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堡乡八堡中心幼儿园支部开展ldq

苍松颂英烈,淡菊寄哀思!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实践活动在传承革命英烈献身精神中不断升华,11月25日,八堡中心幼儿园支部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部分学生到八堡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开红军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

上午10:00,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首先向革命先烈献花篮,紧接着,怀着对革命先烈们的无限崇敬与哀思,向长眠地下的烈士英灵鞠躬默哀,并重温入党誓词。

幼儿园有关负责人以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介绍了八堡的红色文化,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讲解了当前的大好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昨天,我们更应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把为革命建设事业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情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争做表率,敢为先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八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周燕表示,今天我们祭奠革命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表达我们的深切悼念和无限敬仰。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优秀儿女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立了永垂史册的不朽功勋。他们的英雄事迹、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值得我们永远缅怀、永远尊敬,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执着追求,以及为此而舍身忘我的英勇献身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时代的担子已经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要敢于担当,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要以他们为榜样,起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传承先烈伟业。

我们要以百倍的信心战胜一切困难,要以万倍的热情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以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激励自己,爱岗敬业,专心育人,把全部热情投入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中,让自己真正化为红烛,为教育事业发光增热,才能无愧于先烈的在天之灵。

据悉,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通过回顾历史,让学龄前儿童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的信念根植于心,培养幼儿对革命先贤的尊敬与缅怀之情,引导幼儿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继承先烈遗志,把握好时光,好好学习,爱国、爱家、爱校园!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的意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红军长征在八堡

在北京中央军事博物馆的红军展厅里,陈列着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是一位红军领导人与一群头发绾着木梳,上身着四块瓦短衫,下身穿半长筒裤,腿缠绑带,足蹬布靴的苗族青年合影。那位身披大衣的红军领导人,就是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将军;苗族青年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大定县)八堡六寨“苗族独立团”的代表。这张历史照片,紧系着王震将军与苗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的领导下,长征进入贵州。2月2日渡过乌江上游的鸭池河,3日占黔西县城。两个军团领导在黔西开会,决定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展开,贺龙、萧克分别率红六师和红十七师开赴三重堰和打鼓新场迎敌;任弼时、关向应、王震率红五师、红十六师继续西进。6日,红五师占大定城。7日任弼时、关向应、王震等率两个军团部到达大定,之后在大定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2月9日,王震、夏曦率十六师及六军团,在毕节地下党组织的地方武装力量的策应下解放毕节。王震及六军团部驻百花山福音堂,随即开展了各项革命活动。

