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外三科主治医师朱伟伟在副院长金汉杰、科主任纪跃、副主任邓恒利指导下,成功独立完成全县首例“保留肋间臂神经”右浸润性癌改良切除术。减轻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填补了我县外科手术史上的空白。
46岁的女性孙某华,以发现“右乳无痛性肿块”1月余,被外三科主治医师朱伟伟收治入院。彩超、核磁共振检查均提示:右乳低回声包块,BI-RADS分级4a级。体格检查:右乳外下象限近乳头处可见2mm×2mm的肿块,质硬,活动尚可,拟诊为乳腺肿瘤。
7月17日12:50,由朱伟伟主刀,管海与孙彪配合,先于局部麻醉下,完整切除肿块,送交病理科冰冻检查,提示:右乳浸润性癌。在告知病情后,患者与家人皆强烈要求手术,去除这个“心腹之患”。副院长金汉杰,外三科主任纪跃、副主任邓恒利得知情况后,与朱伟伟进行研讨,指导并制订了缜密详细的手术方案。
此次手术仍然由朱伟伟主刀,他将施行一项新技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右乳浸润性癌改良切除术。经过分钟的团队精密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仅ml,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在外三科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精心护理下,孙某华迅速康复,一周后顺利出院,没有并发症,切口愈合I/甲。
传统乳房浸润性癌改良切除术常规性保留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
回顾现有的进行开放性腋淋巴结清扫的乳癌术后病人,我们发现十分普遍的现象是病人存在患侧上臂背侧皮肤麻木、烧灼、针刺、疼痛等异常感觉。由于疼痛、不适患者不敢或很少活动,患侧肩关节而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冻结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手臂功能和生活质量。
寻究其原因,则是在常规开放腋淋巴结清扫时为了彻底清扫淋巴系统组织,必然追求腋窝组织的整块切除,而肋间臂神经则穿行在腋窝顶部脂肪组织中,不易辨认和分离,因此绝大多数被一同清扫切除。就现有的国内外乳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图谱中,亦很少有显示腋窝清扫后肋间臂神经的存在和走行的图示,可见这一现象并未引起业内的深刻重视。
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结的清扫是手术质量高低的关键步骤之一。近年来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如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活检等,它也是将来有可能发生乳癌手术治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区域,但目前尚有大量的临床病人需要进行常规开放的腋淋巴结清扫。
年外三科上半年总结会现场
通过多例的临床研究和观察,在我院外三科团队在朱伟伟建议下,金汉杰、纪跃、邓恒利带领下,发现保留肋间臂神经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肋间臂神经得到良好的显露和保护,患肢上臂感觉和功能则出现明显改观。因此我院外三科认为在乳癌进行开放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护患者肋间神经及其功能,从而可减少患者术后患侧上臂的麻木、疼痛、肩关节的僵硬、活动不便。
常规性保留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起源于臂丛后束的分支,接受C6~C8来的纤维,于肩胛下神经上部和下部之间发出,与胸背动脉伴行,沿腋窝后壁行向外下方至背阔肌,支配此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易损伤此神经,可致背阔肌瘫痪,攀登时不能提升躯干。
外三科阳光护理团队
胸长神经:起自臂丛锁骨上部,C5-7脊神经根,从腋顶穿出,经臂丛后方进入腋窝,沿胸侧壁下行分布于前锯肌,伴随胸外侧动脉下降。损伤此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体征。
新技术保留的:肋间臂神经此神经于前、侧胸壁交界处,即胸长神经前2-3cm处穿出肋间肌和前锯肌,向外侧行走于腋静脉下方的脂肪组织中,横过腋窝,于背阔肌前方穿过固有筋膜进入上臂内侧(亦有直接进入背阔肌前缘肌质),分布至上臂内侧及背侧皮肤,下可达尺骨鹰嘴附近,该神经在腋窝行径中常有淋巴结与之伴行。此神经损伤或离断,可致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烧灼感或痛温觉迟钝。
文/刘理美工/刘嘉主编/韩佳佳编辑/刘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