.19%,近年来已降至0.05%以下。预防气管插管后喉水肿的措施有:①选用合适大小及优质的导管;②导管严格消毒;③麻醉期间避免导管与气管粘膜摩擦;④疑有喉水肿者,喉头局部用麻黄碱及地塞米松喷雾,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施行气管内麻醉期间需严密观察病情,注意预防上述并发症,但总的说来,气管插管优点远远超过其缺点,应尽量选用。气管导管现均选用对组织无刺激性的塑料导管,导管以内径(mm)编号,管壁应薄,6岁以下,导管不加套囊(5.5~6mm内径),6岁以上导管可加套囊,导管大小以1.53~2.04kPa(15~20cmH2O)加压时有轻度漏气为合适,如以1.0kPa(10cmH2O)加压时漏气明显,应更换气管导管。表58-7为小儿气管导管选择(内径及插入长度估计),可供参考。导管上有长度(cm)标志,经口腔插管时其长度为10+2岁cm,固定导管时应了解插入长度,可避免插管过深。气管导管连接管的口径应与导管内径相等(可用塑料外套管将二者连接),并应紧密连接,不留间隙,以免连接处屈曲。插管后应作两侧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相等才可固定导管。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后再进行两肺听诊,以及时发现导管滑出气管或误入一侧支气管。

气管插管需较深的麻醉,套囊充气后对气管粘膜有压迫,插管后可能有喉痛、喉水肿等并发症。为了克服这些问题,Brain设计制作了新型通气道,将导管尖端接一卵圆形扁平罩,罩的周围镶嵌充气囊,称喉罩通气道,将喉罩通气道经明视或盲探法插至咽喉部,覆盖声门部位,充气后在喉周围形成密闭圈(图58-1),既可让病儿自主呼吸,也可施行正压通气。与气管插管比较,喉罩刺激小,不引起呛咳,特别适用于自主呼吸下进行眼、耳鼻喉科短小手术。喉罩通气道插入和拔出时心血管系统反应小,在需要反复麻醉或要避免血压、眼压波动的病儿,应用喉罩通气道很有益,术后很少发生喉痛,不会发生喉水肿。小儿用2号或2.5号喉罩通气道,2号需注气7~10ml;2.5号需注气14ml;新生儿用1号注气2~5ml。

图58-1小儿喉罩通气道置入咽喉,覆盖声门部位的位置图

小儿短小手术用喉罩通气道,可避免气管插管后遗症,有先天性小颌、舌下坠、腭裂的Pierre-Robin综合征患儿,气管插管困难,可用喉罩通气道维持麻醉。对需频繁施行麻醉的病儿(如烧伤换药、放射治疗),用喉罩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避免反复气管插管。

喉罩通气道插入操作简单,初学者经几次训练即可掌握,在急救复苏中可作为紧急通气使用。

喉罩通气道已在小儿麻醉中逐步推广,Miyasaki报道例小儿应用喉罩通气道,一次插入者例,2~3次插入成功者6例,3次以上插入3例,失败3例,并发症有咽部损伤2例,系因扁桃腺肥大操作擦伤所致;喉痉挛3例,系麻醉过浅所致,1例体位改变,喉罩通气道扭曲引起气道梗阻,调整体位后恢复正常;腹胀4例。

喉罩通气道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情况下,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进行控制呼吸,是小儿麻醉有用的方法,但肠梗阻、俯卧位手术病儿禁用。

气管插管或喉罩通气道插入后可连接AyreT管装置(图58-2)或Jackson-Rees改良Ayre装置(图58-3)维持麻醉。AyreT形管装置结构简单、无活瓣,对呼吸阻力小。当气流量是病儿分钟通气量的2倍时,可避免重吸入。气流量过低,二氧化碳可被重吸入,且麻醉药可被稀释,呼气端加延长管可减少空气稀释,从而增加氧及麻醉药浓度。气流量过高,可引起肺持续高压,麻醉药也浪费。Ayre装置主要供自主呼吸时应用,如需控制呼吸,需堵塞T管开口端加压,放开时减压,操作不方便。Jackson-Rees改良Ayre装置在Ayre装置基础上加螺纹管及贮气囊,便于控制呼吸,现已取代Ayre装置在小儿麻醉广泛应用,其优点是无效腔及呼吸阻力小,可单手加压,便于呼吸管理。缺点是干燥气体吸入,有体热丧失。

近年来,又推广应用Bain装置。此系双套管装置,是一根直径22mm、长1.5m的塑料呼气螺纹管,其内有一根输氧及麻醉气体的塑料管,两管形成一个同轴系统(图58-4),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适用于任何年龄等优点。Bain装置作为部分重复吸入系统可控制病儿二氧化碳浓度,避免麻醉时低碳酸血症,从而维持较满意的心排血量和脑血流量,避免氧离解曲线左移和细胞外钾离子减少。由于Bain装置的管道很长,尤其适用于神经外科及头面部手术,手术期间麻醉医师可远离病儿头部进行呼吸管理,而不致影响手术操作。应用Bain装置的气流量是每minml/kg,最低气流量至少应为3.5L/min。自主呼吸时,气流量应比控制呼吸时增加50%。除上述装置外,各种无重复吸入活瓣在小儿麻醉已很少应用。

小儿应用循环紧闭法麻醉近年来逐渐得到推广,但麻醉机部件要适当改进,衔接管无效腔要小,用15mm塑料螺纹管替代麻醉机上的22mm橡胶螺纹管,储气囊改用~ml容量,麻醉呼吸器内的呼吸风箱改用小儿风箱,同时麻醉期间进行控制呼吸,可以代偿呼吸阻力及无效腔的增加。实践已证明小儿应用成人麻醉机进行循环紧闭麻醉是完全可行的。