王震同志十分重视民族工作,他布置六军团政治部印发了对苗族的标语口号,充分反映了红军的民族政策。指出苗族等少数民族最凶恶的敌人是国民党军阀,蒋介石是压迫剥削少数民族的罪魁祸首,宣布红军是扶助少数民族解放的武装,共产党是少数民族解放的领导者,号召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坚决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分田地;向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保证,红军绝对保障少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这个标语口号印发到黔大毕的广大地区,起到了教育群众,团结各族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为了发动和组织少数民族群众,王震抽调一些红军干部,组织工作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和发动少数民族。王震同志亲自把六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谢友才(后改名谢中光)找去,布置发动组织苗族群众的工作。王震对谢友才说:“苗族是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最深的民族之一,你要深入下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和他们交朋友,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跟共产党闹革命,跟红军打天下。”接受王震布置的任务后,谢友才带着宣传员小陈、小李,深入到离毕节县城八十余华里的大定八堡六个苗族聚居的寨子去做组织发动苗族群众的工作,谢友才和两个宣传员来到八堡上寨。这个寨子有十多户人家,全是苗族,看到红军来到寨子里,纷纷围拢过来,会讲汉话的苗族青壮年,向红军问长问短,非常热情。原来,中央红军九军团在头年的四月份来过这里,组织过苗族游击队,因此,这里的苗族同胞对红军有很深的感情。当晚,红军工作组的同志就住在曾当过游击队员的壮年汉子李正芳家。李正芳向工作组介绍了许多情况,谢友才也向李正芳讲了他们受王震将军的派遣来苗寨组织苗族武装和红军一起打土豪分田地的任务,李正芳把红军工作组来的目的和任务报告了上寨的苗族自然领袖王国民,得到了王国民的支持。第二天,王国民、李正芳派人请来了六个苗族的自然领袖,其中有九军团路过时组织的苗族游击队的队长李绍北。谢友才在王国民家与各寨自然领袖开会,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要求大家发动六寨的苗族同胞组织起来,打土豪闹翻身。各寨自然领袖非常拥护,表示回去把各寨的苗族青壮年一齐组织起来和红军一起打土豪分田地。谢友才立即派宣传员小陈连夜赶回毕节向王震同志报告。王震同志听了报告后,非常高兴,布置小陈返回六寨动员苗族同胞派代表去毕节,他要亲自接见六寨的苗族代表。小陈返回六寨传达王震同志的指示后,苗寨沸腾起来了,纷纷奔走相告“红军首长要我们派代表去毕节见面,红军看得起我们苗家,我们一定要派代表去”。2月15日,六个寨推选出九个代表,由谢友才亲自带领到毕节去接受王震政委的接见。这九个代表是李正芳、李德洪、王义佳、李义竹、李义猫、李义舍、马文明、马义早,马小唧。当天黄昏时,九个苗族代表在谢友才带领下来到毕节,王震同志听到苗族代表到了,立即把他们请到百花山福音堂,当代表来到教堂内那座三层高的大楼底下时,王震同志已从楼上下来,热情地欢迎苗族代表,笑容满面地说:“苗族兄弟们,你们好,欢迎你们!”王震同志把代表们请到三楼的住房里,王震招呼大家坐下后,派通讯员去安排饭菜,并嘱咐通讯员,苗家人喜欢喝酒,要弄些酒来好好招待苗家代表。安排好后,王震就和代表们摆谈起来,详细地询问六寨苗寨的生活习俗和受官僚、土豪劣绅欺压等情况。王震同志说:“我们共产党是光荣的党,是为穷苦老百姓谋幸福的,我们红军是为普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谋求解放的队伍,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们的国土,杀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出卖国家,欺压人民,我们要打倒他。”王震问代表们:“你们六寨苗家有没有土豪?”。代表们回答;“没有,我们六寨苗家都是种庄稼的。”王震说:“听说你们苗家流传着这样几句民谣,蕨根当口粮,松材当灯照,赤脚当鞋跑,你们苗家很苦,你们的苦是受国民党官僚土豪劣绅压迫剥削造成的,你们要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地去斗争,推翻骑在穷人头上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老财,才能过上好日子。”饭菜准备好了,炊事员送来了丰盛的饭菜,提来了一壶酒,王震同志亲自招待苗族代表,给他们斟酒,劝他们吃菜,饭后,王震同志又亲自给代表们安排了住宿。

第二天早上,王震把代表们请到教堂内的坝子里开会,还有其他民族的五个代表也参加开会。王震向代表们讲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主张以及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号召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作斗争。指示六寨苗族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武装,保卫家乡。随即请来了照相馆的摄影师傅,王震说“难得见面,大家照张相做个纪念吧!”照相地点,就在教堂背面的砖墙前,参加照相的有王震将军和九个六寨苗族的代表,五位其他民族的代表也参加照相,当时谢友才也在场,王震邀请友才参加,谢友才说:“王政委和代表们照就行了。”他推辞没有参加照相。王震站在第一排的排头,李德洪年纪最小,只有十六岁,王震很喜欢他,拉着李德洪和他站在一起,并将手搭在李德洪的肩上,李正芳站在李德洪的侧面,接着是马文明、马小唧;第二排是李义舍、李义竹、李义早和五个其他民族的代表;王义佳站在后排的石坎子上。照了相,王震同志又招呼代表吃午饭。饭后,王震专门把九个苗族代表和谢友才、小陈、小李召集在一起,将事前准备好的一面写有“苗族独立团”的红旗授给了苗族代表,并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支枪,五发子弹,并交待说:你们回去后,就尽快组织起来,成立苗族独立团。宣布谢友才任苗族独立团的政委,还拿了几百块大洋交给谢友才和宣传员小陈、小李带上作活动经费,要他们和苗族代表一起返回六寨。临别时,王震与苗族代表一一握手,代表们依依不舍地与王震同志道别,王震同志把代表们送出福音堂的大门,向代表频频招手,目送着代表离去。

