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esthesiaAnalgesia》杂志是国际麻醉研究协会(IARS)的官方期刊,出版商是威科集团(WoltersKluwer),影响因子4.0+。
年4月,该杂志刊登了来自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伦敦市的西部安大略大学的麻醉和围手术期医学科的Imasogie等医生的关于超声引导腋窝臂丛阻滞的2次和4次注射技术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原文翻译如下。
背景
先前的研究表明,腋窝臂丛神经阻滞时使用神经刺激的多次多根神经分别注射技术会起效更快、成功率更高。在一个大型回顾性研究中,Fanelli等人指出,多次注射技术不仅与94%的成功率相关,而且与1.7%的神经失用症发生率相关。
最近,超声引导已经被单独或者联合刺激器一起用于上肢远端外科手术。本研究比较了辅助超声和神经刺激器下的2次注射技术和4次注射技术。2次注射技术分别是:第一次注射是在超声引导下通过一个皮肤进针点将局麻药液注射在腋动脉的后方以麻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必要时可以退针调整进针方向,以便局麻药能够围绕着腋动脉扩散;第二次注射是通过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引导阻滞喙肱肌内部的肌皮神经。4次注射技术均使用超声引导和刺激器引导,分别对四根神经进行四次注射阻滞。主要观察结果是阻滞成功率,定义充足的阻滞为足以在不需要补充阻滞或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次要结果是实施阻滞所需的时间、手麻醉的维持时间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仰卧位,上臂外展90度且外旋,前臂屈曲90度。所有患者都分别给予咪达唑仑2mg和芬太尼ug镇静镇痛。面罩给氧。皮肤消毒聚维酮碘。使用一根25G粗3cm长穿刺针和1%利多卡因5mL实施肋间臂阻滞。高频线阵探头包裹无菌保护套后放置在腋窝褶皱扫描腋窝的神经和血管的横断面。
2次注射组的患者都采用22G粗50mm短斜面神经刺激针连接一个20mL注射器,注射器内是含1:40万肾上腺素的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引导穿刺针尖进入到腋动脉的后方6点钟位置(图1)。回抽确认针尖未在动脉或静脉内后开始注射局麻药。指导住院医师观察注射期间实时超声影像上的“甜甜圈征”,即局麻药液围绕着动脉扩散的指征。如果看到“甜甜圈征”,随即注射30mL局麻药溶液。如果没有看到“甜甜圈征”,则重新定位穿刺针尖,调整针尖的斜面方向或者穿刺针进退1mm,直到“甜甜圈征”被观察到。
4次注射组的患者们的穿刺针尖通过刺激器(0.6mA、ms)的的运动响应引导分别接触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回抽无血后每一根神经注射10mL局麻药,注射过程中的阻力无增加。
两组患者的肌皮神经阻滞均单独进行,使用超声和刺激器联合引导,注射含1:40万肾上腺素的0.5%罗哌卡因溶液10mL。
阻滞成功(blocksuccess)的定义为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时均未使用任何抢救性阻滞或全身性麻醉辅助药。
完全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