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规范一文读懂新生儿产伤

喵~

o(=·ω·=)m

听说好文跟好音乐更配哟

今天的音乐特别好听哦

如果您有想听的歌曲

可以后台给我们留言哈

常见新生儿产伤

产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因不利因素对对胎儿或新生儿身体功能或结构造成损伤。损伤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或在复苏过程中,有的可以避免,也可能避免不了。

可能会导致产伤风险增加的常见因素有:

初产。

产妇身材小。

产妇骨盆异常。

长期或异常迅猛的劳动。

羊水过少。

胎儿胎位不正。

使用中位产钳或胎头吸引助娩。

倒转和牵引术。

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早产儿。

巨大儿或胎儿头大。

胎儿畸形。

一、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一般表现为臂丛神经麻痹,发病率为活产儿中0.13‰~3.6‰,所有初生儿中,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为0.1%~0.2%。是分娩过程中多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引起的上肢运动障碍。

患儿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现一侧上肢运动障碍。

最初采用保守治疗。第1周将前臂固定在上腹部以减少不适。出生1周以后用物理治疗和被动活动锻炼来避免挛缩,待脊索的神经炎治愈后,物理治疗和被动活动锻炼疗法应持续7~10天。对肩关节、肘关节及手腕关节进行移动度活动训练。指导父母亲进行移动度活动练习。2~3个月不恢复,应转诊到专科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3~6个月不恢复,考虑手术探查,修补损伤神经。对手术作用的评价尚未统一。当考虑手术时,电学诊断及影像学诊断如CT脊髓造影术或MRI有一定帮助。

二、面神经损伤

新生儿面神经(脑神经Ⅶ)损伤最常出现的是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外周神经损伤,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可达1%,准确的发病率不清。

多数患儿头面部有挫伤、裂伤等外伤表现。面神经损伤造成面神经麻痹引起面瘫,主要有三种类型:

1.外周神经损伤涉及整个一侧面部肌肉为典型面神经下运动神经损伤。患侧鼻唇沟变浅,病变侧口角下垂。哭叫时,同侧前额不起皱纹,口角歪向对侧,且眼不能完全闭上,舌头不受影响。

2.外周神经分支损伤导致的面瘫涉及一组面部肌肉,表现局限于前额、眼睑或口。

3.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低于外周神经损伤。瘫痪仅限于患侧下部或2/3处,表面光滑且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额头和眼睑运动不受影响。

治疗包括使用人工泪液及眼罩保护眼睛。由于恢复机会很大,神经外科修复术只在完整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测瘫痪,并且5周时毫无改善的婴儿。

三、骨折

产伤性骨折常发生在产程延长、难产、巨大儿或胎儿窘迫需要快速娩出时。国内报告自然分娩时产伤性骨折发生率为0.%,难产时为1.7%。最常见的部位为长管状骨如锁骨、肱骨或股骨,在密质骨部位常呈完全性骨折,而骨骺部则导致骨骺与干骺端分离。骨折后虽有明显移位和成角畸形,但疼痛往往不重,畸形也可不明显,可自行恢复。骨折后骨痂出现较早,愈合也较快,塑形功能很强,临床往往在骨痂隆起时方被发现,常常漏诊,故出生后仔细的查体非常重要。

1颅骨骨折

临床有难产病史,伴头颅软组织损伤表现。骨折常为线性与非凹陷性,以顶骨线性骨折最为常见,方向多与矢状缝垂直,其次为凹陷性骨折。大多数婴儿发生线形或凹陷骨折时并无症状,除非有颅内出血(例如: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若额或顶部有较深的骨折,局部凹陷且有骨摩擦感,可有前囟饱满,病侧瞳孔扩大或局部受压迫的神经症状。如前颅骨底骨折,可见眼眶周围发绀、肿胀、瘀斑、球结膜下瘀血,鼻腔、口腔血性脑脊液,并造成额叶底部脑损伤。中颅窝底骨折,可有颞肌下出血及压痛,常合并面神经及听神经损伤。后颅窝底骨折,可有枕部或乳突部及胸锁乳突肌部位的瘀斑,颈肌有强直压痛,偶有第9~12脑神经损伤,脑脊液外漏至胸锁乳突肌及乳突后皮下,并引起该部肿胀、瘀斑及压痛,可并发延脑损伤。线性骨折若有硬脑膜撕裂,可能会导致脑膜脑疝等并发症。

难产病史,若有头颅软组织损伤,应注意排除颅骨骨折。如出现神经症状或怀疑存在凹陷性骨折,需摄头颅X线平片、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

凹陷骨折需要神经外科评估确定。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的颅骨骨折需要立即经神经外科评估。如果注意到有脑脊髓液从鼻孔或耳朵流出,则应使用抗生素,同时进行神经外科咨询。在8~12周时应进行影像跟踪,以评估可能的脑膜囊肿形成。

2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是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发生的骨损伤,是产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生概率高达3%,但近40%的婴儿直到出院后才被发。多发生于体重较大的新生儿。

患侧手臂不动,动作减少或运动不灵活。患臂由于活动所带来的疼痛,可能会引起假瘫。局部有压痛及骨摩擦感或捻发音。移动时哭叫,触诊锁骨局部肿胀,锁骨上凹可消失。由于胸锁乳突肌痉挛,致使骨折向上、后移位,呈重叠或成角畸形。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为青枝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可能是无症状,7~10天局部骨痂隆起时才被发现。