返回六寨后,代表们逢人便宣传:“红军王政委热情地招待我们苗家的代表,和我们照了相”。第二天,六个寨的自然领袖和骨干30多人聚集在上寨王国民家开会,代表们在会上讲述了去毕节受到王震将军接见的情况,谢友才宣布六寨“苗族独立团”正式成立,由李绍北任团长,李正芳任副团长,谢友才任政委,宣布各寨成立一个游击队,并决定2月20日在八堡街上召开“苗族独立团”成立大会。会后,谢友才将带去的大洋,分发给各寨的代表作活动经费之用。

20日早上,李绍北、李正芳和谢友才及两个红军宣传员,带领游击团的青壮年们,打着红旗,开赴离上寨六七里路的八堡街召开“苗族独立团”成立大会。当游击团队伍走到八堡街时,突然遭到以保长陈继常为首的民团的袭击,队伍被打散,李绍北带着谢友才冲出重围,跑向八堡南面的山上,藏匿到晚上,谢友才与李绍北走散,独自一人摸黑赶回毕节。红军宣传员小陈和小李落入敌人魔掌,被敌人凶残地杀害了。出事后的第二天,李绍北派李德洪、杨易昌到毕节去向王震同志报告,请求派红军到八堡来打陈继常,给牺牲的红军报仇,为苗家撑腰,王震对李德洪、杨易昌说:“谢政委回来已将情况向我报告了,这个仇一定要报。但当前形势很紧张,红军马上要转移撤出毕节,你们先回去,告诉大家,不要怕,要团结一致对付反动派。我们红军一定要回来为你们报仇,打倒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给你们分田分地,让苗家过上好日子。”李德洪、杨易昌在毕节住了两天,王震同志把与苗族代表在百花山福音堂合影照片交给李德洪,还拿了六斤大烟托他们带回送给六寨寨老。李德洪、杨易昌回到六寨,向李绍北、李正芳汇报了王震的嘱咐,并将合影照片和大烟交给他们;大烟分给六个寨的自然领袖,照片在许多游击队员中传看,后由李正芳珍藏在房顶茅草中,因保管条件差,后来霉坏了,六寨苗族人民按照王震将军的嘱咐,团结一致,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抗捐抗粮等斗争,盼望着红军回来,盼望着王政委回来。

年11月25日,大方解放了,六寨苗家终于盼来了当年的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苗族独立团”的代表马文明带着张汉臣、马维驹、李平安、杨成国等人爬山涉水,专程赶到大定县城迎接解放军。他们曾打听过与他们苗家代表合影照相的王震将军,但由于他们不知道王震的名字,只记得是王军长和苗族代表照相,所以没有打听到。年,贵州大学一批历史系的学生,曾来到八堡调查红军的革命史迹,六寨苗族同胞给他们回忆了“苗族独立团”,与红军王政委照相的史实,他们还十分怀念王军长,调查的大学生们,将调查的情况写成了调查报告。据说,中央军事博物馆陈列的那张照片,是从美国记者斯诺那里征集到的。王震将军一直怀念照片上的苗族代表,曾多次委托贵州的同志寻找。年,王震将那张照片的复印件和当年任“苗族独立团”的政委谢友才(已改名谢中光,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发表在当年《星火燎原》杂志第四期上题为《苗汉亲一家》的回忆文章,交给贵州省委办公厅,请帮寻找照片上的苗族代表,是年年底大方县志办的同志在省博物馆看到这张照片,回来找到六寨当年的游击队员马维驹(马维驹过去曾看到过这张照片),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年初,贵州省委党史办公室给大方县委党史办公室布置了调查王震将军与苗族代表合影的专题史料。3月,大方县党史办与县志办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八堡六寨调查,查明了当时与王震同志照相的代表,还有王义佳、李义竹两人健在,李义竹在解放前夕已迁移到黔西县素朴区钟山公社居住,经过追踪采访调查,终于查清了王震与苗族代表合影和组建“苗族独立团”的史实。

