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终于决定胡服骑射了,赵国通过这一次改革强大起来了。其实说起来,胡服骑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胫衣变成了裤子。这款裤子,当然设计师就是赵武灵王了。不过他搞出来的裤子,在当时其实是开档的。中国人其实是穿了很久的开裆裤的,直到汉朝以后才慢慢过度变成死档裤,当时还叫穷裤呢,就是贫穷的穷。穿上了这种所谓的穷裤,也就意味着大伙儿可以坐椅子了。在此之前,那是不能坐椅子的,必须跪着,以免走光露点。有了椅子了,那桌子当然也就相应的高离地面,再也不是战国期间那些低矮的几案了,人们对房屋内空间的使用也逐渐升高了,慢慢慢慢就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除了裤子要改,脑袋上也得改。赵武灵王以身作则,把胡王的王冠扣在自己脑门上了,冠鼎装饰了黄金的小蝉,就是到了夏天吱吱叫的那个蝉,俗称知了。
这个蝉吧,是当时胡人的吉祥物,在近代北方经常出土一些金蝉、玉蝉的之类的东西,就是当时胡人留下的遗物了。除了放金蝉之外,上面还有两条貂鼠尾从冠的两耳下垂,直到胸前。因为有了金蝉和貂尾,所以这顶冠也叫貂蝉冠。
这可不是忽悠的,因为根据史书《汉官仪》当中说,汉朝时的貂蝉冠,就是从赵武灵王来的。原文是说,貂蝉冠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也有说,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也就是说用黄金来装饰王冠,冠下垂两条貂尾,直达胸前以表尊贵。从这个角度讲,后来吕布戴的帽子颇有点貂蝉冠的样子,再深一步说,他的女人也叫貂婵,看来这俩位是前世修下的缘分吧。
我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当赵武灵王戴上这样的帽子走出来的时候,这已经不是赵武灵王了,可以叫赵帮主啦。老大换了衣服,臣下也得跟着换。按照赵武灵王的要求彻底换,所以武官文官的衣服通通都有自己的胡人特色。带兵打仗的武官们,他们的帽子是最漂亮的,下巴上找根青丝绳的那种,帽顶上有一圈缨子举着,左右各插两根野鸡毛。不过这野鸡毛,可不是随便到山上揪根毛下来就插到头上,得是两根野鸡翎,而且必须用鹖的毛,鹖是什么东西呢?这个字呢,是喝水的喝去掉口字边,在右边再加个鸟字。
根据《汉官仪》这本史书说,汉官仪,顾名思义就是说汉朝时官员们的仪态。这本书上说,鹖,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这大意是说,鹖这种东西是一种非常勇猛的雉鸟,它打起架来,非要拼个你死我活,最后有一方死掉才停止。
所以赵武灵王用此来表彰他手下的武士。雉鸟,大伙都知道,这雄雉鸟身上的羽毛特别好看,经常会被拔下来做装饰。说到这儿您就明白了,这野鸡毛不是随便拔的,那是得拔好看的,而且有代表性意义的野鸡身上的毛。
鹖这种野鸡,其实最让人佩服,本性刚烈,专产于山西上党这个地方。不管用鸡爪抓住什么东西都会努力把它捏碎;如果两只鹖放在一起,就马上会引发斗殴,打起来还都不客气,直到斗死一只为止。用它鲜艳的赤红色的尾巴上的羽毛,插在武士的帽子上,象征着就是武士的勇敢精神,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这种想法显然让鹖鸟非常的苦恼,就因为自己的尾巴长得漂亮就招来杀身大祸,这到哪说理去?而且不光是胡人和赵国的武官们脑门上是这东西,汉朝以后,骑士冠上也是这个东西。这么滥用下去,还不给捕光杀光了。
到了清代,六品以下的顶戴花翎,依然用的是这种鹖尾,叫做蓝翎。可见这种鸟到清朝时还没灭绝,也真够能挺的。不过到现在估计差不多了,不是说现在的人还在脑门上插尾毛,而是说现在的人喜欢吃野味。
不仅是武官的脑门上换东西了,普通士兵的脑门上也换东西了,带上了胡人的帽子。这种帽子不同于中原人士,中原人是戴着叫冠,冠这种东西,说是帽子,其实没有什么实用的,也就是一个圈或是一个棍儿什么的弄在脑门上,倒是有点像孙悟空脑门上的紧箍咒,只表示身份,不能保暖,最多可以把头发给梳起来。但胡人的帽子那是不一样的,那是有保暖脑门、防风沙用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爪牙帽子,那是用动物皮革做成的,顾名思义,就像爪牙一样,紧紧的扣在头上。不过赵武灵王倒是没用皮革,而是用黑色的绫绢来做,给士兵戴在头上,说起来倒是有点像现在的护士帽,当然,也更像二战期间盟军士兵头上戴的挺行帽。
赵国的老百姓也喜欢把这种帽子戴给那些胎毛稀疏的小孩子,但是大人的老百姓不戴,当时成年老百姓还是带块抹布顶在头上,叫巾帻。帻字呢,就是毛巾的巾加个责备的责。帽子这种胡人的东西,彻底征服了汉人是在魏晋之后,乌纱帽,四块瓦,东坡帽,都开始流行了,兼具冠和帽的特点,既能包住头保暖又能体现身份。
头上的问题解决了,脚上的问题也得考虑。脚上也得改,穿靴子,这也是胡人的专利,当时的中原人士不穿靴子的,穿的叫履,成语郑人买履的履。履是什么做的呢?