根据难产病史及临床表现可考虑新生儿锁骨骨折。

检查时将患儿平卧于床上,站在小儿足端和小儿面部相对,置患儿头于中心位,检查者从外向内沿锁骨进行扪诊,仔细体会局部软组织有无肿胀及压痛,“S”型两侧锁骨是否轮廓清楚、光滑、对称。若锁骨双侧不对称,患侧锁骨有增厚模糊感;局部软组织可能肿胀、压痛;双上肢活动度不一致,患侧上肢呈现“假性麻痹”,紧贴胸部;有骨摩擦感或骨痂形成。

确诊依靠X线平片,可证实骨折及移位情况。

青枝骨折一般不需处理。对无症状不完全锁骨骨折只需固定同侧肢体。对完全性骨折者,最早采用“8”字绷带固定2周,通常能完全恢复而不留后遗症。国外采用将患儿衣袖和衣服钉在一起来限制婴儿的运动,直到骨痂的形成。也有认为不作特殊处理,骨折可随小儿的生长发育,锁骨错位及畸形可自行修复。

3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发生率约0.5%,为较常见的一种骨折。多发生于难产、臀位分娩、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或进行内倒转术操作时,骨折多发生在中段和中上1/3处,以横形或斜形骨折多见。

在娩出胎儿时听到骨断裂声及感觉断裂。第一个迹象通常为娩出后患臂不能自然活动,接着是被动运动所致疼痛及骨摩擦感,局部肿胀,骨折部缩短弯曲变形。X线检查常见骨折移位或成角畸形。在严重病例,骨膜大片剥离,周围形成大的血肿,且很快发生钙化。可并发桡神经受损,出现垂腕及伸指障碍。可能合并桡神经的损伤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

根据难产史和临床表现,以及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肱骨骨折一般需要用夹板固定2周,移位性骨折需要进行闭合复位铸型。

(1)绷带固定法:肱骨中上段骨折多采用将上臂固定于躯干侧,在胸廓与上臂间置一软垫,肘关节屈曲90°,固定10~14天后即有明显骨痂形成。

(2)小夹板固定法:肱骨下段或尺桡骨骨折,采用小夹板固定。患儿仰卧,患侧上臂伸展,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上,助手拉住患儿的腋窝作相对牵引术,术者一手拉住患肢肘部渐渐向远心牵拉,拉开骨折端重叠,并进行按捺整复,以矫正移位,然后在上臂前后左右用4块小夹板固定。内侧置一软垫,外侧板放置2个软垫,用布条绷紧,并屈肘90°悬挂,固定10~14天。

(3)疼痛明显者应当用止疼药进行治疗。

4股骨骨折

包括股骨干骨折和股骨近端、远端骨骺损伤,是产伤中最常见且较重的下肢骨折之一,发生率约0.13%。

骨折多见于股骨中上段,呈斜形骨折。有时出现肿胀、运动减少以及触诊疼痛才表现出来。部分局部有剧烈疼痛及肿胀,出现假性麻痹,两断端间出现骨摩擦感,患肢短缩。由于新生儿处于屈膝屈髋姿势,易出现骨折近端屈曲外展,远端向上内移位,表现为向前成角畸形。若股骨与骺端分离可能会被误认为臀部的发育不良。触诊时的压痛比起脱位,更明显。

根据新生儿娩出情况、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或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1.pavlik吊带固定双侧股骨,10~14天,至局部骨痂丰富、症状消失。

2.悬垂牵引法下肢贴上胶布,外用纱布包扎后向上牵引于架上,使臀部离床2.5cm距离,固定10~14天。

3.绷带固定法将患肢伸直紧贴于胸腹壁,之间置软垫或纱布,用绷带将下肢固定于躯干约10~14天。此法固定不宜太紧,因可影响患儿呼吸。

4.疼痛明显者应药物止痛。

5头颅血肿

多由分娩时损伤引起的颅骨骨膜和颅骨之间静脉破裂导致血液积聚,故血肿边缘清晰,有波动感,病变范围限于骨缝。活产儿中发生率高达2.5%,阴道自然分娩发生率为1%~2%,胎吸术助娩为6%~10%,而在钳助产中约4%。

多在顶、枕部出现局限性边缘清晰的肿块,不超过颅缝,有波动感,局部头皮颜色正常。大量出血的血肿可能导致显著的高胆红素血症型。感染是罕见的并发症,通常与败血症和性脑膜炎有关。5%的头颅血肿会合并颅骨骨折。

一般仅需观察,早期的切口和抽吸血肿可能会因压力的减低引起出血加重,同时易引起感染。

头颅血肿数周后缓慢吸收,无并发症的头颅血肿无需治疗。巨大头颅血肿因失血过多造成贫血、低血压需要输血。黄疸过重并持续不退需退黄治疗。怀疑感染时,应穿刺以确诊。继发感染时头颅血肿迅速增大则需切开引流。虽然少见,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则应做脑部CT扫描。

本文改编自:

《新生儿疾病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编著

欲了解全面内容请购买正版图书

更多精彩尽在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丛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jg/4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