年6月下旬,周素园先生(年红军到达毕节时曾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跟随红军长征到陕北,解放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女儿周平一同志应王震同志之邀去北京会见,大方县委党史办将“王震与六寨苗族独立团”的调查报告及健在的两个苗族代表王义佳、李义竹回忆《我们与王震将军照相的经过》两份材料,请周平一同志代交王震同志。周平一和原贵州地下党的负责人,“贵州抗日救国军”参谋长邓止戈,在北京受到王震的接见,周平一同志将调查报告和两个代表的回忆录亲手交给王震。王震认真地看了报告,非常高兴,并讲了许多情况,委托邓止戈和周平一代他向六寨的苗族人民问候。8月上旬,邓止戈同志(当时任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从四川来到黔西、大方,会见了李义竹、王义佳,转达了王震同志对他们以及六寨苗族人民的关心和问候。

同年9月17日至18日,大方县委派副县长张士仪以及党史办、县团委、县妇联、县民委的负责人到八堡,召开了六寨苗族代表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有58人。会上,传达了王震委托邓止戈同志来大方看望王义佳和对六寨苗族人民的关怀和问候,会议开得热烈而隆重,代表们满怀激情,表示要搞好生产、建设好苗乡,实行计划生育,报答王震同志对六寨苗家的关怀。会议还向王震发去了致敬信。

年7月18月,王震同志又委托谢中光同志从江苏南京来到大方看望了王义佳和六寨苗族人民。19日,县委派车去六寨将王义佳接到县城和谢中光同志见面。三十八年后,“苗族独立团”的两位老战友重逢了,热泪盈眶、激情满怀,共同回顾了当年的斗争,谢中光向王义佳转达了王震对他的问候。20日上午11时,谢中光、王义佳在县委书记赵福亮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了八堡上寨,一百多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象当年迎接红军那样,吹着芦笙,跳着苗族舞蹈,热烈欢迎“苗族独立团”政委谢中光的到来。仍然在当年谢中光与“苗族独立团”开会的王国民家的住房里,召开了欢迎会,谢中光转达了王震的问候,王义佳代表六寨苗族人民向谢中光敬献了一件苗家的衣服。谢中光穿上苗家衣服和在场苗族群众合了影。是年,在王震同志的关怀下,王义佳被选为大方县政协委员。年4月中旬,谢中光再次来到大方、毕节,参加“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又一次会见了王义佳和李义竹,共叙了革命的情谊。同年8月26日,王义佳因病逝世,王震得知王义佳去世的消息,立即安排办公室人员给大方县委打来长途电话,表示哀悼,向王义佳的家属及六寨苗族人民表示慰问,并委托大方县委,为他向王义佳送花圈。县政协主席张福民代表王震,将花圈送到六寨,悼念了王义佳。王震将军与六寨苗家这段长达50余年的情谊,激励着苗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提速发展、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实现中国梦。