二、部位麻醉

由于“日间”手术和门诊手术在小儿手术中的比例日益增加(美国占70%~80%)以及术后镇痛的广泛开展,部位麻醉在国内外的应用逐渐增多。在合理应用基础麻醉或辅助药的情况下,小儿可在部位麻醉下进行手术,年长儿童甚至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部位麻醉。

局部麻醉可应用门诊小手术(如包皮环切术、皮脂囊肿切除术等),局麻药以0.5%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为常用,一次应用最大剂量普鲁卡因不超过8mg/kg,利多卡因5mg/kg,以防逾量中毒。

小儿椎管内麻醉国内应用较多,取得了一定经验。蛛网膜下腔阻滞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的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小儿体表解剖标志清晰,脊柱韧带富于弹性,施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时各层次感觉明显,穿刺并无困难。小儿脊柱较为平直,穿刺点宜选用腰3~4间隙,以避免阻滞平面扩散过高。小儿循环系代偿能力较大,术中血压较易维持平稳,但如麻醉平面超过胸4脊神经,血压仍可能降低,作者单位例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中血压下降4kPa者占3.44%。阻滞平面超过胸4,呼吸可部分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增高。小儿蛛网膜下腔常用局麻药有丁卡因、布比卡因及利多卡因,剂量可按体重、年龄或脊柱长度(第七颈椎棘突至骶裂孔距离,简称椎长)计算,见表58-8。

按体重计算脊麻用药,剂量常偏小,麻醉平面可能不够,一般均按年龄及脊柱长度给药。药液中加入1:0肾上腺素0.1ml后,丁卡因及布比卡因麻醉时间维持1.5~2h,利多卡因维持麻醉1h左右,但利多卡因阻滞平面易扩散,影响呼吸和循环,现较少应用。本院现根据脊柱长度用药,下腹部手术用布比卡因0.15mg/cm,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用0.12mg/cm,注药后2min起效,麻醉可维持1.5~2h。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虽简单,但麻醉管理不能忽视,麻醉期间应吸氧,并常规监测血压、呼吸及氧饱和度,并应有麻醉机及急救用物准备在侧,以便随时处理。小儿特点是当下肢麻木或有内脏牵拉反应时,常难以忍受而出现哭闹,应及时应用辅助药物。小儿循环时间快,腰椎穿刺后损失的脑脊液易于恢复,故小儿脊麻后头痛发生率低,本院例小儿脊麻,发生头痛12例,发生率0.06%。此外,脊麻后尿潴留也少见。

小儿硬膜外腔含脂肪组织、淋巴管及血管丛较丰富,腔内间隙相对较少,而脂肪组织较为疏松,有利于药液扩散,但椎间孔通畅,药液由此漏至椎旁间隙的量也相对增多,故小儿硬膜外脊神经阻滞节段的数量并不完全按药液量的增加而呈比例地增加。小儿硬膜外腔脊神经细,鞘膜薄,故麻醉作用较成人出现早,药物浓度也可相应降低。随着年龄增长,小儿脊神经由细变粗,神经鞘膜由薄到厚,局麻药的有效浓度也和成人相似。小儿骶管腔容积很小,仅1~5ml,从骶管腔给药,麻醉药可向胸部硬膜外腔扩散。婴幼儿按常用剂量用药,麻醉可达第4~6胸脊神经平面,故新生儿及婴儿经骶管阻滞可行上腹部手术。

小儿硬膜外阻滞常用药物是0.7%~1.5%利多卡因,按8~10mg/kg计算剂量,0.1%~0.2%布比卡因,按1.5~2mg/kg用药,0.1%~0.2%丁卡因,按1.2~1.5mg/kg给药,计算总量后先注入总量的1/4,作为试验剂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症象后再注入剩余量。硬膜外阻滞后可产生满意的镇痛及肌肉松弛。

小儿硬膜外阻滞的应用指征,尚无一致意见。有些单位小儿腹部手术常规应用硬膜外阻滞,有些单位则仅在下腹部及会阴手术中应用。小儿施行硬膜外阻滞时,辅助药的用量必须控制,如大量应用多种辅助药物,反而使麻醉管理复杂化,亦易于引起呼吸循环并发症,故对适应症的掌握必须慎重。为解决小儿硬膜外阻滞内脏牵拉不适和阻滞平面高影响呼吸的问题,目前应用硬膜外阻滞与气管内全麻复合麻醉,这样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可以保留,而牵拉不适可以消除,复合麻醉便于呼吸管理,可进行控制呼吸,可不必顾虑阻滞平面引起呼吸抑制。硬膜外与全麻复合,全麻药及肌松药用量可以减少,应激反应也减少,术毕可早期拔管,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并可通过硬膜外导管进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治疗。全麻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应用使小儿硬膜外阻滞的应用指征扩大至胸腹部大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国内外获得推广。

小儿不易合作,常需在浅全麻下施行神经阻滞,由于周围神经刺激器的临床应用,使小儿神经阻滞的效果提高,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

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较多,以腋路法为常用,在腋动脉上缘或下缘进针,当穿刺针出现与腋动脉一致的摆动时,确认针已进入腋鞘,注入1%利多卡因8~10ml/kg,药液中加肾上腺素5ug/ml,由于局麻药液相对较大,阻滞效果常很满意,但注药时要防止注入血管内而导致局麻药毒性反应。此法不要求小儿指出异感,故常用,特别使用于急诊饱食小儿。除腋路法外,也可选用经肌间沟阻滞,进针后通过周围神经刺激器测定相应的肌颤搐部位,即使小儿在基础麻醉情况下,也可正确定位,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除臂丛神经阻滞外,下肢手术可用坐骨神经阻滞,对腹股沟手术可应用髂腹股沟下神经阻滞。

转发、分享

更多内容,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yy/4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