它的面料是麻的或是布的,有钱的人就穿丝绸面料的。我们不是跟您说过吗,当时的人穿的衣服叫深衣,这深衣很大,可以垂到地面上的。所以当时人穿的履的鞋帮非常的低,低到了露出大半个脚面的地步。轻盈倒是轻盈了,但跑起来很不跟脚。
你想象一下这跟拖鞋就差不多了,战场上可不是家里的木地板,到处是泥土飞扬,下起雨来泥泞一片。得!泥土还不把这个美丽的履给弄脏了。偶尔在跑到石子上还得硌脚。因为鞋底是布做的,那种密密麻麻的针脚,诶,跑着跑着说不定这鞋就跑丢了。战场上一片混乱,找不到组织就算了,连鞋也找不到,那实在也是太丢人的一件事儿了。总之吧,履这个东西适合民间穿着,绝对不合适战场的。
如果,在履下面加一层木底,这样底结实了,倒是可以防范泥巴,也不硌脚了。这就是屐,就是木屐的屐,现在日本人还经常穿的那种。木屐虽然不怕泥路,但是硬底不能弯,穿上之后,呵呵,很不好意思,只好像日本美女那样摇着屁股走路了。当然,这种走路的方式在公子哥儿的家里或是在后花园里,那固然是非常好看的,但在战场上估计走着走着就保不住命了。
胡人呢?胡人穿的是皮靴,软硬合适,防泥,善跑,可以骑马,又可以走路。骑马的时候就用高筒靴,一直护着膝盖以下。靴筒上还装饰着几十个上百个青铜炮什么东西的,晶莹闪亮,威武夺目,一跑起来叮当乱响,整个一灵光闪闪的大马哈鱼。
所以赵武灵王决定,把靴子也拿回来给自己的士兵穿。经过他强力的推荐之后,大伙都发现,穿靴子自然有它的好处,所以,靴子也就慢慢的走入了军队和民间,男女都有穿的。流传到后世,到了隋朝以后当官的是必须穿靴子的,叫皂靴。肥皂的皂,这是皮做的。皂靴的好处很大,比如说,一不高兴,踢老百姓的屁股的时候是比较给力的。
总之一句话,帽子靴子裤子,现在我们穿在身上的时尚潮品,那都是胡人骑马民族的发明。而在公元前年距今多年以前,想让大伙儿都穿上这种东西,那是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不过不得不承认,当赵国的士卒们穿上了骑马民族的漂亮靴子,头上带着爪牙帽子,上身短衣,下摆及腰,外皮金甲,腿穿现代化的长裤子,手持长戟,风姿飒爽,驰骋沙场,游击嬉戏,那实在是酷毙了!
如果一定要把赵武灵王划入某种人的范围之内的话,也就是说要分门派的话,应该属于法家。这是一个打破世俗观念、极具创意的门派。法家是个特立独行的门派,法家分子是孤单的行路人。赵武灵王就像当年的商鞅一样,曲高和寡。在一定程度上,赵武灵王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精华,简单来说四个字:富国强兵。简单到人人都会有这个梦想,简单到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却是寥寥可数。赵武灵王就在这一条孤单的道路上迈步前行。
古人有云:“三代不同礼而亡,五霸不同法而霸。”这个世界谁不改变,谁就要被淘汰,许多人都不愿意改变的,因为大伙都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去冒险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几千年来一直自认为是正统文化的中原,从羌、狄、胡、蛮这些名字上就不难看出,中原人有多么瞧不起这些周边的野蛮人。
胡服骑射的命令一出,赵国上下的员工们纷纷强烈抗议,我们怎么可能像胡人学习嘛,岂不是让中原各国笑话吗?而大街上也不断地有抵制胡服的示威游行发生。还有过激的愤青纷纷指责赵武灵王是脑残、忘本、垮掉的一代。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赵武灵王的决心,走自己的路,穿自己的裤子,让别人说去吧。
但是,说归说,光是赵武灵王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人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没用,得全国上上下下一起来才行。光靠下死命令,那是让他做,别人不情愿,怎样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做呢?这个好东西,最强烈的反对着就来自于公族的势力,特别是一个人,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这是一个典型的死脑筋的反对派兼贵族。
我们都说,战国时期,六国都是贵族政治。公子成这种贵族势力相当的大,他也就是王族的亲戚,君王也得给面子。他们个个担任朝廷要职,全仗着一个好出身。但实际上,比较腐朽,最想吃老本的,最想保住既得利益的就是这种人了。
公族力量不可小看,这种教训太深刻了,我们为您讲赵国历史的时候说过。当年桓子篡位,在代地自立为君,桓子死了以后,赵国公族发威,认为桓子这个君主是山寨的,不是法定继承的,于是愣是杀掉了桓子的接班人,拥立了被驱逐的赵浣,而赵武公没有按照前任赵侯的意思来传位,想让自己的儿子来接班,赵国公族再次发威,主力敬侯即位。这一些都是赵家的内乱,血淋淋的前车之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赵氏公族威力不可小看,一旦把他们惹毛了,别说胡服骑射了,赵武灵王你的屁股能不能坐得稳,那都是个问题呀!
对于胡服骑射这件事情,公子成是坚决反对的,你赵武灵王不是让我穿胡服吗?行啊!我装病在家行不行?反正我用实际行动拒绝上朝,来抗议你的改革。而且在私下底还放出狠话了,打死我也不穿裤子。看来要推行改革必须先搞定公子成。但是,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资历老,有实权,在赵国的朝堂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怎么样搞掉他呢?是威逼还是利诱呢?赵武灵王头都大了,坐着一个人发呆在想,如何才能让公子成心甘情愿地支持变法呢?赵武灵王的疑问,正是我们心中的疑问,怎么样搞定公子成,我们下次再说。
文案校正:落痕
音频剪辑:solo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组长期招聘志愿者:
1、文案校正
2、音频剪辑
有兴趣参与的朋友欢迎后台回复“应聘”咨询
涛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