六、名乡人物

1、杨伯瑶(—),名荫春,出生彝族土司家庭,八堡中箐人。“五四”运动后,到广州驻军司令官龙腾庄部任连长,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转战湘南、湖北。民国十六年()弃职返家,宣布废除沿袭多年的土司制度残余,取消佃农租捐和等级关系。民国二十四年()任川滇黔边区少将民团指挥官半年。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八堡,帮助六寨苗族组织“苗民独立团”,杨伯瑶制作红旗,书写“欢迎红军打富济贫”等口号,在家门外挂上“欢迎红军救国救民”的横幅布标。开仓献粮,拿出枪支弹药银元支援红军。掩护掉队红军伤员刘贤贵、尹发万、李某等3人住3年,资送返乡。大定解放时,杨伯瑶积极参加支前工作。将中箐家中公斤稻谷送到响水仓库,将毕节家戛家中公斤大米送到燕子口区。动员家族富户交粮数千斤,动员少数民族中有枪的向政府交枪达千支以上,获毕节县燕子口区人民政府授予“支前模范”荣誉称号。年,杨伯瑶担任瓢井区剿匪指挥所副主任。10月,盘踞黔西北的大匪首、原国民党毕节专属保安司令、“反共救国军第八兵团司令”罗湘培残部化装逃入中箐何家寨。杨伯瑶组织围剿,罗培湘走投无路,拔枪自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伯瑶历任毕节专员公署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监察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年10月11日,杨伯瑶去世,享年77岁。

2、王义佳(—),字少武,苗族,瓢井区八堡乡复兴村上寨二组人。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长征到八堡时,参加“苗民自卫军”。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方、毕节一带建立根据地,八堡六寨苗胞举派李绍北、王义佳等为代表到毕节小坝寻找红军队伍,请求帮助。红军驻小坝部队首长按其要求,将王义佳等人护送到毕节红二、六军团部,军团政委王震盛情接待并与王义佳等9位苗族同胞代表合影留念,授予“八堡六寨苗族独立团”旗子,指派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谢有才(谢中光)为独立团政委,发放枪支、弹药和元大洋作为经费。王义佳等苗族代表返回六寨后,立即召集代表开会,宣布成立了“苗族独立团”。年11月25日大定解放后,王义佳积极投身于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斗争,随人民解放军团和武工队,在金沙县太平场及大定县大山、百纳等地参加剿匪。年,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顾问邓止戈专程到大方县看望王义佳。年,江苏省军区司令员谢中光专程前往八堡上寨看望王义佳。王义佳代表六寨苗胞送给谢中光苗族服装一件,以表达旧日之情。年,王义佳任大方县政协常务委员。年8月,王义佳病逝,享年77岁。王震送了花圈,谢中光从南京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3、王桂馥(—),彝族,八堡中箐人。20世纪20年代开始外出求学和工作。年从南京金陵大学兵器工程学院炮制造专业毕业后,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在抗日政府国防部兵工署贵阳野鸭塘第三材料总库任职期间,奉命前往云南腾冲接收美军的兵器、弹药并护送到重庆支援抗日。年,任重庆南岸第二十兵工厂第一制造所工程师,为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并生产25毫米机关炮曳光弹,获国家高级勋章嘉奖。解放前夕,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护厂斗争,阻止了国民党军溃逃前的疯狂破坏行为,保卫国家重要军工财产。重庆解放后,第二十兵工厂更名为国营厂,王桂馥任生产科长兼工程师,开展排雷、重建工厂、恢复枪弹生产线等工作。 初期,研发并生产3万发新品步枪弹,创造了有名的“7.9”步枪弹品牌,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因此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嘉奖,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年,带领该厂研制成功千瓦大型电动机并投入批量生产,厂因此而升格并更名为国营长江电工厂。年,调往国家一机部六局北京齿轮总厂机动科任工程师,翻译了大量从苏联、德国、日本进口的技术资料,保证了设备的正确安装和生产运行。年王桂馥退休后,走遍了云、贵、川、桂四省区彝族聚居地,开展彝族文化的收集、发掘、整理、翻译等挽救工作,挖掘出几十万字的彝族古籍文化财富。编辑《彝文汉文通用词典》和《彝文字典》,为挽救彝文献作出重大贡献;会同彝族有识之士,在中央民族大学建立了彝文专业和彝文古籍研究班面向全国招生,培养了大批研究彝族古籍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才,为彝族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重要贡献。年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图、文编辑:漆举才

审核:杨文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kuaiwaa.com/swzi/4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